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各縣市政府的資訊局,大多屬於二級行政機關;只有台北市資訊局是直屬於市長的一級單位。而台北市資訊局利用「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做為溝通的平台,連結民間企業力量和政府單位,也有不錯的成績。讓其他縣市也開始跟進,成立類似的單位。
許多公部門的資訊局所經手的業務,就像一般公司裡的MIS,負責電腦的維修、軟體的管理,或是一些公務系統的開發。但台北市資訊局局長李維斌認為,以現在整個社會資訊化的程度和民間的動能,如果資訊局還只是負擔MIS的業務,就有些可惜了。
在台北市資訊局成為一級單位後,局長李維斌希望能把資訊局變成溝通民間力量和政府部門之間的橋樑,建立一個機制,把民間充滿創新和創意的力量,與政府部門資源做結合。
什麼是Smart City(智慧城市)?
最近我們會常聽到「Smart City:智慧城市」這個字眼,感覺上只要把東西連上網路就很智慧。但李維斌則認為Smart City並不是個真正的議題,因為政府本來就是要解決民眾的問題,解決的好就Smart,解決的不好就不Smart,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智慧城市,唐朝有唐朝的智慧城市,清朝有清朝的智慧城市,這時候有這時候的智慧城市,他說:「你只要能夠解決民眾的問題,自然就是Smart,民眾每一個都覺得你把問題解決了,我在這裡日子過得很舒服,很自由,很自在,這就是Smart City,不是嗎?」
▲臺北智慧城市網站,裡頭有資訊局和民間企業合作的相關案例。
以現在Smart City最常被討論的路邊停車和空氣污染來說,就算不談智慧城市,仍然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只是現在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資訊與通信科技)技術愈來愈進步,以前做不到的事,現在可以辦到了,於是可以更有效的解決問題。把科技的手段,應用在不同的領域裡,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是智慧城市。
但企業這些不同的解決方案,受限於法令或組織架構,是沒法直接進入公部門的於是台北市政府成立了 P.M.O.(Taipei Smart City 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來做為中間的溝通的平台。
企業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帶著自己的產品去找PMO,把產品變成是議題或是一個解決方案,再由PMO進入到資訊局,由資訊局去和各局處溝通。李維斌說:「我要把資訊局變成一個說故事的人。」
空氣盒子推廣創客教育和運動中心
李維斌分享了兩個成功的案例。第一個是大家較為熟悉的空氣盒子。空氣盒子是一個可以偵測空氣品質的裝置。如果只是為了推廣這個設備,是最單純的想法就是找個有電有網路的地方,把空氣盒子到處裝就好了。但如果只是單純的把設備不斷的安裝,沒有其他配套的想法,那麼裝完了之後衍生的相關問題反而更難處理。
所以如果要引進空氣盒子,資訊局就要找到切入點來和各局處溝通。既然是偵測空氣品質的設備,看起來和環保局的業務最相關。但站在環保局的角度,直接安裝偵測裝置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而且根據法規,氣象資料只能由氣象局來發布;但資環保局的業務中有項「環境教育」,因此如果可以把空氣盒子設計成環境教育的一環,把這些資料當成輔助參考,那似乎比較容易切入。
▲目前台北市放置了 300 個「空氣盒子 PM2.5」,其中200個在國小校園中,也預計在今年將空氣盒子導入高年級的課程中。
從環境教育出發,那就可以連結教育局,把空氣盒子再結合創客的教育,老師就可以有系統的教學,解決推廣和維護。因為這些空氣盒子放在學校裡,學校有電有網路,有教學也能由老師教導學生維護,整合了環保局和教育局。
