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IG 人氣攝影師 Vincent 的首爾超廣角創作紀實 ft. Sony FE 16mm F1.8 G

IG 人氣攝影師 Vincent 的首爾超廣角創作紀實 ft. Sony FE 16mm F1.8 G

超廣角鏡頭以其寬廣視角,能夠營造強烈的視覺張力,若再搭配輕巧的設計與 F1.8 大光圈,不僅與標準變焦鏡頭形成完美組合,更大幅減輕攜帶負擔,提升拍攝的靈活度。Sony 最新推出的 FE 16mm F1.8 G 正是這樣一顆兼具性能與便攜性的鏡頭。近期攝影師 Vincent 帶著它走訪韓國首爾街頭,實際體驗的評價究竟如何?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心得。

關於|Vincent

熱愛城市風貌的道地屏東人,現居台北,卻始終在路上探索。自大學畢業投入影像創作至今,最愛穿梭在都市叢林中,以鏡頭捕捉獨特構圖。夢想是走遍世界各個城市,將每段旅程化為影像,讓回憶在未來的每一次回望中鮮活重現。

目前經營Instagram / Threads

IG 人氣攝影師 Vincent 的首爾超廣角創作紀實 ft. Sony FE 16mm F1.8 G

因動態錄影入坑,開啟與攝影的深厚緣分

我大學時期主修材料工程,和攝影一點關係都沒有,會接觸到影像創作,是因為當時一個就讀大傳系的朋友打算製作影片,邀請我協助拍攝。意外的是,這次經驗讓我深深著迷於動態錄影與剪輯的樂趣,於是開始認真投入這個領域。鑽研一段時間之後,我嘗試替學校拍攝宣傳短片,畢業後也積極進入影像工作室從事影片拍攝。所以嚴格來說,我是從動態錄影開始,進而發展對攝影的興趣,這和大多數攝影師的起點不太一樣。

雖然非科班出身,但 Vincent 靠自學累積豐富的拍攝經驗,現已是攝影圈備受矚目的影像工作者。

現階段自己拍片和拍照的比例大約是 6:4,至於類型則不太設限,無論是婚禮錄影或廣告片我都會接,畢竟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的挑戰和樂趣。靜態拍攝部分,我特別喜歡建築、結構和人像,也很愛帶著相機走訪世界各地捕捉美景,目前大多都是利用出國工作的空檔順便拍攝,雖然累但還是樂在其中。而這次關於 Sony SEL16F18G 的拍攝體驗,主要是以靜態街拍的分享為主。

「信賴感」和「豐富鏡頭群」是選擇 Sony α 系統的主因

在協助大學友人拍攝完影片後,我興起擁有一台相機的念頭。由於有預算上的考量,因此希望能買到 CP 值高而且性能又不錯的機種。經多方比較,決定用實習兩個月賺取的酬勞,入手 Sony α6300 作為我人生第一台相機。當初會選擇 α6300 的原因除了價格符合預期外,最重要的是它具備優異的自動對焦性能,而且是當時同級產品中唯一能錄製超採樣 4K 高解析度影片的機種,這對於將拍片設定為主要目標的我來說相當有吸引力。

由於 α6300 帶給我的使用經驗相當美好,因此畢業後開始工作的這些年,我陸續又購入了 α7III、α7SIII、ZV-E1 和 α7 IV,對 Sony α 系統可以說是一試成主顧。無論是運用在工作上或個人的影像 / 影片創作,都讓我感受到很充足的信賴感,不僅穩定可靠,而且還有豐富的鏡頭群可供選擇。再加上周遭的同好或認識的攝影師大多也是使用 Sony α 系統,如此一來機身或鏡頭都能互相支援,尤其是一起出國工作時更能體會使用相同系統的好處與便利性。

對焦快速、穩定性絕佳的 Sony α 系統,讓 Vincent 無論工作或創作都十分放心。加上身邊許多朋友和工作伙伴也大多使用該系統,不只器材能相互支援,彼此共同話題也不少。

