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你覺得就算睡得多還是很累嗎?研究發現固定作息比睡多久更重要

你覺得就算睡得多還是很累嗎?研究發現固定作息比睡多久更重要

人們常說「睡得好,活得久」,但究竟什麼才算「睡得好」?大多數人關注的是每晚睡了幾小時,認為7至8小時是健康的黃金標準。然而,一項發表於《睡眠》(Sleep)期刊的最新研究顛覆了這一觀念,指出睡眠規律性——也就是每天固定入睡和醒來的時間——可能比睡眠時長更能決定我們的壽命。這項發現不僅讓我們重新思考睡眠的重要性,也為公共健康指南的更新提供了新方向。

研究團隊從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收集了近61,000名參與者的睡眠數據,總計超過1000萬小時的記錄。他們利用先進演算法分析這些數據,追蹤參與者在平均6.3年內的健康與死亡情況。結果顯示,那些每晚入睡和醒來時間高度一致的人,全因死亡風險比作息最不規律的人低了高達48%。更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是每晚穩定睡7至8小時的人,如果作息時間不固定,他們罹患中風、心臟病甚至癌症的風險仍高於睡得少但作息穩定的人。這表明,規律的睡眠模式可能是長壽的關鍵因素。

具體來說,研究發現睡眠時長並非無關緊要,但其影響不如規律性顯著。睡眠不足6小時或超過9小時的人,死亡風險確實會上升,這與傳統建議一致。然而,當研究人員將睡眠時長與規律性放在一起比較時,後者的影響更為突出。

例如,一個每晚凌晨3點睡到7點的人,雖然只睡4小時,但若能長期維持這一作息,其健康風險可能低於一個睡足8小時卻每天入睡時間從10點到凌晨2點不等的人。這並非鼓勵極短睡眠,而是強調規律性對身體的重要性。

為什麼規律的作息如此重要?科學家認為,這與人體的生物鐘密切相關。生物鐘調節著我們的代謝、免疫系統和心血管功能,當睡眠時間不穩定時,這些系統可能陷入混亂,長期下來增加疾病風險。例如,研究指出,不規律的睡眠可能擾亂血壓調節和胰島素分泌,進而提升心臟病和糖尿病的機率。此外,癌症風險的增加可能與免疫系統因作息紊亂而削弱有關。這些發現讓人不禁反思,現代生活中的熬夜、輪班工作或週末補眠,是否在無形中損害了我們的健康。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可以僅靠固定凌晨3點就寢來規避所有問題。研究強調,充足但不過量的睡眠仍是健康的基礎。每晚少於6小時可能導致疲勞累積和認知下降,而超過9小時則可能與潛在健康問題(如抑鬱或肥胖)相關。理想的睡眠模式應是結合適當時長與高度規律性,例如每晚11點入睡、7點醒來,並盡量避免大幅變動。

研究人員希望這些發現能促使公共衛生專家重新審視睡眠建議。目前的指南多聚焦於「睡夠8小時」,卻很少強調時間一致性。未來,醫生或許會建議民眾不僅關注時數,還要培養固定的作息習慣。這對於現代人來說可能是一大挑戰,尤其在工作壓力、電子設備干擾和社交活動影響下,許多人難以維持規律睡眠。但研究顯示,這種努力可能是值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主要來自英國,數據可能受到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限制。研究團隊呼籲進一步調查,以驗證這些結論是否適用於其他人群,例如亞洲或非洲的居民。此外,對於輪班工作者或天生作息不規律的人,如何應用這些發現仍需更多探索。

總之,這項研究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与其只追求睡得夠久,不如關注睡得規律。從關掉鬧鐘的手勢開始,或許是時候重新調整我們的睡眠習慣,讓生物鐘與健康同步,為長壽奠定基礎。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