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電影是造夢的機器,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則用寫實唯美的畫風、清新爽朗的人物設定、曲折緊湊的故事情節為觀眾帶來一場震撼的心靈洗禮。
故事講述了一段身心互換、穿越時空的不可思議體驗。女主角三葉是個生於鄉下的高中女孩,與外婆妹妹一起生活。那是個連咖啡店也沒有的小鎮,枯燥單調的生活讓三葉憧憬著大都會東京的繁華。而男主角瀧恰巧是一名東京高中生,他的生活符合三葉對美好生活的一切嚮往。看似事事美滿的瀧也有著不言說的寂寞與焦慮。
某夜,兩人在睡夢中經歷了與對方靈魂的互換,隨後更引發諸多趣聞,原本完全不可能重合的人生軌跡被命運的紅繩緊緊綁在了一起。素未謀面的兩人在不斷互換的過程中,不知不覺間陷入了愛戀。
直到有一天,奶奶對正附身於三葉的瀧說,「你是不是在做夢?」戲裡戲外的人方才驚醒過來:難道我所看的一切,所喜歡的人都是夢境,都不是真實?
新海誠曾說過《你的名字。》的劇本靈感源自千年前、日本平安時代的女和歌歌人小野小町,她的和歌充滿了暗戀、詠夢的曖昧情懷。此前新海誠的作品就以瑰麗的畫面與細膩的情感著稱,他經常一手包辦動畫的劇本、作畫以及編劇工作。
《你的名字。》可說是新海誠的又一力作,但它的成功遠遠超過包括新海在內所有人的預期。總收看人數超過 1500 萬人,算下來全日本每 8 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看過這部電影。
截至 2016 年 11 月 28 日,《你的名字。》累計票房 194.9 億日元,位列日本國內電影票房排行第三。仍在上映的《你的名字。》還將繼續刷新紀錄,有望突破 200 億日元大關。
之前,新海誠以壓倒真實的唯美畫風著稱,其作品畫面的完成度之高,幾乎每一幀畫面都能作為海報。為了確認這些比真實夢幻、比夢幻真實的畫面,人們會到聖地巡禮,到片中的場景拍下照片,發到社群媒體上,這種參與感相互作用、不斷傳播,讓新海誠的電影獨樹一幟。
在此之前,他的名字只在動漫圈被熟知,其代表作《秒速五釐米》與《言葉之庭》的公映票房成績在 1 ~ 2 億日元左右。
毫無疑問這是新海誠的作品,但這又不是一部純粹的新海誠的個人作品。討論《你的名字。》的現象級火熱,繞不過幾個名字:作畫監督安藤雅司、角色設計田中將賀以及負責音樂的 RADWIMPS。
田中將賀,1976 年出生,動畫原畫師、插畫師,曾擔任過《龍與虎》、《在盛夏等待》、《花名未聞》等作品的人物設計和作畫監督。新海誠認為田中的風格特別有手繪漫畫的魅力——有重心感的人物,不需要太嚴謹的立體整合性,適當的破綻。
1969 年出生的安藤雅司,年紀稍長,動畫原畫師出身,進入吉卜力工作室後,迅速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28 歲就擔任《幽靈公主》的作畫監督,之後又擔任了《千與千尋》的作畫監督。他還經常參加今敏的作品,擔任過《東京教父》與《紅辣椒》的作畫監督。
安藤的任務是將新海的劇本、分鏡,結合田中的人物設定,變為靈活生動的動畫鏡頭。最令新海誠歎為觀止的,是故事高潮中三葉和瀧奔跑著尋找對方的一幕。兩位主角在光暈之下奔跑,畫面迸發出強烈的情感。而互換了靈魂的兩位角色用各自異性身體跑動的動作差異,也是新海誠此前不曾設想過的。
兩位業界巨擘的加盟,彌補了新海誠之前人設崩壞、動畫粗糙的缺點(畢竟是做個人動畫出道的),理所當然,最後成果品質超過了新海誠之前的所有作品。
不得不提的是,《你的名字。》還請來了人氣搖滾樂團 RADWIMPS 負責音樂製作。RADWIMPS 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為電影創作了 26 首樂曲,其中包括四首人聲歌曲。片中每逢關鍵場景,便會響起樂團主唱野田洋次郎空靈而清脆的嗓音,歌詞親切而委婉,彷彿如同角色的心聲,直擊觀眾的淚腺。
有評論稱,如果沒有 RADWIMPS,《你的名字。》或許不會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功。NHK 曾做過一個調研,在電影 8月 26 日上映之前,社群網路上關於電影的評論從 8 月 15 日就開始猛增。皆因主題曲在電影上映之前發佈,迅速在年輕人中流行開來。在 YouTube 上用「君の名は。」作為關鍵詞進行檢索,可以得到超過 41 萬個結果,喜歡歌曲的粉絲紛紛在網上發佈翻唱翻彈的影片,播放量從百萬級到千萬級不等,為電影上映的預熱做足了貢獻。
