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0 月 8 日,瑞士舉辦了世界上第一屆 Cybathlon,又稱「生化人奧運會(cyborg olympics)」。
Cybathlon 裡的「生化人」指的是因受傷導致癱瘓或遭受截肢的殘疾人,大會將他們稱作「操作員 (pilot)」。也許有人會好奇,這不就是殘障奧運會嗎?Cybathlon 和殘障奧運會、奧運會有個根本區別:殘障奧運會和奧運會挑戰的是人類身體的體能極限,決不允許透過帶有電子輔助技術參與。
而 Cybathlon 卻支援使用帶有電子輔助動力技術,大會要尋找的是透過配合後表現最好的「操作員+技術」組合,所以這是一個既依賴人類操作技巧,又考核技術的「產品」大賽。
意想不到的比賽形式
第一屆 Cybathlon 包括 6 個競賽計畫組,分別為:
- 動力外骨骼競賽(Powered Exoskeleton Race)
- 動力義腿競賽(Powered Leg Prosthesis Race)
- 動力手臂競賽(Powered Arm Prosthesis Race)
- 官能性電刺激單車競賽(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ike Race)
- 動力輪椅競賽(Powered Wheelchair Race)
- 人腦-電腦介面競賽(Brain-Computer Interface Race)
雖然聽起來好像挺無趣,但大家絕對猜不到這些競賽的形式是怎樣的。
例如,在動力義腿組比賽中,操作員需要手持一杯茶,並且在不依賴任何扶手情況下走上一段樓梯;而動力手臂組的驅動員,則需要切下一片面包,用手擰開一罐果醬,並將果醬塗抹在面包上。
這些是否有點太生活化了?但生活化卻正是 Cybathlon 的關鍵。
Cybathlon 的組織者 Robert Riener 在過去幾十年裡都在為身體嚴重受損的人尋找和建造康復機械(rehabilitative robotic),他認為,機械學雖然發展很快,但卻沒能為最需要它的人帶來日常最基本的支援:
現在還是很需要為行動不便的人改進協助性裝置……一般大眾看不出這個需求,因為他們都有點被好萊塢寵壞了。《終結者》(The Terminators)也好,《鋼鐵人》(Iron Man)也好,那些在螢幕裡面看到的技術,真的還沒有做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 Cybathlon 裡的比賽形式都是基於生活中殘疾人經常需要面對,且很難完成的任務的原因。基於同一理念,第一屆的 Cybathlon 在康復機械領域眾多計畫中,選擇了現時影響最廣的 6 種技術作為比賽計畫。
在 Cybathlon 中,人類控制員被稱為「操作員」,這暗示了在人與機器互動中,使用的人永遠應處於主導地位,康復機械領域更應如此。Riener 說道:
我們都需要對方。一方面,操作員需要這些技術才能移動以及完成生活中的任務。另一方面,操作員也是這些技術的主人,因為他們控制著這些機器。我們必須小心地在其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否則,他們會覺得自己成為了機械的奴隸。
Cybathlon 在於打破隔膜
本屆 Cybathlon 共吸引了 74 位操作員以及來自全球 25 個國家的隨行技術團隊參加。參賽團隊中既包括了大型的商業公司,同時也包括了由政府資助的實驗研究室。
而每位操作員背後都有一隊來自研究所的技術團隊或者是研發該技術的公司團隊作為支援。Riener 表示,很多時候,這些輔助性裝置的研發都是在相對隔離的情況下完成,但 Cybathlon 將使用者、研發者以及醫療專家連接了在一起。
據 BBC 報導,本次 Cybathlon 單是現場觀眾就超過了 4600 人。同時,在網路上也可觀看與下載全程比賽的影片。Riener 希望透過將 Cybathlon 打造成一個社會活動來打破殘疾人群體和社會其它成員之間的隔閡,讓社會明白他們每日面對的困難。畢竟,再好的輪椅也無法透過公共場所中過於狹窄的門,公眾與社會的支援不可或缺。
而且,社會對於殘疾人的討論也仍較為忌諱,希望可透過 Cybathlon 拉近社會其它成員以及殘疾人群體之間的距離,為全球超過 10 億的殘疾人創造一個更包容的社會生活環境。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