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Sony 2017 年發表的鏡頭中,FE 100mm F2.8 STF GM OSS 這顆應可在歷史上記上一筆,在一顆鏡頭內它融合了「STF」柔焦技術、自動對焦與防手震設計,使得它在發表之初引起了不少討論,這次我們除了一般的評測之外,也特別拿 135mm STF 來比較兩者的差異性。
今年二月 2017 CP+ 期間,我們曾經親臨 Sony 展會現場並帶來了詳盡的 100 STF 初步評測(追尋極致的完美散景 Sony FE 100mm F2.8 STF GM OSS 實拍體驗),當時測試的項目主要包含散景光點以及人像實拍,當時的測試報導亦曾被 Sony Alpha Rumor 轉載。而這次我們要帶來的不僅僅是 Sony 100 STF 的評測,還包含了與 Sony 135mm F2.8 STF(Minolta 135mm F2.8 STF)的比較,瞭解兩者在鏡頭設計、STF 散景原理、散景表現與光學性質上究竟有什麼差異?
對一般的 Sony User 來說,100mm F2.8 STF 也許不是一顆每個人都會有興趣的鏡頭,原因在於它的侷限性:定焦、且最大光圈 F5.6(光通量),但同時它又是一顆頗「有看頭」的鏡頭,最主要在於 STF 的話題性,它的 APD 變跡濾鏡原理、光通量 T5.6 的原因,以及 STF 散景表現都相當令人好奇。
▲整顆鏡頭的設計採用相對厚實的「GM」鏡頭質感,鏡頭表面也有別於早期 ZA 鏡頭的光滑金屬面,改採較耐操的粗糙面設計。
鏡頭內含了一枚 ED 鏡片、一枚非球面鏡片,以及最關鍵的「APD」鏡片。從光學結構圖中你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APD 光學切趾元件(變跡濾鏡)長得與一般鏡片十分不同,它既不是凸透鏡也不是凹透鏡,整顆鏡頭的「STF」原理就落在這顆鏡片上,它的原理近似於漸層的濾光鏡,後面我們也會有更詳盡的解說,並且也會與 Sony 135mm F2.8 STF 的變跡濾鏡做進一步的比較。
▲口徑 72mm,可安裝濾鏡,內附卡口式圓形遮光罩。
▲鏡頭配有三個操作環,由左至右分別是「近拍切換環」、「光圈環」,以及「對焦環」。其中光圈環同時也肩負調整 STF 散景的功能在。
▲鏡頭操作鈕(從左至右)有對焦鎖定鈕、AF/MF 切換、OSS 防手震開關。右側的小圓凸起則是近拍模式切換環的鎖定鈕,按下它才能夠轉動。
▲在鏡頭另一側是切換光圈段落功能鈕,使用者可將光圈切為滑順的無段式調整以便錄影使用。高階的 GM 與 ZA 定焦鏡大多都有這樣的配置(例如 50mm F1.4 ZA、35mm F1.4 ZA、85mm F1.4 GM)
內建「接寫環」的近拍模式
Sony 100mm F2.8 STF GM OSS 的一大特色就是內建了「微距切換環」,這是目前 Sony 所有鏡頭中唯一擁有此功能的鏡頭。一般的望遠鏡頭、微距鏡頭雖能夠切換對焦距離,但其作用原理卻與 100 STF 不盡相同。
當轉下微距切換環後,最近對焦距離會從 0.85m 拉近至 0.57m,放大率也將提升至 0.25x(1/4),這樣的放大倍率對一般的鏡頭說雖然不算特別出色,但這對人像鏡頭來說卻算是還不錯的表現。如果有仔細注意的話,你會發現轉下這顆鏡頭的微距切換環後鏡頭前玉會向前移動,而從鏡尾看過去後玉也是向前移動的。
如果更仔細一點看,你會發現撥動微距切換環後,是整個鏡組包含光圈模組都會移動,這項近拍模式的原理就是藉著鏡組的前移來拉近對焦距離,與拍攝微距專用的「接寫環」完全是一樣的道理,差別在於 100 STF 的微距切換環前移的距離較短,且切換後仍然支援自動對焦。
也因此當鏡頭切換為近拍模式時,鏡頭將無法對無限遠的目標對焦,並且在切換的過程中鏡頭會像是喪失電子接點訊號一般,切換至定位後才會開始測光,一來一往會有些許的時間延遲,這或許也算是這項設計的小小缺憾。
▲100mm F2.8 STF 並不算是一顆輕巧的鏡頭,事實上 GM、ZA 鏡頭在近幾年體積都設計得更接近單眼鏡頭了 ,但搭配上 A7R II 機身,配重還算是可接受的範圍。
▲內附圓形的遮光罩,遮光罩前緣與 FE 70-200 F4 G OSS 一樣都有黑色橡膠包覆,內側也有絨毛防止反光設計。
▲在測試過程中,筆者也發現 FE 70-200 F4 G OSS 這顆鏡頭的遮光罩也一樣可以安裝在 100 STF 上(只是無法扣得相當穩固),裝上後整顆鏡頭會變得相當顯眼...
