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的設備雖然行之有年,但無線裝置的價格高昂、充電效率稍慢、與多種未統一的無線充電規範,讓無線充電的成長幅度仍有如牛步一般緩慢。
無線充電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充電時不再需要拿起充電線連接手機,但多數無線充電模組動輒 2、3 千元,相信大部份的人會選擇麻煩一點,乖乖插上電源線充電。
但對於越來越多的防水手機,重複開啓充電孔的蓋子不僅讓防水膠條部位迅速老化,也增加使用者未能將防水蓋蓋緊的風險;Sony 多款防水手機與 HTC Butterfly 就曾發生多起因 micro USB 充電孔防水蓋老化而滲水的案例。因此不需插拔充電線材的無線充電技術,將會是這類防水手機最好的充電解決之道。
▲市面上所有標榜防水的手機在碰水前,絕對要確認各個防水橡膠蓋是否確實蓋緊。
無線充電不止方便,在防水手機的防護上也更有效益,也成為各大廠關注的重點技術,紛紛推出自己的無線充電規範搶占市場。
目前市場最大的無線充電聯盟為 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並以「Qi」作為產品識別,這麼詭異的名字有著相當東方的淵源,「Qi」 代表中文的「氣」,也就是無形的能量場。聯盟成員有羅技電子、飛利浦、三洋電機、Nokia、HTC、勁量等共 164 間企業。
有市場需求的產品就不會只存在一間參與者,Apple、Intel 都在發展自己的無線充電規範、而 samsung 也在 2012 年 5月與 Qualcomm 聯手打造 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無線供電聯盟。另一個 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聯盟最近也在北美地區快速竄起,成員有 AT&T、Google、星巴克、HTC、Samsung、LG 等等。
我們看到同一間公司可以加入好幾種陣營,畢竟總不能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過多陣營也讓只讓消費者混亂,不同陣營的無線充電機制無法互相支援,也增加整體技術推廣的難度。
在民生消費面上,美國矽谷星巴克將開放無線充電專區,顧客不再需要攜帶充電線材,就能在喝咖啡之餘幫手機或平板充電,藉此吸引更多顧客上門。現階段來說,無線充電還有不少困難需要克服,不知道讀者們願意花多少錢來享受無線充電便利呢?
▲矽谷星巴克導入 PMA 無線充電裝置,大手筆砸錢改裝能吸引科技氣息的矽谷人員消費,但矽谷外呢?(圖片來源:venturebeat.com)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