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傳統的定義,現在做Open Source的軟體公司很多,但是真正在做Open Source的硬體的公司很少。雖然,最近幾年這個領域公司數量有所提升,且成立了Open Source Hardware Association這樣的組織,但相較起來依然算小眾。
你可能以為只有空想主義者才會開Open Source的硬體公司。但事實並非如此。與之相反,這些致力於Open Source的硬體商都很有商業頭腦:他們看到了電子技術的未來。
過去,電子技術迅速發展,本身有利於大的「封閉」企業發展,因此會造成大者恆大的效應,其實對於小型團隊、新創團隊來說並不是好事。但現在,情況正在改變,而改變的原因,則與「摩爾定律」有關。
受摩爾定律擺佈的電子業
近50年來,微電子的發展一直受摩爾定律左右。
電子管時代,早期的消費電子產品,比如收音機和電視機,常常附有完整的原理圖、更換零件的清單,以及用於維修的詳細說明或者用戶手冊。 那時候,消費電子產品更新速度很慢,東西壞了我們也能對著說明書自己修。
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電晶體出現,個人電腦革命開始了。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每18個月電腦的運算速度和記憶體容量就提高一倍。小公司根本沒有必要製造硬體,因為等你湊齊所有的元件、造出產品時,新的晶片和元件可能已經出來了,DIY的產品就過時了。也越來越少人想要去對軟體進行優化,因為等你優化完,新的電腦已經問世,速度就不是問題了。
下圖左面的表格就是講的這個事情。黑線代表的是小公司產品的性能提升(假設為75%的增長),紅線代表的是摩爾定律。很明顯,個人的能力根本敵不過產業的規律,製造創新的收益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公司按部就班跟上摩爾定律的腳步,就是最經濟的。
那如果莫爾定律的時間從18個月減緩到36個月呢?這些小公司就有了收益的可能。就像右圖顯示的那樣,黃色區域代表的就是有收益的區間。事實上,如果摩爾定律的速度再減緩,小公司的進步再加速,黃色的收益區域面積還會擴大。
曾經,你會覺得這是異想天開。但現在這正在發生,摩爾定律正在減速。1990年,電晶體數量是每18個月翻一倍; 現在要翻一倍的速度已經變成24個月或以上。 也許不久,將放緩至36個月,最終會出現一個停頓點。
那時又會怎樣呢?那一天,可能你將無法在第二年購買到更好的電腦,可能你沒辦法期待下一個手機性能更強大。那時候,你購買的電子產品,可能「能用很多年」。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許多創新的小企業能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提供性能更好的產品,在產品推出2-3年後有可能開始盈利。此外,這也意味著一個更大的標準化平臺的誕生。十年前,設計、生產一個標準的平板電腦或手機底盤,提供可以更換的零組件聽起來很可笑。但現在,Google的 Project Ara做到了。
未來,即使是小公司,也有機會做出這樣的平臺。大公司可以選擇繼續封閉發展,但就逼迫著他們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平臺,提供底層基礎設施,建立生態,不斷優化產品。最終他們會發現這是徒勞。他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改善產品設計上。因此,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Open Source,就像現在微軟正在經歷的一樣。
事實上,這種情形已經有所體現,最顯著的案例就是Arduino。Arduino的開發板基本都是基於2005年的產品設計的。這種穩定性也促使其不斷增長。在未來,還會有很多類似的開源硬體生態系統的生根、發芽、結果。
不可否認,摩爾定律腳步的減緩,對大公司來說,是個悲劇,但對於羽翼未豐的硬體公司來說,是個絕佳的機會。
- 本文編譯自《 The Death of Moore’s Law Will Spur Innovation》,原文發表於IEEE Spectrum,作者為著名硬體駭客Andrew “bunnie” Huang。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