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規格不只一種,如何帶來擺脫線材纏繞的生活

無線充電規格不只一種,如何帶來擺脫線材纏繞的生活

無線充電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充電方式,不需要隨身帶著充電插頭,放到平台上就能充電。不過「無線」跟「有線」的充電到底有何不同?兩者的原理各是什麼?差異又在哪裡呢?如果我的手機想要使用無線充電,有哪些限制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無線充電不單只是Wi-Fi充電

無線充電的相對就是「有線」,一般人很直覺的想法就是:有充電線的就是有線充電,無線充電就沒有電線連接,像網路一樣,需要插網路線的為「有線網路」,透過訊號傳輸的就是「無線網路」,但是有線及無線充電的標準,並非完全取決於充電線的有無,而是充電的「方式」。

有線充電有接頭傳輸電流

有線充電指的是電流透過接頭的方式,流入裝置內部,接頭的形式非常多種,從iOS前幾代的30-pin連接器、iPhone 5開始使用的Lightning接頭,到Android手機愛用的micro USB接頭,只要是經由「接頭」的方式傳輸電流,就算是有線充電,某些家用無線電話,需要插在電話座上才能充電,因為有接頭傳送電流,所以應該歸類為「有線充電」。

常見的無線充電方法是感應充電

那什麼是無線充電呢?很多人以為無線充電就是Wi-Fi充電,但其實不依靠接頭傳送電流的方式有很多種,Wi-Fi只是其中之一,包含了核磁共振、光致電流(OpticalBeam)、電磁波、感應電流等等。而手機一般指稱的無線充電大多是指感應充電,透過手機及充電裝置內部各有的感應線圈,經過一系列的電能轉換,手機就會收到電流。

 

無線充電規格不只一種,如何帶來擺脫線材纏繞的生活
許多人家裡可能都有這種無線電話,這裡的無線指的是無須經過電話線路,因為基座有接頭輸入電流,所以還是算有線充電。

PoWifi 可望提供的 Wi-Fi 充電
無線充電規格不只一種,如何帶來擺脫線材纏繞的生活

華盛頓大學感測系統實驗室Vamsi Talla等研究人員,開發出只要利用現有的Wi-Fi晶片,就可以完成Wi-Fi無線充電的技術:PoWifi,只要連接上路由器,就能擷取Wi-Fi中的電力給物體充電。

 

甚麼是 Wi-Fi 充電?

目前使用Wi-Fi以傳遞資訊訊號為主,不過華盛頓感測系統研究室的人員,開發出一款晶片技術PoWiFi,可以將現有的Wi-Fi訊號,透過感測器、訊號採集器等機器及技術,將電磁波轉換為直流電,而且只要在原本的路由器加上晶片即可使用,未來發展的潛力很大。

國中的電磁感應是這麼回事

 無線充電規格不只一種,如何帶來擺脫線材纏繞的生活
當左邊的線圈接上電流之後,磁鐵的磁場會改變,右邊的線圈也會出現電流,現在常見的無線充電就是利用這樣的電磁感應原理,產生電流供給手機電力。

 

 無線充電的三大標準

雖然無線充電的原理不變,不過延伸的技術及規格卻十分多樣,使用者會看到市面上許多無線充電版有「XX標準」,到底不同標準的差異在哪裡?該怎麼選擇無線充電板的規格比較好呢?

三家無線充電聯盟剩兩家

像手機有許多廠牌一樣,無線充電的標準也因為不同廠商,有不同的技術,過去全球有三大主要的無線充電技術標準組織: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還有其他小廠自行研發的技術規格,這三家聯盟的充電規格標準並不相容,因此如果你的手機是跟隨PMA聯盟制訂的標準時,就無法使用以WPC聯盟標準製成的充電器充電。不過根據CNET和路透社報導,PMA 和 A4WP 已經整併,將結合磁共振和磁感應技術,打造出單一的無線充電規格,未來甚至可能扭轉劣勢,吸引企業靠攏,超越對手WPC。

Qi標準最受歡迎

那麼哪個聯盟的無線充電標準是最多廠商採用的呢?答案是WPC無線充電聯盟提出的
Qi標準,Qi的名字取自中文的「氣」,發音也與「氣」相同,根據WPC的官方資料,現在已經有214家廠商加入WPC,而採用Qi標準的廠商有Google、Microsoft、Samsung、HTC,而且連Apple Watch也是使用Qi標準。
現在在臺灣的購物網站上已經可以直接購買無線充電組,大部分的廠商都會標明是採用哪個標準,在購買之前記得確認一下自己的手機或是欲充電的裝置,是否可以和充電器的標準相容。

無線充電規格不只一種,如何帶來擺脫線材纏繞的生活
臺灣購物網站販賣的無線充電板還是以Qi標準為主,不過廠商都會提供轉換器,所以從iPhone、Asus ZenFone到Samsung的S6、S6 Edge等等都可以使用。

 

各家無線充電聯盟標準

無線充電規格不只一種,如何帶來擺脫線材纏繞的生活 

 

 

(下一頁為您更詳盡解說無線充電的優劣以及未來應用。) 
Wendy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