這跟兩年前《冰雪奇緣》憑藉《Let it go》在日本走紅的情況很相似,大家都模仿著去唱主題曲,反過來吸引更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人氣高漲的 RADWIMPS 也確定明年將首次登上紅白歌會。
另外,看過本片的觀眾都會發覺,電影剪輯的節奏飛快,稍不留神就會錯過一些鏡頭。107 分鐘的時長,有 1650 個鏡頭,平均每個鏡頭 3.9 秒。這是主創們有意為之的結果:用這種遠超一般日本電影、幾乎將觀眾拋下的速度感,讓觀眾稍微落下,這樣觀眾就會看得更專注。(身邊就有朋友為了確認某處細節,選擇進電影院再看一遍。)在追上節奏的同時,觀眾的參與感、認同感也就迸發出來。
作品的人物更加飽滿,情節更有波折,整體的視聽體驗也越來越渾然一體。在滿足二次元愛好者的審美要求,《你的名字。》也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全年齡段的普通觀影人群。在日本上映的首週,十幾歲到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佔總了觀影人群將近七成。但是在上映 14 周後,目前三十歲以上的中年觀眾佔了將近一半。
為什麼這部動畫能夠超越年齡超越流派,受到所有人的喜愛?
這或許跟電影借用了許多日本傳統的意像有關。「結び」(musubi,繩結)是電影裡面反覆出現的線索,有雙關的用法。在神道教的傳統中,土地神產靈的名稱恰巧跟繩結同音,傳說它可以連結人與時間。連結繩線的是musubi(結),連結人與人的是musubi(產靈),時間的流動也稱為musubi。
電影將相隔遙遠的兩位主角比作結,這條線繩讓人聯想起命運的紅線,讓人回想起過去的離合,回想起自己某次珍貴的邂逅,相信有神明把我們相連結,從而觸及大家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另一方面,在經歷 311 日本大地震之後,人們強烈感受到一個人很難獨自存活下去,對他人的奉獻之心、希望與他人相連結的心情也就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最後主角關於彗星隕落的拯救行動,也暗含新海誠對震後日本民眾的鼓勵。
甚至還有日本觀眾會將角色的遭遇投射到自身,回憶其曾經的戀人與失去的伴侶。64歲的荒木典子說她想起那些無法再看到的人,覺得代代木車站那一幕畫得太逼真了, 「我就是在代代木站和一個人分手的,(看完電影)會去想他現在在做什麼?」
實際上,從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日本動漫市場受眾早就從針對宅(Otaku,泛指喜歡ACG等次文化,並對該文化有深入瞭解的人),擴到了宅之外的範圍,針對的是小部分的狹義宅和大部分的擁有一部分宅要素的普通人,這是《你的名字》的一個時代背景。
新海誠最早是因為《秒速五釐米》被國人熟知,其中一段台詞更是耳熟能詳,被許多文藝青年奉為經典:
「如果,櫻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五釐米,那麼兩顆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我要用什麼樣的速度,才能與你相遇?」
新海誠在《你的名字。》延續他一貫的敘事風格,保留了許多寫實的細膩描述。例如,上一秒還附身在瀧身上的三葉,為其規劃著與學姐的約會行程,下一秒她就回歸自己的身體,照著鏡子,一下子就止不住淚水:原來她已經不自不覺愛上了瀧。
歸根到底,《你的名字。》打動人的還是故事本身。在那些不可思議遭遇與奇幻冒險的背後,最打動人的還是兩位主角的兒女情長。也難怪新海誠在參加電視訪談節目時,會被一個女高中生追問:「為什麼你一個四十來歲的大叔會這麼懂我們女孩子的心情啊?」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