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從巨幕到3D,從全景聲到7.1環繞,電影的數十種發行版本究竟是觀眾之福,還是影院之苦

尺寸從巨幕到3D,從全景聲到7.1環繞,電影的數十種發行版本究竟是觀眾之福,還是影院之苦

隨著電影數位化的轉換,近年來,諸如高頻率(HFR)、高動態範圍 HDR 技術和4K 等新技術的突破性進展,發行商和放映商已經吃到了很多甜頭。而 HDR 技術所需要的高對比度,也已成為一種趨勢並帶動了一系列高對比度的投影機,以及雷射放映技術的誕生。

李安導演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世界上第一部使用4K/3D/120幀格式拍攝、製作和放映的商業電影,這部影片的劇院發行版本,就多到19個。

儘管新技術為放映商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電影業裡也同樣有聲音在呼籲這樣的進步腳步應該稍稍停歇一下,畢竟大量從業者根本來不及與此「同步」,更不要說整個電影業的標準化、合理化工作流程不斷被新技術打破。

IHS Markit 的電影和影院技術主管、歐洲數位電影論壇(EDCF)總裁大衛·漢考克警告:「電影業應該要對技術的飛速發展保持警惕,以確保它是對我們有益的,而不是讓我們造成緊張的根源、衰退的原因。」

過量的技術正在增加每一個電影發行版本背後的複雜的操作流程:現在一部特效大片至少都有超過500個版本,裡面包含了一系列的音訊、圖像、解析度、實驗性和不同語言的版本以及無數排列組合的可能性。 

雖然在電影的母版拷貝、控制和交付服務方面的公司聲稱他們的系統可以處理任何可能遇到的的問題。但是很明顯,要同時滿足電影上映日程和處理大量的技術問題會帶給他們巨大的壓力。

「我們的系統正在高效地執行,但目前已經達到了極限,」 Motion Picture Solution 公司的首席運營長 Matthew Aspray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光是《神偷奶爸3》的國際發行版,就要製作350個不同的發行版本。

尺寸從巨幕到3D,從全景聲到7.1環繞,電影的數十種發行版本究竟是觀眾之福,還是影院之苦

《神偷奶爸3》劇照

雖然對很多放映商來講,他們最終只能得到無數版本中的一小部分,但是看到一個電影有數十種不同的發行版本已不少見(例如2D、3D、配音、字幕、5.1、7.1環繞和 Atmos 音訊、HDR 以及不同電影版本的迭代A / V配置)。不管這是透過衛星、網路還是物理硬碟,這都可能給電影院帶來潛在的麻煩。

 

新技術層出不窮,投資回報率難測

在供應鏈難以跟上步伐的同時,放映商在投資上的決策也被不斷更迭的新技術所困擾。

「新技術正以令人目眩的速度進入市場,」他宣稱。「十年前,電影院最主要的投資就是35毫米放映機以及其配套設施的保養,還有一些其他的耗材比如氙燈,5.1聲道和7.1聲道的視聽系統。但這些投資與回報都是可預測的,而且也是均勻分佈的。而現在,即使是大的電影院也面臨著挑戰,因為他們要解決如何將所有的新科技變現以及如何良好地運營管理這些新裝置。對規模較小的運營商的影響更大,因為它們幾乎無力承擔對新技術的研究能力。」

Sony 電影公司在歐洲的銷售總監 Oliver Pasch 表示,「製造商必須並盡力幫助放映商瞭解每一個新產品和新技術的核心內容以及核心功能。」

與此同時,Vue International 的首席執行長蒂姆理查茲表示,「現在很多影院對座椅和音效都有些過於樸素了」。Vue 在倫敦萊斯特廣場的旗艦店正在進行價值770萬美元(約600萬英鎊)的翻新,包括安裝一些 VIP 座位和杜比全景聲。

尺寸從巨幕到3D,從全景聲到7.1環繞,電影的數十種發行版本究竟是觀眾之福,還是影院之苦

製片公司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Pasch 說:「他們已經承認,他們需要以某種方式來表達他們對電影院的未來技術方向的看法。」對這個問題所討論的核心就是是否要替換 DCI 標準。

DCI標準由好萊塢七大製片廠迪士尼、福克斯、米高梅、派拉蒙、Sony、環球和華納兄弟於2002年3月聯合成立制定,規範了電影的解析度、色域、聲音、電影拷貝的規格等內容,相應的,影院的放映機、服務器、音響等硬體也都依照 DCI 標準研發、生產。作為從膠片電影轉換為數位電影的標誌,這一協議最初是在2005年由六大製片廠(米高梅已於2005年退出)協議達成的,與其配套的則是 Digital Cinema Package- DCP,數位電影數據封包(DCP)製作的市場化的形成。

需要防止電影院的技術過載嗎?

近年來推出的巨幕(Premium Large Format, PLF)則對在不同放映標準上的相容有著更高的要求。在各大製片廠自家的影像技術公司如 MPS、Deluxe 和 Eikon 已在放映相容性的解決路上遙遙領先時, 獨立的影像技術公司例如 Imax 和中國巨幕公司(China Film Giant Screen)以及杜比都還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創造新的版本來相容他們的放映系統。

「與其探索將整個拷貝-發行-放映的過程流水線化,不如考慮這裡面存在的一個更大的風險,那就是越來越多的高級電影院和普通電影院會導致整個電影產業的兩極分化更加嚴重。漢考克警告道,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會有 DCI 標準的誕生--防止諸如此現象的發生。

對發行和放映商來說,目前還不清楚要怎樣的措施來防止技術過載。Pasch 呼籲說,「希望所有的技術變革都有一個更穩定的基礎。」而 Pasch 則建議採取讓製造商與發行和放映商共同合作,並且製造商向發行和放映提供對新產品的培訓。

「歐洲電影業更會遇到這類的問題,因為其繁多的語言與文化背景,」UNIC的首席執行官 Jan Runge 表示,「為了確保所有類型的電影院的互操作性以及能對所有電影進行放映,新一代技術標準的發展將成為行業未來的戰略需要。」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技術革新是一個問題。蒂姆·理查茲表示,「放映商在過去幾年遇到了一些問題,那是因為他們太自滿而不去嘗試和測試新技術或投資一些基礎設施。

擁抱新技術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更應該比別人提前半步意識到這一點。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