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 2017 年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記憶體漲得比房價還快,工資卻沒漲多少;房子沒買成,很快連雞也吃不起了。這可不是在開玩笑。
那個以「大吉大利,今晚吃雞」風靡全球的遊戲《絕地求生:大逃亡》,官方推薦的硬體規格需要 8GB 記憶體,目前一條 DDR4規格的8GB 記憶體,網路上的售價平均大約台幣三千元。如果要開最高特效玩頂級畫面,那 32GB 記憶體必不可少,光記憶體就得花上台幣一萬元到一萬兩千元 不等。——而在半年前,一條 8GB 記憶體大概只有一半的價格。
為什麼記憶體漲得那麼快,背後又有什麼秘密?
市場因素:安迪-比爾定律
20 世紀 90 年代,在英特爾 CEO 安迪‧格魯夫(Andy Grove)與微軟 CEO 比爾‧蓋茨(Bill Gates)的領導下,兩家公司成立了「Wintel 聯盟」,英特爾為微軟提供性能強大的處理器,而微軟則不斷升級 Windows 系統來榨乾處理器的性能。當時流行的說法是:
What 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
這就是著名的「安迪-比爾定律」。
直到今天,這條定律仍在積極發揮作用,就算是非PC產品也一樣:為什麼一升級到最新系統,前兩年的老 iPhone 就卡到不行?因為新的 iOS 系統需要更強勁的性能支持,而舊款 iPhone 的規格已經完全不夠用了。所以,每隔一兩年,你就會冒出換新手機、新電腦的念頭。
幾十年來,「安迪-比爾定律」一直在推動 PC、手機市場的繁榮。
可這跟記憶體又有什麼關係呢?
所謂記憶體,是利用半導體技術製成的儲存資料的電子設備,根據性質不同,主要分為兩大類:
- 可揮發性記憶體(RAM),即記憶體
- 不可揮發性記憶體(ROM),即硬碟(包括機械硬碟、固態硬碟、快取記憶體等)
而目前漲價比較猛的記憶體主要是指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簡稱 DRAM),屬於可揮發性記憶體;此外,固態硬碟(Solid State Drive,簡稱 SSD)和 NAND 快取記憶體,屬於不可揮發性記憶體。
DRAM 主要用於電腦、手機當中,是與 CPU 直接進行資料存取的緩衝記憶體,具備讀取速度快、隨時可讀寫等特性。因此,相同條件下,兩部硬體規格幾乎一致的手機或電腦,如果 DRAM 越大,運行速度也就越快。
隨著系統和軟體的進步,手機、電腦等設備對記憶體的需求也就越大。
2017 年主流的 Android 旗艦,基本都具備 4GB RAM,有些甚至上到 8GB RAM;而 iPhone 8 和 iPhone X 也都搭載了 3GB RAM——而在 2007 年 iPhone 剛發佈時,記憶體僅僅只有 128MB。
除了手機之外,雲端服務、人工智慧、VR / AR、區塊鏈等技術的興起,也對電腦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就拉動了對記憶體的需求。
市場需求的激增,是記憶體漲價的原因之一。
行業競爭:美韓爭霸,壟斷全球
記憶體漲價的另外一大原因,與整個產業現況息息相關。
根據 IC Insights 在 2016 年推出的報告,目前全世界的前 10 大半導體廠商中,從事記憶體和快取記憶體晶片設計與製造的,主要有 5 家:
- 三星電子
- SK 海力士
- 英特爾
- 鎂光科技
- 東芝半導體
這 5 家公司,基本上可以分為韓國與美國兩大陣營。三星、SK 海力士均是韓國廠商,而英特爾、鎂光科技則是美國廠商。此外,東芝半導體雖然是日廠,但目前已經被貝恩資本領銜的財團拿下,其背後是蘋果、戴爾、SK 海力士等公司,基本上也都是美國和韓國的玩家。
韓國和美國,幾乎已經壟斷了全球的儲存市場。
三星是全球最大的 DRAM、NAND 、SSD 固態硬碟製造商。這些業務在 2017 年都取得了突飛猛進地增長。根據 IC Insight 的報告,今年 NAND 市場增長了 44%,而 DRAM 市場則增長74%——而三星在 DRAM、NAND 領域的市佔率分別高達 47.5%、36.9%。
這也是為什麼在 Galaxy Note 7 燃損事件之後,三星還能迅速恢復元氣。因為 Note7 燒掉的那些錢,早就在半導體業務賺回來了。
三星 2017 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該季度三星半導體營收為 17.58 萬億韓元(約合 157.99 億美元),營業利潤為 8.03 萬億韓元(約合 72.16 億美元),已經快趕上蘋果 2017 Q3 季度的利潤(87.17 億美金)。
其實,三星成為儲存業的霸主,也就不過是這近 10 年的事情,在此之前,儲存業屬於美國和日本。
1970 年代,儲存業主要是美國企業主導,IBM、德州儀器和英特爾是最大的玩家。可到了 1980 年代,日本電子產業崛起,日系的東芝、NEC(日本電氣)、日立等廠商憑藉強大的技術優勢超過美國,東芝和 NEC 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廠商。
