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應協助資訊科技發展的資策會變成絆腳石,那麼該不該繼續存在?

如果本應協助資訊科技發展的資策會變成絆腳石,那麼該不該繼續存在?

11 月 2 日在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會議上,討論到金融科技相關的規畫案,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語出驚人說出不應該把案子內定給資策會,詹還進一步說台灣過去 20 年網路發展,資策會繳了白卷。各家媒體紛紛大篇幅報導,彷彿詹是說出國王沒穿衣服的小孩,道出許多人的心聲。

資策會全稱是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1979 年由經濟部成立,宗旨是策進我國資訊科技的創新應用,協助我國資訊科技的創新應用,協助發展知識經濟。當時面臨石油危機,台灣產業需要轉型,極需從製造密集產業轉型為技術密集產業。資策會重要的成就有推動中文電腦、中文文字 BIG-5 編碼,以及成立 ISP SeedNet。

如果本應協助資訊科技發展的資策會變成絆腳石,那麼該不該繼續存在?

像資策會這類型原本該彈性的民間組織,在外界來看變成收政府案子經營的承包商,原先策進資訊科技創新應用的宗旨,反倒是沒看到。過往接觸這類公家資助的法人,往往會對外擺架子,感覺是政府機關,如果要做生意則搖身一變變成民間企業,這種身分定位混淆也是常見對資策會的批評。資策會有辦創意競賽,競賽中看到的點子,過不久類似的點子出現在資策會出去的團隊。其他爭議還有跟民間單位搶生意,憑藉跟政府的特殊關係拿到案子,如果自己做不來則轉包案子出去賺取中間差價。

類似的狀況不只有資策會,其他拿政府錢做案子的民間組織也有類似問題。像是有主要業務是辦展覽、辦活動的法人,其實民間有不少大大小小的活動公司,難道不夠格承纜展會活動嗎?有必要在政府以外,用政府的錢辦活動嗎?

先前 g0v.tw 零時政府有人做標案分析,結果發現有些法人或是公司拿到的機率很高。許多投標者往往看到這些法人、公司有投標,就知道自己沒機會了。在那次活動中,有人分析手上的標案資料,結果發現資策會有高達四成的機會成功拿到標案。政府偏好像將標案給資策會看來不只是外界印象,而是數據可佐證的事實。

在這類型機關工作的人,員工常會進修學位,原因是敘薪和升遷標準也比照公家機關,往往碩士學位比學士學位薪水高,造成大家搶著去修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狀況。本來每個志向什麼不一,有人找到想進修的科目,選擇進修學位是個人選擇。如果是學術單位進修還算合理,但如果是跟學術扯不上關係的組織,變成一個團體的集體現象那就有點不大正常了。

詹宏志開砲批評資策會,並不是第一次對資策會的批評,相較詹宏志的發言,其他人對資策會的批評沒得到廣泛注目,在小圈圈中發酵罷了。也許這些言論中,立即關閉資策會太情緒化太激烈了,但是資策會肯定要做出大變革,才能說服別人它的存在有價值,能夠創造共生的生態系,而不是搶走資源壯大自己。

 

如果本應協助資訊科技發展的資策會變成絆腳石,那麼該不該繼續存在?

TechNews科技新報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