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的人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人人都有智慧手機用的年代,最擔心的一個問題應該就是「什麼時候該讓孩子們有自己的智慧手機?」吧!智慧手機成癮性很重,每個家長都會擔心。比爾‧蓋茲說:「現在是給孩子們智慧手機最棒的時機。」
「手機成癮性」這個問題不是件小事。根據 Flurry 的調查結果發現,消費者每天平均會花 5 個小時在行動裝置上,另一項 techcrunch 的研究顯示,人們在 App 的使用率上,以每年增加 69% 的速度持續上升,這數值是很可怕的。
上述的研究樣本來源主要是針對有消費能力的成年人。儘管是心智年齡已經逐漸成熟的消費者,在面對手機成癮性這個問題時,都還是被影響,每天花了 5 個小時在看手機或平板。那如果是心智年齡還沒成熟的青少年或是年紀更小的孩子怎麼辦?
根據 influence-central 的調查顯示,小孩子拿到屬於自己的第一支智慧手機時的平均年齡約為 10 歲。同一份調查中也顯示,這些孩子在 12 歲的時候就會擁有自己的社群平台帳戶,最主要是 Facebook 和 Instagram。
不過,這項研究對於比爾蓋茲的家庭而言,可能不適用,我們先前報導過,蓋茲家的小孩要到 14 歲的時候才能擁有自己的手機,他的孩子必須要等到升高中了才能擁有智慧手機。
蓋茲最近參加了一場由 Common Sense Media 執行長 James Steyer 舉辦的會議,會議的重點在於檢視家庭用的產品。在 James 的家中,他的孩子們同樣也是必須要等到高中以後才能拿智慧手機,不過在這之前還有一個前提,就是孩子們必須了解「面對面交談的價值」。
在現在的智慧手機上,即時通訊的功能當道,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Line 等數不完的即時通訊到處都是。大家都已經習慣直接利用即時訊息來溝通,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開始忘了該怎麼樣跟人面對面交談。即時訊息雖然說是「即時」,但事實上跟面對面交談還是很不一樣,通常都會有時間可以在螢幕面前想一下接下來要回什麼內容,回傳出去的答案很有可能已經是想了很久以後,覺得最「安全」的答案;另一種狀況是「已讀不回」,這種狀況大家一定也都了解。
可是如果是面對面交談的話,上述這些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沒有時間可以讓你「慢慢想要怎麼回答」,也不可能「已聽不回」,面對面交談的時候,考驗的是一個人的對話技巧和應變能力,這種時候能夠真正的了解一個人的個性,這就是面對面交談的價值所在。
當 James 看到其他家庭也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他說:「沒有一個孩子是一樣的,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關於幾歲應該給他使用手機,也沒有一個『神奇的數字』能夠在每個孩子上適用。」對 James 來說,孩子的年齡並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他的責任感以及成熟度。
如果家長們在衡量自己孩子們的成熟度夠不夠的話,PBS Parents 提供了幾個問題可以讓父母們做為在給手機以前的衡量標準,這些問題包括:
- 孩子們為什麼需要智慧手機?是因為安全的社量,還是社交的考量?
- 孩子們可以接受限制講電話和使用 App 的時間嗎?
- 孩子們可以被信任嗎?他們在課堂上會不會繼續玩手機?甚至傳訊息、照片影響到其他同學?
除了蓋茲家對於智慧行動裝置的使用有限制以外,賈伯斯對於自己的孩子使用智慧裝置的要求更加嚴格:他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 iPad。
沒錯,是禁止使用蘋果的平板 iPad。蓋茲一家相比下來還好一點,他雖然也是禁止家庭成員使用蘋果產品,但至少他們還是可以拿到 Windows 的手機或是平板、電腦等等。
賈伯斯在 2010 年的時後首次推出了蘋果的第一款 iPad,他形容這是「最完美的產品」,可以用來進行教育的用途,iPad 可以用來上網查資料、看影片,也能夠和其他人交流。基本上,賈伯斯說 iPad 可以用來做任何事。
兩年以後,賈伯斯被問到「你的孩子們一定人手一台 iPad 吧?」時,他說:「事實上我們不允許 iPad 出現在家裡,我們認為 iPad 對孩子們來說太危險了。」會這麼說的原因其實也因為賈伯斯深刻的理解到 iPad 的成癮性有多強。一旦擁有一台 iPad 以後,你到哪裡都會帶著他,「因為他能帶給你的便利性太多。」當體會到這項便利性以後,要在脫離它就很困難了。
其實賈伯斯和蓋茲對於行動裝置的成癮性都很了解,畢竟它們都是走在科技尖端的人,比其他人都更早使用到這些科技產品 (也比其他人更早上癮?),所以也會最早體驗到科技產品的成癮性。但他們是成年人了,還能夠很理性的切斷這個依賴,但對於未來的主人翁來說,如果太早就讓孩子們接觸到行動裝置的話,未來如果切不斷這個依賴就慘了。賈伯斯不讓孩子們使用 iPad、蓋茲家孩子要等到 14 歲才能有手機,這些事情對於保護孩子們來說都很重要。
至於什麼時候才會是最適合的年齡呢?就像 James 說的一樣,其實沒有一個確切的年齡可以適用,一切都必須取決於每個孩子們的心智年齡成熟度,以及責任感而定。
參考網站:business inside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