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好的產品往往來自於精益求精的執著。以國外熱賣的acaia咖啡秤為師,來自台灣的atomax把這個看似簡單的廚房用品以app與數據深度結合,創造了Skale電子秤。它不只能夠用來沖咖啡重現大師級美味,還能作為烘焙度量工具,未來,更希望結合各種與秤重相關的應用,開發出一支支實用的app。
Skale電子秤讓手沖咖啡更近完美
Skale這個看似簡單且又有「致敬」對象的產品,開發的心路歷程並不容易,是一個產品開發者落實工業設計大師Alan Kay名言:「當你真正在意你的軟體,你要做自己的硬體」的最佳寫照。
手沖咖啡是近年來蔚為時興的生活風尚,許多咖啡愛好者已不滿足於市售單一規格的咖啡,還想品嘗在純粹之中的不同變化,依照咖啡的品種、產地、顆粒、烘焙法、沖泡方式等,調製出多樣的風味,因而選擇自己煮咖啡。而手沖咖啡是所有沖泡方式裡器材最簡便、花費最少、最好入門的,在任何有熱開水的地方,都可以來上一杯手沖咖啡。
很多人會去學習手沖咖啡的技巧,主要學的不外乎是學習如何沖泡的過程,水量注水的速度、悶蒸的時間、斷水的時間,因此不同的人沖泡出來的風味都有些許不同。而Skale電子秤可以利用重量的變化來協助你記錄這段沖泡的過程,因此你就可以將大師的沖泡曲線記錄下來,成為手沖的指南。
如果是新手使用,則可以透過Skale電子秤來幫助他們練習,藉由語音提示來完成沖泡過程。只要跟著大師的沖泡曲線,循著指引多加練習,不只可以泡出一杯好咖啡,甚至可以泡出接近大師風味的咖啡。
▲將手沖器材放在Skale電子秤上,循著Skaffee app指示,放入適當的咖啡粉。
▲接著注入熱水沖泡,按照app指示注水與停頓,就能仿製其他咖啡沖泡食譜。(Skale開發者李明修示範沖泡)。
秤重是基本,跟著食譜操作才是本體
以前用來秤咖啡的工具是一般小型的電子秤,只有基本的秤重功能,也不會特別說明是拿來秤咖啡。第一個結合操作指示的咖啡秤為acaia咖啡秤,也可藉由app程式獲得輔助指引。Skale不諱言是借鏡於acaia,而與acaia最大的不同在於,acaia的秤重顯示在本機上,不使用手機仍可跟著操作。Skale則是本體並沒有顯示重量的機制,所有的資訊都傳到手機的App裡頭。
Skale使用起來一定要搭配手機,因為秤重顯示在app程式裡,因此如何將秤重與計時功能寫進app程式中,是研發設計的一大重點,也因為這樣的思維與設計,讓實體成品構造更為簡單,商品價格得以更為親切(acaia售價約4500台幣,Skale則3000元不到)。未來Skale還會推出專業app版本,以達到專業咖啡師的標準,諸如在豆子與水的比例提供更精密的需求。
無心插柳,Skale藍牙電子秤的起點
好的產品要具備商業上可存活、技術上可行、令人驚艷的設計等要件。在技術方面,以李明修為首的atomax團隊均為軟體工程師背景,任何在程式研發設計上的難題還算是可預期,但在硬體設計方面,卻是首次嘗試。本著自造者精神以及前蘋果電腦研發主管Alan Kay名言:「當你真正在意你的軟體,你要做自己的硬體」的鼓舞,他們破除種種難關,把一個硬體從無到有給做出來了。
atomax團隊是由一群工程師成立的,當初他們其實是想要做一個結合運動用品的六軸的Sensor,可以偵測運動的加速度與角速度,分析這些運動數據,然後想把這個Sensor做到更小,還想加入無線充電的功能,但是後來這個Sensor雖然做出來了,可是卻沒有量產,因為價格太昂貴。
李明修笑說這就是Maker最大的問題,一開始只想把一個產品做到很好,但是卻沒有注意到市場上是否能接受這樣的價格。