但這個故事還沒結束!空氣盒子的空氣品質偵測後來還把觸角延伸到運動公園。運動公園裡很多人在跑步,但是當空氣品質很差的時候,大量吸入這些懸浮粒子超標的空氣,反而對呼吸道不好。但空氣不好就不運動嗎?所以資訊局又去找了體育局,當空氣品質改變的時候,公園裡的路燈會變化不同的顏色提醒市民。這時,台北市民就可以利用12個運動中心,鼓勵民眾到運動中心裡運動。
▲「我想做的,是一個平台,一個框架,能夠把民間的創意和動能帶到公務門來,把自己的知識帶到對方的領域裡。」台北市資訊局局長李維斌認為大家談論的智慧城市只是實現這個過程的結果而已。
算是一個資訊局講故事講得很成功的一個例子。利用一個「故事」把各局處串連起來,大家在裡頭也各有角色,空氣不好時可以到體育局的運動中心,環保局可以做環境教育,教育局可以有創客的教育也可以把民間的力量放到公部門來。
VR虛擬實境還原1921年的大稻埕
另一個案例則是虛擬實景和擴增實境的故事。台北市政府想要支持相關的產業,但一開始不知道要從下手?只是提供展示空間來展示相關的技術,和民眾互動?但是在找了文化局談論相關的內容時,卻無意中碰觸到了古蹟保留和市政開發的議題。
「如果這些已經不存在的古蹟都能在虛擬實境中還原呢?」
地政局有清朝的地籍圖、文化局有各式各樣的內容,最後覺得可以從舊城還原開始,並鎖定大稻埕做為切入點。但就算是大稻埕,也是相當大的面積以及長遠的歷史,要還原哪個時間點的哪部分大稻埕?大稻埕的建築很有故事,許多人會在大稻埕舊建築中的咖啡廳中享受那個氣氛,甚至梅爾吉勃遜都曾在這裡拍過電影。那能透過這些老建築的古今故事來發展旅遊嗎?於是觀傳局加入了討論時。觀傳局想還原1921年的大稻埕,因為到了今年11月是蔣渭水成立「臺灣文化協會」的日子,觀傳局要在大稻埕辦理紀念活動。
因為「蔣渭水」三個字,讓原來發散的討論聚焦起來。在虛擬實境中還原的古老大稻埕就環繞著蔣渭水的足跡,「臺灣文化協會」的舊址,讓民眾可以看看這位日治時期中重要的民族運動領導生活過的樣貌。
在這兩個成功案例後,資訊局也了解到,利用這種方式,講出一個好的故事來,是有機會可以整合各局處,也讓資訊局的業務不再只是扮演電腦維護的工作,而可以透過平台、溝通、把各種民間的技術和公部門的需求整合起來。
上述這兩個案例,都是由民間出發進入公部門的範例,但現在也有從各局處所發的需求。各單位把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放到網站上,廠商如果有解決方案,也可以主動往上丟。
▲如果你的公司有任何的想法,也可以到臺北智慧城市網站上來提案。在「市民需求」的頁籤下,也可以看到台北市政府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個人或公司對於這些問題有解決方案,就可以上來提案。像「社區及商圈垃圾污染問題」、「易淹水區域即時警示」、「路邊停車空位資訊服務」...等等、都是市民企待解決的問題。
對其他縣市起帶頭作用
在台北市資訊區做出幾個成功的案例後,各縣市政府也開始注意到資訊單位不該再只有維護電腦的功能,所以桃園、嘉義、台中也都在開始討論建立這種平台溝通整合轄下的業務,像台中就成立了「數位治理局」來負責相關的業務。
對於李維斌來說,也希望各局處都能把資訊當成是「策略伙伴」,因為如果雙方是策略伙伴的關係,在項目一開始的時候,就可以介入討論,而不是進行到最後時,被動的處理需求,而有些需求站在科技發展的角度來看,未必是照著幾十年前的方式來做,可以有更好、更快的處理方式。但這些事如果不一開始就規畫進去,後續也只能被動用更沒效率的方式處理。
「公務員要變得更勇敢!」在現有的體制和法規下,許多人也許都會覺得照著規定做最不容易犯錯,但那也是整個體系會停滯不前的主因。如果在現在的體制下沒有辦法突破,那轉個彎也許事情就有轉機。李維斌帶領的台北市資訊局下有4個組,其中只有「綜合企畫組」下設3個股其中的一個股在負責對外的溝通這些創新的東西,其他人還是得負責例行性的業務;但成立「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引入民間企業的力量,也許可以為我們其他踏不出去的公部門,做了一點示範。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