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有生老病死,當Facebook用戶過世了,她或他的帳號也會面臨同樣的狀況。Facebook為此提供兩個選項:一個是刪除;另外一個是緬懷。然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處理上的問題,以及該怎麼計畫保存這些數位遺產呢?
我們透過英國衛報專欄作家Jack Schofield和讀者Simon的通信,可以略知一二。在他的專欄中,有位讀者Simon來信表示:
「很遺憾地,我的妻子在今年4月過世了。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向Facebook提出了一些要求,希望可以把我妻子的個人檔案,變成可供親友紀念的頁面。我不太想要刪除,因為我希望可以讓人們留言緬懷,尤其是讓我9歲和13歲的兒子們,有多一點母親的記憶。」
「Facebook說,會有專人回覆,不過一直都沒有。」Simon雖然也曾嘗試用其他許多方法,如使用表單或是在Twitter推文,但始終沒有用。
Jack Schofiled建議Simon的答覆重點如下:
像Facebook和Google這種擁有數10億用戶的網路公司,可能沒有足夠的人力來回覆請求,大多依賴機器來運作。不過,Facebook的確有規範,建議使用者提供「死亡證明,或是其他可以證明死亡的文件」來證明或是提供證據來表明。
但根據Entrustet的資料顯示,每年有300萬以上的Facebook用戶死去,也就是說每周大概有6萬名用戶過世,這也難怪,Facebook可能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來處理。所以如果沒人聯繫Facebook,往生者的檔案,就會永遠在那裡,有時候還會被駭客入侵,盜用帳戶。
Jack表示,如果你選擇刪除,所有的東西都會消失。除非向法院申請,來保存這些。這是隱私的議題,根據Facebook的說法,要進入某人的帳號保存這些內容,非常耗時,而且你必須從法院得到許可。
如果選擇設定「緬懷」個人檔案,Facebook也有一些條件如下:
1. 沒人被允許登入帳戶。
2. 沒人可以增加或是刪除既成內容。
3. 自動更新內容將會停止,如每日星座消息。
4. 設定緬懷的個人檔案,將會停止出現在推薦好友、生日提醒等。
5. 設定緬懷的個人檔案,只有在既定的朋友名單才能觀看。
Facebook也說,往生者的朋友可以在原本設定的隱私條件之下,留言緬懷。
在社群時代,人人幾乎都有Facebook,甚至取代了許多傳統活動與形式,如家庭相本等。當我們離開人世後,這些存留在網路上的數位遺產,同樣也面臨該如何保存,讓心愛的人或後代,可以時常懷念。
也許Facebook等其他社交媒體的登入資訊,以後會成為遺囑的一部分。
資料來源:衛報
撰文:翁浩原,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