但是在研發六軸Sensor產品的過程,由於他們有一位設計師喜歡沖泡咖啡,某一天在公司幫大家沖泡咖啡的過程中,李明修發現這位同事用了兩個秤在計算水量。一問之下之所以要這樣費工,主要是因為手沖咖啡中所謂的「金杯理論」。雖然有其原因,但是大家還是覺得用到兩個秤實在是太過複雜,這就是整個團隊研發Skale藍牙電子秤的起點。
設計思考的三大要素
李明修表示,設計思考有三大步驟:(1)辨識問題,(2)提出自己的洞見,(3)解決的辦法是什麼。而在這三個思考步驟之下,還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產品才能存活:商業上可存活、符合實際需求、工程上可行。
以他們研發Skale的過程來說,一開始先拆解物品hack it現有的產品,拿現有的電子秤來拆解實體,研究裡面的結構是很基本的。拿現成物來修改、新增小功能,比從頭至尾自行製作來得有效率。況且在雛型測試時難免會毀損,也比較省成本。在製程方面,從拆解的過程可了解一般業界的要求,並學習達到這樣的要求,當了解整個流程之後,於其中修改不足的部分,也新增設計的部分。
他們在雛形測試的過程中,到處找這領域方面的愛好者去測試,也去一些公司的咖啡社團,彙集愛好者之間的意見,當然也要參考很多咖啡相關的書。但是當越來越成熟之後,他們發現問題來了,有些部分需要特殊的零件,但沒有人願意幫他們開發硬體。
幸好拜目前3D列印技術之賜,許多測試的模型因而改由3D列印製作。這不僅是atomax公司從軟體設計跨足到硬體設計的契機,相信也是想跨足硬體設計領域人員的機會點,隨著科技的發展,硬體測試成本與技術門檻降低不少,這讓跨域整合的方式得以實現。
李明修表示,雖然他們是軟體工程師,硬著頭皮去製作硬體,但是在這段過程中,他們怕的並不是他們不會,而是怕他們不知道有什麼「不會」。在製作電子秤的過程,他們就必須在每一個階段,不斷的玩、不斷的嘗試功能,才能發現到底問題在哪裡。
他再度引用Alan Kay的一句話「當錯誤的比率小於90%的時候,表示你設定的目標不夠高。」而開發者往往會發現,當創意越接近產品化、越難承認錯誤。
設計決定產品價值,不要懼怕砍掉重練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Skale的App:Skaffee的上面。在產品快接近完工的前一個月,他們發現自己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Skaffee很難用。
原本的UI介面上面的字體用的太細,介面也太過於細緻,原本是出於美觀的設計。但是在實際使用之下,當使用者一手正在進行手沖,一邊看著一旁的手機上面的螢幕,這種「美觀」就會讓使用者難以辨識自己想要的資訊。
這一點 李明修特別提出來分享,產品研發遇到有問題就要改,就算已經接近成品也要斷然砍掉重練,因為良好的設計是決定產品價值很重要的因素。
▲介面上方會顯示完整沖泡過程,下方將當前的操作細節放大顯示。
Skale咖啡秤是atomax公司第一個商品化的產品,也還在摸索進入市場的路徑。之前公司作品以程式設計為主,也有開發如運動追蹤器的產品,但由於設計過於精良,成本太高,難以商品化。未來在推廣Skale咖啡秤時,希望採m to m product模式,從研發到銷售自主包辦,直接獲得使用者的回饋意見,作為精進產品的參考。Steven相信數據帶給人的幫助,例如可將食譜數據化,轉為人可遵循的指引,利用使用者的記錄回饋,作為產品修正的證據,從Skale與Skaffe的設計皆可見出他在這方面的信念。事實上也是如此,許多手沖咖啡愛好者知道有這樣的咖啡秤問市的時候,都覺得是一大福音,實際使用後也確實帶來莫大的幫助。