出遊使用的鏡頭首重:輕巧、高畫質

我是那種每趟旅程前都會認真做功課的人,畢竟要玩得透徹、深入,你得先充分了解當地 (景點) 有哪些特色,才知道要用什麼鏡頭去拍出心中預期的畫面。不過為了保有創作上的彈性,基本上每次出遊我行李裡都會備妥超廣角、標準和望遠鏡頭,然後視當天要跑的景點再決定要帶哪些鏡頭在身上,其他就暫時放在飯店裡。身邊的人都知道我非常重視「輕量化」,在過去,或許魚 (畫質) 與熊掌 (輕巧) 無法兼得,所幸隨著科技的快速進展,如今這兩者愈來愈能兼具了!像 Sony 近幾年推出的 G Master 二代鏡和新的 G 鏡就是最好的例子。

SEL16F18G 搭配 α7C II 再帶顆變焦鏡,「輕鬆旅行」的絕佳組合

看到 SEL16F18G 的第一眼時我超驚豔,沒想到它居然這麼「輕盈」、「小巧」。先前我也買過不少顆副廠的超廣角定焦鏡,不過每次帶相機和標準變焦鏡出門時,如果想再帶一顆超廣角定焦鏡,就得額外隔出一層空間收納。但 SEL16F18G 卻能直接塞在相機、標準變焦鏡和背包之間的空隙中,不得不說真的非常省空間,還沒出門整個人就先愉悅起來。再加上它相當輕巧,搭配 α7C II 即便出國步行拍攝一整天手腕也不會感覺到太大的負擔。

SEL16F18G 僅 73.8 x 75mm 的體積和約 304g 的重量,搭配 α7C II 機身單手就能輕鬆抓取握持,是出遊期間拍攝高視覺張力照片的絕佳組合。

正是因為輕巧,你出門就願意多帶一顆 SEL16F18G,當面對需要強調影像張力的場景時可以立刻換上,不僅與其它焦段鏡頭形成互補的效果,也讓作品能有更多元的視覺呈現。

SEL16F18G 搭配 α7C II 充分展現輕巧、易攜的優勢,Vincent 表示就算旅行途中臨時看到心儀的拍攝角度或畫面,馬上就能單手握持進行抓拍,加上快速的自動對焦,基本上不太會錯過想捕捉的畫面。

題材泛用性高,超廣視角結合大光圈,提供更靈活的創作空間

我認為 SEL16F18G 是一顆泛用性很高的鏡頭。由於它的視角夠寬廣,很適合用來強調都市裡特色建築的幾何線條,就算在室內也能拍出寬闊的空間感;風景題材更不用說,面對國外那種大山大水的景緻時,唯有超廣角鏡頭才能完整重現眼前所見的壯麗感。而且因為 SEL16F18G 的最大光圈達 F1.8,在夜晚或室內這種光線不夠明亮的環境狀態也能獲得更多的進光量,對於提升影像畫質和降低拍攝難度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無論是氣勢磅礡的特色建築、壯麗遼闊的美景或夜景,甚至是滿天星空及銀河…等等,都是適合 SEL16F18G 展現實力的舞台。(α7C II + SEL16F18G,F4、1/3200s、ISO 100,地點:韓國仁川 Paradise City,拓印 The Imprint)(看大圖)

另外,我也很喜歡透過 SEL16F18G 進行人帶景的影像創作,利用超廣角鏡頭的透視特性和 SEL16F18G 特有的近拍能力,使用最大光圈近距離拍攝 Model 藉此取得充滿空間透視感的人像作品,這是其它焦段鏡頭無法帶來的視覺震撼,讓我非常著迷。

除了建築、風景外,Vincent 也很喜歡用 SEL16F18G 拍攝人帶景的照片。利用超廣角鏡頭的透視特性並適當安排前、中、後景,營造出空間透視感絕佳的人像照。(α7C II + SEL16F18G,F1.8、1/16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 Coex Mall,星空圖書館)(看大圖)

綜觀市面上的超廣角定焦鏡,焦段有 16mm 且最大光圈達 F1.8,目前似乎只有 SEL16F18G 和一顆對岸出的副廠鏡頭。不過對注重畫質的玩家而言,我相信 Sony 原廠鏡頭的光學表現和對機身的支援度還是首選。相較於我使用過的其他款超廣角鏡頭,無論是定焦鏡或變焦鏡,最大光圈幾乎都是 F2.8 居多,與 SEL16F18G 差了 1 又 1/3 級,不管是對畫質的幫助、快門速度的提升或淺景深的氛圍營造都不是在同一個檔次。

