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在路上難免遭逢各種狀況,遇到有理說不清的情況時,就必須仰賴影像證據來釐清事件的前因後果,因此「行車記錄器」這項產品可說是近年駕駛人不可或缺的配備之一,各家廠商也紛紛推出豐富的品項供消費者選擇,不過市面上行車記錄器的種類百百種,規格也標示的相對繁複,在挑選時候容易顧此失彼,本期「汽車GG小幫手」就要帶各位讀者認識這項產品。
當今市面的行車記錄器款式主要有最基本的「單機前掛式」、能兼顧前後方的「前後雙鏡式」,以及與後視鏡整合在一起的「後視鏡型行車記錄器」等類型,其中又兼有GPS訊號/衛星導航、胎壓偵測、車道偏移警示、雷達測速提醒、倒車顯影等多樣化擴充功能。回到行車記錄器的本體,在挑選產品時,首先不能忽略的定是該主機的影像保存功能;就規格而言,主要看的就是畫質、畫面更新率(FPS)、拍攝視角、光圈大小等項目。
▲基本的單機前掛式行車記錄器
▲具備前後側同時錄影的「前後雙鏡式」行車記錄器
▲ 能直接掛在/綁在原廠後視鏡上的「後視鏡式」行車記錄器
規格要達標,錄製成果才不會「漏勾」
在畫質的部分,受惠於近年科技進步速度與普及的程度,多數國內外廠商都擁有錄製1080p(HD)影像的能力,而部分品牌則進化至可以穩定錄製1440p(2K)影像的程度,甚至有少數產品更標榜能錄製2160p(4K)影像。而畫面更新率(FPS)代表的則是「每秒顯示影格數」(Frame per Second),近年多數產品也都有達到30FPS的水準,畫面更新率越高,錄製的影像成果也會越流暢。兩項規格成績越高,能保存的資訊也就越周全,擷取清晰畫面的成功率也相對高。
部分消費者可能會認為拍攝視角越廣能拍攝到的畫面也就越多,理論上這麼說是沒有錯的,不過還必須考量到畫面變形的因素,一般建議讀者選購120°~140°左右的產品即可,視角超過140°以上的產品受限於光學因素,會有類似魚眼的桶狀變形狀況發生,清晰度也會降低;至於光圈則是以「F」值來標示,數字越小代表光圈越大,直接影響進光量與夜間成像品質,現今產品多落於F2.0~F1.6左右,但大光圈也非成像品質的絕對保證,還得端視各家廠商的設定與軟體調教功力。
▼畫面更新率 10 FPS 的成果表現差強人意(影片來源:genatube)
▼畫面更新率 30 FPS 的表現就順暢許多(影片來源:kunitomo)
▼拍攝視角90°的成果相對狹窄(影片來源:柳龍夫)
▼視角達140°的影像顯的相對寬闊(影片來源:ru2831)
由於近年行車記錄器多設計有循環錄影功能,在記憶卡容量已滿的狀況下會覆蓋掉先前的影像,所以這邊也建議讀者必須挑選配有「G-Sensor碰撞感測器」的機型;G-Sensor 會偵測車輛是否出現不正常的震動,包含碰撞現象,並主動鎖定事故發生當下與前後經過的影像,並保留至緊急資料區,避免被其他檔案覆蓋,近年更有結合 Wifi 功能的行車記錄器,在事故發生後便會即時自動將影像傳遞至駕駛人的手機當中,在第一時間幫助釐清事情經過。
▲行車記錄器最佳的安裝位置應置於前擋/後擋玻璃中央高處,才能拍攝到最佳的視角,並有效避免炫光現象;其中可發現部份行車記錄器兼備有子母畫面顯示功能
在上述篇幅中為各位讀者介紹了行車記錄器的幾項基本規格,不過在實際選購之前,仍建議大家必須先查看該產品的日間/夜間/雨天的錄製成果,判斷是否出現眩光、模糊等現象;此外,雖然多數的行車紀錄器安裝十分簡便,然而在安裝的部分還是會牽涉到「牽線」與「電源」方面的問題,一般也是建議交付專業人員協助裝設會比較好,同時能順便檢測主機是否運作正常,並兼顧藏線美觀的功能。
▲雖然當前行車記錄器的安裝方式都相當簡便,只要插上充電座即可啟用,不過為了避免繁雜的線路干擾駕駛人視線,建議交付專業人士協助藏線工程
▲若不希望行車記錄器佔據中央鞍部的充電座,另位還能添購轉接器,將電源直接連結車內保險絲盒,甚至亦能透過此方式在熄火時保持行車記錄器的供電,持續監錄駕駛人離車後的狀況
▲對比施工前,藏線後的座艙顯得美觀許多
▲後視鏡頭的安裝同樣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呈現出簡潔美觀的成果
● 特別感謝:金弘笙汽車百貨 台北內湖店 協力取材
- 本文授權轉載自isca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