(撰稿:杜慧娟)
【創客分享】atomax李明修:讓手沖咖啡變成美味大數據的Skale電子秤
一項好的產品往往來自於精益求精的執著。以國外熱賣的acaia咖啡秤為師,來自台灣的atomax把這個看似簡單的廚房用品以app與數據深度結合,創造了Skale電子秤。它不只能夠用來沖咖啡重現大師級美味,還能作為烘焙度量工具,未來,更希望結合各種與秤重相關的應用,開發出一支支實用的app。而這個看似簡單且又有「致敬」對象的產品,開發的心路歷程並不容易,是一個產品開發者落實Alan Kay名言:「當你真正在意你的軟體,你要做自己的硬體」的最佳寫照。
Skale電子秤讓手沖咖啡更近完美
手沖咖啡是近年來蔚為時興的生活風尚,許多咖啡愛好者已不滿足於市售單一規格的咖啡,還想品嘗在純粹之中的不同變化,依照咖啡的品種、產地、顆粒、烘焙法、沖泡方式等,調製出多樣的風味,因而選擇自己煮咖啡。而手沖咖啡是所有沖泡方式裡器材最簡便、花費最少、最好入門的,在任何有熱開水的地方,都可以來上一杯手沖咖啡。
很多人會去學習手沖咖啡的技巧,主要學的不外乎是學習如何沖泡的過程,水量注水的速度、悶蒸的時間、斷水的時間,因此不同的人沖泡出來的風味都有些許不同。而Skale電子秤可以利用重量的變化來協助你記錄這段沖泡的過程,因此你就可以將大師的沖泡曲線記錄下來,成為手沖的指南。
如果是新手使用,則可以透過Skale電子秤來幫助他們練習,藉由語音提示來完成沖泡過程。只要跟著大師的沖泡曲線,循著指引多加練習,不只可以泡出一杯好咖啡,甚至可以泡出接近大師風味的咖啡。
將手沖器材放在Skale電子秤上,循著Skaffee app指示,放入適當的咖啡粉。
接著注入熱水沖泡,按照app指示注水與停頓,就能仿製其他咖啡沖泡食譜。(Skale開發者李明修示範沖泡)。
秤重是基本,跟著食譜操作才是本體
以前用來秤咖啡的工具是一般小型的電子秤,只有基本的秤重功能,也不會特別說明是拿來秤咖啡。第一個結合操作指示的咖啡秤為acaia咖啡秤,也可藉由app程式獲得輔助指引。Skale不諱言是借鏡於acaia,而與acaia最大的不同在於,acaia的秤重顯示在本機上,不使用手機仍可跟著操作。Skale則是本體並沒有顯示重量的機制,所有的資訊都傳到手機的App裡頭。
Skale使用起來一定要搭配手機,因為秤重顯示在app程式裡,因此如何將秤重與計時功能寫進app程式中,是研發設計的一大重點,也因為這樣的思維與設計,讓實體成品構造更為簡單,商品價格得以更為親切(acaia售價約4500台幣,Skale則3000元不到)。未來Skale還會推出專業app版本,以達到專業咖啡師的標準,諸如在豆子與水的比例提供更精密的需求。
無心插柳,Skale藍牙電子秤的起點
好的產品要具備商業上可存活、技術上可行、令人驚艷的設計等要件。在技術方面,以李明修為首的atomax團隊均為軟體工程師背景,任何在程式研發設計上的難題還算是可預期,但在硬體設計方面,卻是首次嘗試。本著自造者精神以及前蘋果電腦研發主管Alan Kay名言:「當你真正在意你的軟體,你要做自己的硬體」的鼓舞,他們破除種種難關,把一個硬體從無到有給做出來了。
atomax團隊是由一群工程師成立的,當初他們其實是想要做一個結合運動用品的六軸的Sensor,可以偵測運動的加速度與角速度,分析這些運動數據,然後想把這個Sensor做到更小,還想加入無線充電的功能,但是後來這個Sensor雖然做出來了,可是卻沒有量產,因為價格太昂貴。
李明修笑說這就是Maker最大的問題,一開始只想把一個產品做到很好,但是卻沒有注意到市場上是否能接受這樣的價格。