SEL16F18G 不僅擁有超廣視角,還具備很多同級鏡頭沒有的 F1.8 超大光圈,不僅在夜晚或昏暗環境拍攝,可使用更低的感光度換取更乾淨的影像畫質,也能拍出更具淺景深的作品,讓影像更好的呈現出超廣角特有的氛圍感。(α7C II + SEL16F18G,F1.8、1/125s、ISO 1000,地點: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地下道)(看大圖)

畫面中央至邊緣銳利度同等出色,散景平順自然且柔和

談到畫質,我注重的有兩點,一是銳利度、二是散景表現。而以我使用 SEL16F18G 拍攝的經驗來說,它的畫質表現絕對是無庸置疑的,有對到焦的地方都相當銳利、清晰,就算是使用 F1.8 拍攝也是如此。而焦點外的散景則非常柔和,同時對焦和散景之間的過渡也很平滑、自然,讓人一看就覺得舒服。

值得一提的是,SEL16F18G 使用最大光圈拍攝時,影像邊角不會有其他鏡頭那種不紮實感,只要和對焦點處於同一焦平面,就不用擔心影像的邊角畫質會大幅衰退,這對於在昏暗環境下需要使用大光圈拍攝的場合特別實用,能夠以更高解像力呈現出更多作品的細節。

IG 人氣攝影師 Vincent 的首爾超廣角創作紀實 ft. Sony FE 16mm F1.8 G

▲▼ SEL16F18G 光圈全開就有出色的銳利度,這點從 Model 的左眼就能印證;焦外散景則過渡得相當平滑自然。 Model 後方的金屬裝置也幾乎不見紫邊…等色散現象,光學表現相當優異。(上:α7C II + SEL16F18G,F1.8、1/125s、ISO 200,地點: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地下道(看大圖) / 下:上圖對焦處 100% 裁切)

IG 人氣攝影師 Vincent 的首爾超廣角創作紀實 ft. Sony FE 16mm F1.8 G

長時間拍攝下來,我發現 SEL16F18G 的抗耀光能力還蠻不錯的,通常超廣角鏡頭在直面太陽或強光源拍攝時,很怕會有擾人的耀光或鬼影出現干擾畫面,但我前陣子在首爾利用工作空檔創作時,有幾張正好與太陽直球對決的畫面,說真的看不太到有耀光或鬼影,影像非常的純淨、通透。

除了光圈全開的銳利度和散景之外,Vincent 也十分肯定 SEL16F18G 的抗耀光表現,上面這張在景福宮直接正對太陽拍攝的人帶景照片就是非常好的範例。(α7C II + SEL16F18G,F1.8、1/400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景福宮)(看大圖)

自動對焦表現快速、穩定且可靠

前陣子在首爾工作時,我對 SEL16F18G + α7C II 這個組合的自動對焦表現印象蠻深刻的,對焦速度不只飛快,而且準確度也很高。像我在首爾拍了不少街拍類的作品,很多時候都是先確定好構圖,然後耐心等待路人走進我預設的位置後再按下快門。過程中可以發現只要有人物突然進入畫面,SEL16F18G 都能很快鎖定目標並進行追蹤,對焦乾淨俐落不拖泥帶水,即便在昏暗的室內拍攝人像也是一樣,不必因為要等待它來回對焦而干擾既有的拍攝節奏,相當值得信賴。

IG 人氣攝影師 Vincent 的首爾超廣角創作紀實 ft. Sony FE 16mm F1.8 G

▲▼ Vincent 擅長使用超廣角鏡頭在城市中創作街拍題材,他表示只要懂得善用建築物、光影的線條,就能讓街拍畫面具備一定的美感。(上:α7C II + SEL16F18G,F3.5、1/200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看大圖) / 下:α7C II + SEL16F18G,F1.8、1/4000s、ISO 100,地點:韓國仁川 Paradise City,拓印 The Imprint)(看大圖