什麼是 APD 光學切趾元件?
STF 全名 Smooth Transition Focus,意為柔順的散景,其中 APD 光學切趾元件(Apodization Filter,又稱變跡濾鏡)是達成 STF 散景的必要設計之一,在之前的評測分享「」文中曾解釋過它的作用原理,APO 變跡濾鏡的目的,是為了讓通過鏡頭的光線自中心向外圍衰減,進而使得焦外成像的邊界更不明顯,並最大限度地減低散景二線性。
然而 APD 濾鏡是為了減損光線而存在的,因此搭載 STF 功能的鏡頭其進光量都會受到影響,例如 Sony/Minolta 135mm F2.8 T4.5 STF 雖然最大光圈是 F2.8,但實際的進光量則相當於 F4.5,因此在鏡頭型號後又標示了「T4.5」表示其實際的進光量。至於本次介紹的 Sony 100mm F2.8 STF GM OSS 的 T 值則是 5.6,代表這顆鏡頭雖然光學設計上的光圈值是 F2.8,但實際通過鏡頭的光通量衰減了 2EV,剩下 T5.6。
上面這張圖是 APD 光學切趾元件的結構圖,很清楚交代了變跡濾鏡的位置以及特色(由中心向外圍衰減的漸層濾鏡),但它實際上長什麼樣子呢?下面這張照片就是 Sony 135mm F2.8 STF 鏡頭內所搭載的 APD 光學切趾元件(變跡濾鏡),在 F2.8 光圈全開的狀況下,明顯可見 APD 變跡濾鏡的漸層設計。
▲這就是 Sony 135mm F2.8 STF 鏡頭內所搭載的 APD 變跡濾鏡。
與 135 STF 的比較
為了瞭解 Sony 100 STF 與 Minolta 135 STF 的具體差異,這次我們也商借了一顆 Sony 135 STF 來測試,筆者非常感激的是台灣索尼願意提供 Sony 135 STF 來給我們做測試,而且我們手上拿到的這顆 135 STF 借測品根本就是全新的鏡頭....
以下會分別針對 Sony 100 STF、Sony 135 STF 這兩顆鏡頭的柔焦原理、變跡濾鏡差異、散景差異、畫質等項目來做比較,讓大家了解 18 年間的世代差異,在經典的 STF 身上有著什麼樣的改變。
就體積來說,圖左的 Sony 100mm STF(以下簡稱 100 STF)略大於圖右的 Sony 135mm STF(以下簡稱 135 STF),但 135 STF 裝上 LA-EA3 轉接環之後整體長度就大於 100 STF 了。不過 135 STF 單鏡頭就重達 730g,可說是相當沈重,除了採用金屬鏡筒之外,設計較老的鏡片也可能帶來較重的重量。
兩者的口徑同樣都是 72mm,135 STF 前玉鍍膜顏色較鮮豔一些。
100 STF 與 135 STF 變跡濾鏡的比較。圖中可以很明顯看出兩者 APD 變跡濾鏡稍有不同,左邊的 100 STF 漸層較深、範圍較大,右邊的 135 STF 漸層較淺、範圍較窄些,這也直接反映到了兩者的光通量,前者濾掉的光線較多,光通量是 T5.6,後者則是 T4.5。
省略雙光圈的設計
兩顆鏡頭「控制散景」的設計也不同,老 135 STF 是採用雙光圈的設計,第二枚光圈被設計在 APD 變跡濾鏡之前,用以遮擋調整經過變跡濾鏡的光線,因此這枚光圈就被用來控制 STF 的散景效果。不過在 100 STF 身上卻並非如此,它省略了第二枚光圈的設計,直接用一枚光圈來控制進光量。
因此,在 100 STF 身上的「散景程度」是這樣被控制的:光圈全開時所有光線均行經 APD 變跡濾鏡,因此 STF 散景程度最大化,當光圈縮至 f/8 時光線僅行經 APD 變跡濾鏡的中央較不受影響,因此 STF 散景程度明顯較少。
▲100 STF(左)與 135 STF(右)兩者 STF 控制機制的不同,前者採用單光圈設定,後者則用雙光圈來控制散景程度。(圖中兩顆鏡頭光圈皆縮至 f/8)
對 Minolta 135mm F2.8 STF/Sony 135mm F2.8 STF 略有所知的玩家大略都知道,這是一顆只能手動對焦的鏡頭,這並非是因為當時自動對焦技術未及所致,而是因為鏡組內需加上雙光圈以及 APD 變跡濾鏡的配置,使得要設計自動對焦機構顯得更為複雜,因此權衡之下捨棄自動對焦的機構設計。無論是 Minolta 或是 Sony 版本的 135mm F2.8 STF 都是採用「外對焦」的設計,整個鏡組、所有鏡片都是隨著對焦遠近前後移動的,往越近的目標對焦,鏡組就會越往前伸長,雖然這樣的結構簡單容易使用,但操作性卻未臻理想。
