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負責機殼與電源供應器還有週邊是個輕鬆的差事,一開始我也是這麼以為的!但是經過將近一年拆拆裝裝數十個機殼後…本來很引以為傲的整線技巧,迅捷的安裝速度現在都拋在腦後了啦。55期的A級鑑定團,光是組裝→拍照→拆卸→再組裝,一咖機殼就要花掉我半天的時間,這還不包括實際測試運作的流程喔!最麻煩的是…有些機殼說明書的安裝順序並不是最佳解。
高檔機殼的特色就是「多」,槽位多、空間多、步驟多以及機關多。每個環節獨立來看都是個很棒的設計,只不過要將主機板還有顯示卡以及一堆零組件丟到一個機箱內,這麼「多」的設計往往會變得礙手礙腳。RV01是一款將主機板順時針旋轉90度的新機殼,用意良好而且效果也不錯,不過這樣的作法面對一些主機板就顯得很尷尬。這不是在說RV01的缺點,而是主機板架構至今仍無法統一的通病。
按照說明書的步驟先安裝光碟機,卻發現第一格槽位是條死路。原因無他:就是電源開關以及面板的連結線正好擋住了上頭的去路,雖然可以硬將電線舖平接著推入機殼內,不過呢這款機殼絕對不適合這麼作!而原因則稍後再說。最後挑選了下方的位置將光碟機安裝進去。
接著把主機板放上基座(小編省略了鎖銅柱等一百個步驟,那些都不是重點),接著會發現…這張主機板的I/O Panel以及USB等插座太靠近機殼邊緣。這不翻開說明書看看實在很難插,尤其是像我比較「寬」一點的身材那就更慘了。所以為了方便起見,把主機板拆開,在機殼外把這些連結線插上去之後再把線拉好,才把主機板放回去。
喔不會吧,插上顯示卡之後這些線怎麼這麼難看阿!!這…這能看嗎?不過這還不是最慘的,注意看一下IDE槽位是在機殼的最尾端,距離光碟機大概有五千八百步這麼遠。好吧,既然手邊就這麼一千零一條的排線,只好硬著頭皮硬幹了。幸好小編當初真聰明的把光碟機放在最下層,不然這可能真的會是最遙遠的距離。接著再把每個裝置需要的電源線插一插,稍微把線壓整齊「一點」,然後就成了這附德性!
不必讀者開口罵XX,這種整線能耐真的不能看,更別說這要拿去給攝影大哥拍照上雜誌了!這邊順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先安裝硬碟/光碟機/以及電源供應器這些周圍零件是很棒的「起手式」,不過當要把主機板放入機殼裡面時,這時候就必須要先考慮到接下來要安插多少線,是否可將線路事先藏在基座底下?小編就是沒有考慮到這點,導致這些線真的亂七八糟。下一篇就來看看小編怎麼翻盤。
先預告一下:扣除拍照時間,小編把這幾個零組件裝到RV01裡面僅花了12分鐘,但是整線…
很懷疑~~設計的人是不是忘記組裝一變~~還是他們手上都是超長IDE跟SATA線
會影響通風還是什麼?
而這測試平台還只有一個5.25吋的裝置,若是有兩個以上,那線只會更多。
在大機殼裡面或許比較沒差別,但是中小型機殼內部影響就大多了。
太正了
還有人在用IDE 光碟機!很殺的機殼,很LOW的配備!
裸機王道!!
所以不算是什麼low的配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