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獸電影的特色
怪獸電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的《金剛》,加上1954年的《哥吉拉》,可以分別視為美、日怪獸的代表角色,單以早期作品來說,唐澄暐覺得美式怪獸片如《金剛》就帶有一些蠻荒冒險的特性,而《哥吉拉》則反映出日本遭受核爆的現實,因此雖然主軸是娛樂片,但卻帶點悲劇性格。
在這之後,美日的怪獸片大多會互相參考創意元素,因此要做出區隔並不是那麼容易,最大的差異應該是在特效技術上,好萊塢的怪獸會力求寫實性,但日式怪獸片受限技術,就比較偏向於象徵性,「但以台灣來說,要拍攝怪獸片,不管是走美式或日式,都必須先面臨到最殘酷的成本及觀眾問題,不過若真的要拍,韓國《駭人怪物》倒是一個不錯的範例。」唐澄暐也提到,怪獸片的首要元素當然是要有怪獸,但它的表現形式卻可以相當多元,端看如何發揮,像他自己,就拍了一部題材相當獨特的《大怪獸台灣上陸》紀錄片。
▲1933年的《金剛》,可以說是怪獸片的濫觴(圖片引自維基百科)。
▲哥吉拉被翻成海底鐵金剛!從哥吉拉的中文譯本小說,可以窺見台灣急於磨滅所有日本意象的那個年代。
尋找怪獸迷的共同回憶
唐澄暐當初會去拍這這樣的一部紀錄片,目的不僅是想講怪獸迷的故事而已,同時也藉此機會,把自己的回憶一併帶進去,而且這一段成長的記憶,其實是跟台灣的發展有所關聯的,怪獸迷這一族群,並非只是愛幻想而不切實際,他們一直都與社會保持著連動的關係,「甚至從怪獸迷的角度出發,反而可以抓住過去一直被忽略,屬於台灣80年代的一個失落環節。」因為,塑造出這群怪獸迷的,大多來自於那個年代的盜版圖書或錄影帶,這是現今在談論過去台灣歷史時,極少會觸碰到的敏感話題,唐澄暐的紀錄片就是想還原這個部份。而在製作過程中,唐澄暐的最大收穫,就是訪問到年紀大上自己許多的怪獸迷時,發現彼此都有這著相似的成長經歷,都經歷過被壓抑的年代,等到他們長大成人,有能力之後,就會盡可能去表達、去推介自己所熱愛的事物。
▲探訪二手書店,往往能發現到意外的寶藏,雖然價格十分便宜,但時常得花上一整天在舊書堆尋找。
▲來自貼心女友的禮物,當然與怪獸脫不了關係囉,當中帶著哥吉拉頭套的,便是唐澄暐的塑像。
全新的怪獸交流園地
唐澄暐提到,直至2005年,自己才遇到了怪獸同好,不過其實台灣也並非怪獸文化沙漠,在早期網路普及化之後,許多怪獸迷已經開始架設個人網站,介紹自己所喜愛的怪獸角色與電影,到2003年時,更有「台灣怪獸映畫聯盟」的成立,簡稱TKMU,將各個獨立的怪獸網站,統整聯合為一個聯盟,並架設共同留言板,讓成員網站彼此間進行怪獸情報交流,但2005年最後一部哥吉拉電影下檔之後,聯盟活動也歸於沉寂。
「不過當臉書流行之後, TKMU又得以再次復活」,因為臉書獨特的社群模式,讓同好間有了新的交流園地,怪獸討論出現前所未有的熱絡景象,從個人網站到部落格,然後再到臉書,在在呼應了怪獸迷與時代並進的趨勢,明年最新哥吉拉電影即將上映,唐澄暐期待之情溢於言表,同時也預告,在那之前,絕對會再推出全新的怪獸創作給大家。
▲片長約1小時左右的《大怪獸台灣上陸》,雖不是什麼大成本大製作,但絕對可引起所有怪獸迷的共鳴。
好康贈書活動!!
為了讓怪獸魂延續不滅,野人文化出版社也特別提供5本《超復刻!怪獸點名簿》要贈送給PC home雜誌的讀者,請到PC home粉絲團的贈書抽獎活動貼文中,留言說出你最愛的怪獸名稱,就有機會得到喔。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歡迎加入PC home雜誌粉絲團!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