▲135 STF(右)採用外對焦設計,對焦至近處時鏡筒會伸得相當長,不僅操作不便,對錄影等用途來說也不易使用。
Sony 新推出的這顆 100mm F2.8 STF GM OSS 就大幅改善了鏡頭設計,不僅實現了自動對焦、內對焦設計,還具備近拍模式切換環、OSS 鏡頭防手震等功能,使得 STF 這項招牌得以藉著數位化、高解析的設計理念重生。因此與其說 Sony 100 STF 是復刻 135 STF,不如說是設計概念完全不同的兩顆鏡頭,同樣之處僅在於兩者都有 STF 而已。
畫質比較
從 MTF 圖來看 100 STF 即使是光圈全開在中央仍有頗不錯的畫質表現,但實際的表現如何呢?請看接下來的測試。
畫質測試:100 STF V.S. 135 STF
兩者的光學設計不同,理應在光學表現上會略有差異,以下針對 100 STF 以及 135 STF 這兩顆鏡頭做畫質比拼測試,兩顆鏡頭皆位於同一地點,以 Sony A7R II 作為測試機身來拍攝同一目標,比較各光圈值下的畫質表現。拍攝時數位修正全開。
開啟數位修正比較的原因,是因為兩顆鏡頭推出年代相隔數十年,科技力的差異不應僅侷限在光學上面,而更應該在數位修正上體現,並且 Sony 也有針對自家的 A 接環鏡頭做出數位修正,只要使用 LA-EA 系列轉接環轉接 A7 皆會獲得數位修正的功能(雖然我們無法肯定 135 STF 的修正幅度是多少)。
▲測試樣張,以下取中央 600x400 畫素比較,左為 100 STF,右為 135 STF:
就中央畫質的部分兩者差異其實並不明顯,但要仔細比較,筆者會認為 100 STF 略有勝出,但很有意思的是兩顆鏡頭在色彩表現上大異其趣,135 STF 色調明顯偏冷且飽和度較低,100 STF 顏色較中性且飽和度明顯較高。135 STF 在推出當時已算是相當優秀的鏡頭,而經過測試證明 100 STF 在純光學的表現上確實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色調的表現上也較討喜些。
100 STF 畫質表現
以光學素質而言,這顆鏡頭的銳利度倒是頗令筆者感到訝異,F5.6 光圈全開(實際光圈是 F2.8,只是受 APD 變跡濾鏡影響,光通量相當於 F5.6),中央的畫質銳利到足以勝任 A7R II 4,200 萬畫素的考驗,只要光線充足,大多可以拍攝出相當銳利的照片:
人像原圖:
▲f/5.6 1/25s ISO 320
100% 擷取(720x480 畫素):
100% 擷取(720x480 畫素):
▲f/5.6 1/125s ISO 1600
100% 擷取(720x480 畫素):
▲f/5.6 1/40s ISO 1600
靜物原圖:
▲f/5.6 1/250s ISO 100
100% 擷取(720x480 畫素):
100 STF 散景表現
STF 的散景特色,在於焦外散景不會呈現邊緣明顯的彌散圓(模糊圈)形式,即使是在拍攝高光光點時也會將散景融合,某種程度有些類似圖像後製處理上的高斯模糊(Gaussian Blur)。以下三張照片都是光圈全開 F5.6 狀況下拍攝:
散景比較:100 STF V.S. 135 STF
以下針對 100 STF 以及 135 STF 這兩顆鏡頭做散景比較測試,兩顆鏡頭皆位於同一地點,以 Sony A7R II 作為測試機身來拍攝同一目標,比較各光圈值下的畫質表現,拍攝時數位修正全開。由於焦距不同,兩者的視角會有所差距,在同一攝物距下 135 STF 的景深理應較淺,但這樣的測試仍可作為 STF 效果的參考。
▲測試樣張,以下擷取中央比較
由於 135 STF 沒有 F6.3 的光圈值,因此比較基準是 F6.7。可以看出 135 STF 這顆鏡頭老鏡歸老,但在散景表現上仍然不遜於新鏡。不過在測試過程中,我們發現兩者在「標示光通量相同」的狀態下,曝光值還是有些許差異,差距大概在 1/3 EV 以內,並且是 135 STF 拍攝成果較亮一些:
曝光值