1999 年,日立、NEC 兩大日企的半導體部門合併為爾必達記憶體公司,之後又合併了三菱電機的記憶體製造部門。此時的日本半導體如日中天,沒人想到日本儲存業會在十年後快速萎縮。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日本是重災區。當時產量過剩,整個行業陷入疲軟期,記憶體條價格一度跌倒了成本價以下,美國鎂光、日本爾必達等公司都陷入赤字。
2009 年,爾必達陷入困境,日本政府再次伸出援手,注入了 300 億日元的公共資金,並提供了政府擔保的 1000 億日元的銀行融資。然而,儘管有政府注資和政策扶持,但由於支援力度有限,爾必達的經營始終沒有明顯起色——此時,在韓國政府的全力資助下,三星、現代以及海力士等公司卻逃過一劫,迅速崛起。
2012 年 1 月,三星電子已經佔據了記憶體市場 41% ,而爾必達的市場只有 13.5%。沒過多久,爾必達就提交了破產保護的請求,當時爾必達的負債總額已經高達 4810 億日元,是日本製造業歷史上負債最多的企業。
2012 年 5 月份,鎂光科技以 2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爾必達。
東芝半導體的衰落,則與 2015 年爆發的「東芝會計醜聞」有關。受 2008 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東芝集團營利能力疲軟,為了達到利潤目標,東芝高層不惜在帳面上造假。2015 年,東芝公司被曝出在過去 7 年內共虛報了 12 億美元的營收,直接導致東芝集團重組。
無可奈何之下,東芝只好逐個剝離自家最賺錢的業務,包括醫療器械業務、白色家電業務、半導體業務等等。如果東芝半導體業務部門被貝恩資本領銜的財團收購,那麼在未來很可能在日本獨立上市,可背後的股東不是美國人,就是韓國人。
在供不應求的當下,無論是美方還是韓方,都不願意打價格戰,各方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
市場調研機構 DRAMeXchange 的研究員吳雅婷指出,目前市場受惠於平均銷售單價的上揚與新製程的持續轉進,各大廠商直到 2017 年底都沒有大量擴產的計畫,而第三季度隨著各大手機廠商的旗艦產品陸續出貨,記憶體價格將會繼續上漲。
2018 年,記憶體還會接著漲嗎?
儘管靠著記憶體業務,三星、鎂光、海力士等公司賺飽飽,但並不意味著就高枕無憂。
記憶體是一個週期性極強的產業,容易受到市場供需情況的影響,缺乏用戶粘性。如果不做好萬全的準備,很可能一下子就被後來者顛覆——目前,中國正在大力發展相關業務,雖然與巨頭相比仍有差距,但由於有國家政策上的支持,紫光、長鑫、晉華等入局者,個個鬥志昂揚、糧草充足。
因此,無論是三星、SK 海力士,還是英特爾、鎂光,都在積極尋求技術上的突破。
記憶體方面,海力士、鎂光還在尋求製程上的突破,準備從 25nm 躍進到 20nm 以內。為此,鎂光和海力士分別在台灣和中國大陸設立新廠,並加大投資。
而三星、英特爾等技術更為領先的玩家,則在研究替代 DRAM 的新型記憶體:
- MRAM,磁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Magneto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主要玩家是三星和台積電,這種記憶體使用壽命更長,晶片面積更小,反應速度更快,因此被業內視為最有可能取代 DRAM 的技術
- RRAM,可變電阻式記憶體(Resistive random-access memory),英特爾和鎂光共同研發的「3D Xpoint」就屬於這種,寫入速度比 NAND 快一萬倍,比 DRAM 快 10 倍
業內人士預計,大概到 2019 年,記憶體市場才會迎來一波降價潮。
至於快取記憶體方面,整個產業正在從 2D 平面 NAND 轉向 3D 立體 NAND 。
目前,三星依舊是這方面的領先者,3D-NAND 月產能佔比已經達到 40%,而英特爾、鎂光緊隨其後,至於東芝、西部數據的 3D-NAND 產能,僅佔到市場的 10-15%。
不過,由於 NAND 的需求並不如記憶體般強烈,調研機構 DRAMeXchange 預計,隨著東芝產能的提升,2018 年市場將會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從整體上看,未來半年內無論是記憶體還是快取記憶體,應該都會繼續漲價——也就是說,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價格還會一路走高。記憶體到底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漲價?或許只能等待下一位攪局者入場。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愛范兒)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