IG 人氣攝影師 Vincent 的首爾超廣角創作紀實 ft. Sony FE 16mm F1.8 G

可安裝前置濾鏡和光圈環設計,為拍攝提供更多便利性

拍片時我很常用到 ND 減光鏡,但大部份超廣角鏡頭前玉都是凸起的燈泡型設計,只能使用後置濾鏡,每次要安裝濾鏡都還要先卸下鏡頭,實在是很不方便,而 SEL16F18G 支援常見的 67mm 前置濾鏡,無論是通用性或便利性都完全符合我的需求。另外,光圈環對於用超廣角鏡頭拍攝靜態影像也是很有幫助的設計,例如拍建築物或風景時,需要適時縮光圈讓全部畫面都在景深範圍內;當進行人帶景的創作時,我則習慣使用最大光圈加強淺景深的氛圍感,而光圈環能夠讓我很直覺、很快速的調整到想要的數值,對保持攝影師拍攝的節奏有蠻大的幫助。

Vincent 很喜歡 SEL16F18G 的光圈環和可安裝前置濾鏡的設計。前者能讓他依不同的拍攝題材或需求快速切換光圈數值;後者則讓他在拍片時快速裝 / 卸減光鏡,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每個超廣角控都必須入手的鏡頭

SEL16F18G 是我至今用過最棒的超廣角定焦鏡頭,除了視角夠廣,光圈也夠大,光是這兩點就足已完勝市面上許多競品。更不用說它還有出色的光學性能以及可靠的自動對焦,再加上超輕巧的體積和重量,絕對是超廣角控都必須入手的一顆鏡頭。

SEL16F18G 光圈夠大、畫質夠棒、對焦也夠快,能拍攝的題材相當廣泛,無論是工作或旅遊都適合帶在身邊。

SEL16F18G 可以拍攝的題材其實相當廣泛,舉凡風景、旅遊、建築、空間、夜景、星空、或帶景的人像題材,無一不是它展現實力的舞台。以我個人偏好的題材來說,SEL16F18G 結合 α7C II 或 α7C R 可以充分發揮高機動性的優勢,加上還有 16mm 的寬廣視角搭配 F1.8 大光圈,讓攝影師面對旅行中不可控的場景、環境與光線變化時,依然能靈活應對,取得更高的創作自由度。

超廣角拍攝技巧分享

跟大家簡單分享我使用超廣角鏡頭創作的心得。如果是拍攝風景、建築或空間,由於視角實在太廣,如果什麼都納入畫面內會使影像顯得空洞毫無重點,因此可以多利用幾何、條線或光影讓影像有視覺焦點,再視情況安排路人或人物於畫面中,可以達到視覺平衡與點綴加分的效果。

如果是拍攝人帶景的照片,肯定不能將主角放在畫面的邊緣,以免拍出失真的人像比例。不過也可以倒過來適當利用變形特性拍出長腿的效果,最常見的就是將人物安排在畫面中間偏下一點,並帶點仰角俯拍藉此獲得修長的身形;另外也可以請 Model 的手指伸向鏡頭,拍出具延伸感的效果。然而除了人物本身之外,我認為背景也是需要注意的部份,為了不讓畫面太過於雜亂,我會盡量挑選乾淨或素色的背景,換句話說就是不要讓背景出現多種色塊,以影響觀者的視覺走向。最後,祝大家都能用 SEL16F18G 拍出滿意的作品。

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建築攝影,SEL16F18G 的超廣視角能強化建物的幾何線條感,放大視覺張力;而大光圈在昏暗的室內能夠擁有更高的拍攝彈性。另外,這顆鏡頭也非常適合人像攝影的創作者使用,尤其是拍攝人帶景的畫面,可藉由超廣角和大光圈,並透過妥善安排前、中、後景的構圖技巧,拍出有別於 35mm、50mm、85mm、135mm 等常見人像鏡頭的張力和視角。

探索更多 SEL16F18Ghttps://go.sony.tw/fy4xd696

欣賞更多 SEL16F18G 實拍作品

α7C II + SEL16F18G,F2.8、1/125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1.8、1/320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2.8、1/250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1.8、1/500s、ISO 100,地點: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1.8、1/160s、ISO 320,地點: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2.5、1/400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景福宮。(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2.8、1/400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1.8、1/320s、ISO 200,地點:韓國首爾,東大門設計廣場。(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9、1/10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明洞大聖堂。(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4、1/640s、ISO 100,地點:韓國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看大圖)

α7C II + SEL16F18G,F1.8、1/8s、ISO 800,地點: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看大圖)

August
作者

DIGIPHOTO網站編輯,長期專注於攝影相關的產業報導,並時常分享攝影器材評測心得,以及攝影技巧和軟體後製等教學,同時也樂與攝影同好交流。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