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歲末時節,回顧這一年儲存媒體的發展,固態硬碟一如預期逐漸普及,在新推出的輕薄型筆電及行動裝置上,必然可見它的身影,而在零組件市場中,SSD的詢問度也同樣熱度不減,究其原因,除了容量攀升,價格也趨於合理,品牌選擇性也更多了,現在為電腦升級換裝 SSD,正是絕佳時機。
快速目錄
- 主控晶片、記憶體顆粒、傳輸介面介紹
- 系統碟更換 SSD 教學
- 固態硬碟採購建議
- 固態硬碟產品介紹
- 固態硬碟產品介紹
固態硬碟安裝自己動手,大幅升級電腦效能
這兩年撲天蓋地的行動裝置,諸如智慧手機、平板電腦、Ultrabook等等,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數位生活,對於儲存媒體也掀起巨大的需求與改革,除了容量與速度之外,輕薄的體積更成為一大重點,而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isk, SSD)由於兼具了效能與體積的優勢,同時漸漸擺脫容量不足與資料安全性的疑慮,在市場上的普及性和接受度日益增高。
當然單就成本而言,固態的每GB單位價格,依舊高過於傳統硬碟,但是我們也發現,傳統機械式硬碟的容量增長速度已不若以往,說明傳統的磁記錄技術,已經開始遭遇物理性的瓶頸,雖然未來固態硬碟是否完全可以取代傳統硬碟,尚在未知之數,但在軟硬體技術逐漸成熟的現在,固態硬碟的前景,比起前幾年來說,可謂一片光明。此外,與傳統硬碟由WD、Seagate、Toshiba三分天下的情況相比,固態硬碟的品牌與製造商眾多,形成為百家爭鳴的態勢,不但選擇多,價格也不再遙不可及。
主控晶片與記憶體顆粒的差別
除了容量大小以外,固態硬碟所使用的主控晶片與記憶體顆粒,是最常被新手忽略的地方,然而這兩者卻是影響固態硬碟的效能甚鉅,因固態硬碟使用NAND快閃記憶體作為儲存介質,而非傳統的硬碟磁盤與讀取頭,依儲存技術可以區分為SLC單層式儲存及MLC多層式儲存兩種,MLC的單位儲存密度高,而SLC的讀寫速度則較快,但成本較為昂貴,故一般消費級SSD大多採用MLC顆粒。
而主控晶片目前仍是以SandForce與Marvell兩家為大宗,相較而言SandForce晶片的演算法可提供記憶體顆粒較佳的耐久度,但因使用此款主控的SSD廠商太多,使用顆粒的不同也會造成效能的落差,而Marvell有功耗低的特點,隨機寫入的穩定性亦佳。
▲固態硬碟構造:SSD的本體其實是由主控晶片、快閃記憶體等元件所組成的一塊電路板。
多樣化的傳輸介面與應用
距離固態硬碟在市場上出現,也算有段不短的時間了,所以過去亦曾有過PATA或外接式的eSATA等介面的SSD,但隨著這些介面的沒落,逐漸被SATA所取代,目前市面上固態硬碟的主流介面,大致與去年相同,多採用SATA 6Gb/s介面,除此之外,專為平板電腦、Ultrabook輕薄體積需求所開發的mSATA固態硬碟,產品數量亦開始增加,這些硬碟除了內接式用途外,亦可裝入專用外接盒,不過要注意轉接必定會帶來效能的耗損,若有攜帶性需求,也可考慮以直接以SSD作為儲存媒介的行動硬碟,介面除了USB 3.0外,也有更高速的Thunderbolt可供選擇,其他還有伺服器等級電腦專用的PCI-E介面SSD,產品種類多元。
▲薄型化設計:因應筆電越來越薄的趨勢,SSD的厚度也從9mm再降到7mm,今年更已經有5mm的產品亮相。
▲各種應用介面:SSD可移植到各種不同的介面,像是PCI-E介面的SSD,大多用於伺服器等級的電腦。
安裝前先檢視系統環境
固態硬碟雖名為硬碟,不過其實它的運作原理跟傳統硬碟大相逕庭,若要將固態硬碟的效能完全發揮,就得先準備好適合它的舞台,也就是你的電腦系統環境。像是作業系統就不宜使用年代過於久遠的版本,雖然XP等較舊的系統也能正確辨識固態硬碟,但Windows 7之後的作業系統,才擁有對SSD的最佳化指令,而在安裝系統前,也最好檢查主機板BIOS是否有開啟AHCI(進階主機控制器介面),以提昇SATA硬碟與系統間的溝通機制,通常預設值為關閉,如果等到安裝完作業系統後,才想到沒有開啟,此時就必須用修改登陸檔的方式來啟用AHCI。
▲開啟AHCI:這兩三年的主機板都已陸續支援SATA的AHCI模式,不過還是需要進入BIOS加以開啟。
「NAMD快取」應該是「NAND快取」吧??
(如果我錯了的話,請鞭小力一點)
我聽過的NAMD,好像是用在生物晶片模擬的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