▲單純看直方圖會發現 135 STF(右)在同樣光圈值下曝光值較高。
防手震測試
Sony 100mm F2.8 STF GM OSS 這顆鏡頭搭載了 OSS 鏡頭防手震功能,加上 A7R II 機身所提供的五軸防震理應提供還不錯的防手震性能,不過能達到什麼程度?這也是筆者所好奇的部分。以下使用 100 STF 鏡頭搭配 Sony A7R II 機身測試,在昏暗的室內以站姿水平視角手持拍攝,逐步降低快門級數來測試防手震效果。
▲測試樣張,以下擷取中央 600x400 畫素比較防手震效果:
從 100% 截圖中可以看出,大約在 1/13s 都還可以維持穩定的畫面,成功率大約在七成左右。雖然我們並無法確知 100 STF 開啟 OSS 防手震之後,機身的防手震是否還會運作,但就現階段的測試來看,100 STF 在開啟 OSS 防手震時拍攝靜物大約仍有著 4 級左右的防震功能,但安全快門還是會建議抓在 1/25~1/30s 會有較高的成功率,這樣的防震效果雖不算特別優秀,但仍大幅加強了室內可用性。
Sony FE 100mm F2.8 STF GM OSS 實拍照片
以下實拍照片皆使用 Sony FE 100mm F2.8 STF GM OSS 鏡頭搭配 Sony A7R II 機身拍攝,預設數位修正全部開啟,並使用 X.Fine Jpeg 機身直出拍攝,除縮圖之外未經任何後製軟體修正,若欲檢視完整照片可至此相簿。
▲f/5.6 1/250s ISO 100
▲f/5.6 1/50s ISO 250
▲f/5.6 1/20s ISO 320
▲f/5.6 1/320s ISO 100
▲f/5.6 1/200s ISO 100
▲f/5.6 1/640s ISO 100
▲f/5.6 1/160s ISO 100
▲f/5.6 1/125s ISO 400
▲f/5.6 1/160s ISO 100
▲f/5.6 1/125s ISO 2000
▲f/5.6 1/125s ISO 800
▲f/5.6 1/125s ISO 160
▲f/5.6 1/800s ISO 100
▲f/5.6 1/500s ISO 100
▲f/5.6 1/125s ISO 125
▲f/5.6 1/60s ISO 1600
▲f/5.6 1/125s ISO 200
▲f/5.6 1/60s ISO 1600
▲f/5.6 1/800s ISO 100
▲f/5.6 1/125s ISO 640
▲f/5.6 1/125s ISO 160
▲f/5.6 1/125s ISO 400
▲f/5.6 1/60s ISO 640
▲f/5.6 1/125s ISO 320
使用心得與總評
無論是從光學設計、鏡片組成、光圈設定、APD 的調整原理來看,都可看出 Sony 100mm F2.8 STF GM OSS 是與 Minolta 135mm F2.8 STF 設計完全不同的鏡頭,唯一相同之處僅在於 APD 變跡濾鏡的作用原理而已。Sony FE 100mm F2.8 STF 的推出,並不僅僅是複刻了 Minolta 時代 135mm F2.8 STF 這具招牌而已, 而是確實用 Sony 自己的作風來演繹詮釋這顆鏡頭,使 100 STF 變成相當具有特色的一顆代表作。
與 135STF 相較,100 STF 倒是多了許多較現代化且非常好的設計,自動對焦就先不提,操作上具備手動光圈環、對焦鎖定鈕、光圈 Click 切換鈕也是高階鏡所必備,但新增了改變鏡片距離、內建微型接寫環的新設計,這點就讓人覺得 Sony 不僅是要做出一顆承接盛名的 STF,而是要做一顆功能完善且有極具特色的 STF 鏡頭。
什麼樣的人會需要這顆鏡頭呢?筆者會認為預算足夠、喜愛 STF 散景、有拍攝人像需求、希望購入一顆光學素質優秀且操作性良好的使用者會是 Sony 100mm STF GM OSS 的主要客群,雖然 F5.6 的光通量會是一項缺憾,但在光源不足時仍可靠著 A7 系列高感度彌補。綜合來說,筆者會認為 100 STF 是一顆針對 FE 接環數位化所設計的鏡頭,其光學品質與巧思也確實「盛名之下無虛士」。
延伸閱讀: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