但是在研發六軸Sensor產品的過程,由於他們有一位設計師喜歡沖泡咖啡,某一天在公司幫大家沖泡咖啡的過程中,李明修發現這位同事用了兩個秤在計算水量。一問之下之所以要這樣費工,主要是因為手沖咖啡中所謂的「金杯理論」。雖然有其原因,但是大家還是覺得用到兩個秤實在是太過複雜,這就是整個團隊研發Skale藍牙電子秤的起點。
設計思考的三大要素
李明修表示,設計思考有三大步驟:(1)辨識問題,(2)提出自己的洞見,(3)解決的辦法是什麼。而在這三個思考步驟之下,還必須要符合三個條件,產品才能存活:商業上可存活、符合實際需求、工程上可行。
以他們研發Skale的過程來說,一開始先拆解物品hack it現有的產品,拿現有的電子秤來拆解實體,研究裡面的結構是很基本的。拿現成物來修改、新增小功能,比從頭至尾自行製作來得有效率。況且在雛型測試時難免會毀損,也比較省成本。在製程方面,從拆解的過程可了解一般業界的要求,並學習達到這樣的要求,當了解整個流程之後,於其中修改不足的部分,也新增設計的部分。
他們在雛形測試的過程中,到處找這領域方面的愛好者去測試,也去一些公司的咖啡社團,彙集愛好者之間的意見,當然也要參考很多咖啡相關的書。但是當越來越成熟之後,他們發現問題來了,有些部分需要特殊的零件,但沒有人願意幫他們開發硬體。
幸好拜目前3D列印技術之賜,許多測試的模型因而改由3D列印製作。這不僅是atomax公司從軟體設計跨足到硬體設計的契機,相信也是想跨足硬體設計領域人員的機會點,隨著科技的發展,硬體測試成本與技術門檻降低不少,這讓跨域整合的方式得以實現。
李明修表示,雖然他們是軟體工程師,硬著頭皮去製作硬體,但是在這段過程中,他們怕的並不是他們不會,而是怕他們不知道有什麼「不會」。在製作電子秤的過程,他們就必須在每一個階段,不斷的玩、不斷的嘗試功能,才能發現到底問題在哪裡。
他再度引用Alan Kay的一句話「當錯誤的比率小於90%的時候,表示你設定的目標不夠高。」而開發者往往會發現,當創意越接近產品化、越難承認錯誤。
設計決定產品價值,不要懼怕砍掉重練
同樣的事情發生在Skale的App:Skaffee的上面。在產品快接近完工的前一個月,他們發現自己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Skaffee很難用。
原本的UI介面上面的字體用的太細,介面也太過於細緻,原本是出於美觀的設計。但是在實際使用之下,當使用者一手正在進行手沖,一邊看著一旁的手機上面的螢幕,這種「美觀」就會讓使用者難以辨識自己想要的資訊。
。這一點Steven李明修特別提出來分享,產品研發遇到有問題就要改,就算已經接近成品也要斷然砍掉重練,因為良好的設計是決定產品價值很重要的因素。
|
Skale上方顯示完整沖泡過程,下方將當前的操作細節放大顯示。
|
Skale咖啡秤是atomax公司第一個商品化的產品,也還在摸索進入市場的路徑。之前公司作品以程式設計為主,也有開發如運動追蹤器的產品,但由於設計過於精良,成本太高,難以商品化。未來在推廣Skale咖啡秤時,希望採m to m product模式,從研發到銷售自主包辦,直接獲得使用者的回饋意見,作為精進產品的參考。Steven相信數據帶給人的幫助,例如可將食譜數據化,轉為人可遵循的指引,利用使用者的記錄回饋,作為產品修正的證據,從Skale與Skaffe的設計皆可見出他在這方面的信念。事實上也是如此,許多手沖咖啡愛好者知道有這樣的咖啡秤問市的時候,都覺得是一大福音,實際使用後也確實帶來莫大的幫助。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