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的結束伴隨的是新一年的到來,今年有許多科技技術漸趨成熟,它們很有可能將在 2018 年更加穩定發展甚至展露頭角,除了眾所矚目的AI人工智慧,還有哪些是 2018 年值得注意的科技趨勢呢?且看 T客邦的 2018 年十大科技關鍵字解析。
2017 年對於人類科技來說可以說是各項科技如火如荼發展的一年,從 AI 人工智慧到無人車、從物聯網發展到聲控裝置進入家庭,抑或是手機由內而外的技術翻新,從全螢幕手機到臉部辨識解鎖,之後還會再加入最新的 5G 高速網路,此外,全新的 Micro LED 顯示技術也可望為行動裝置面板帶來另一片新天地,手機的新革命時代即將來臨;另一方面,虛擬世界的技術發展也值得一看,2017 年擴增實境當頭,新崛起的混何實境是否有機會當黑馬?最後,目前金融業眾所注目的區塊鍊技術到底是什麼?
1. 「人工智慧」將成為主戰場
今年五月時,Google DeepMind 的人工智慧 AlphaGo 和世界棋王柯潔的「人機對弈」大賽展開,吸引許多全球圍棋愛好者的注目,同時,許多科技廠商同樣也十分重視這項比賽。最終,AlphaGo 輕鬆擊敗棋王柯潔,證明 AI 人工智慧的運算能力確實能超越人類;而今年年中在台北舉辦的 Computex 2017 大會上,各家科技廠商也在現場展出 AI 機器人,吸引許多媒體和民眾的注意。
現在的 AI 剛跳脫出實驗室的實驗階段,現階段的發展很像 90 年代初期剛萌芽的網際網路,儘管未來將會有無限大的應用可以期待,但每個人對其都還懵懵懂懂,並不知道該從何領域下手。AI 對於未來的影響將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產品與服務本身的轉變,二是運用 AI 在製作流程、管理和商業流程上,藉此促成產業升級。知名權威國際研究調查機構 Gartner 同時也點名,各行各業都將被其影響,從電子零組件、網通產業、半導體,到汽車產業、機器人全都上榜。
2017 年可以說是 AI 發光發熱的一年,世界經濟論壇 (WEF) 在 2016 年時將 AI 人工智慧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Gartner 發表 2018 年十大策略性科技趨勢時,將 AI 人工智慧列為 2018 年最重要的技術之一,並且表示,所有以 AI 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和解決方案都在持續創新中,在未來的五年內,如何讓 AI 和機器學習滲透到人類的生活中,將是所有科技廠商的主要戰場。
2. 「無人車」發展更加純熟
無人駕駛技術早在 1980 年時就已經出現,時至 21 世紀的今天,無人駕駛技術突飛猛進,相關產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汽車工業人士預估無人駕駛有望在 2030 年前就能普及。
無論是一般自用轎車還是無人大眾運輸工具等等,無人車在 2017 年可以說是車用產業裡最熱門的話題,日前,台北和高雄都相繼開始進行無人巴士的測試,不過受限於現行法規對於「車輛」的嚴格規範,要求必須有方向盤、指定數量逃生門等等,無法申請試車牌照,也無法進行一般道路測試,引起法規跟不上科技發展而遭質疑,有鑑於此,交通部正式修法,宣告將於年底建立無人車的相關法源和管理要點。
車輛檢測中心 ARTC 表示,無人車如果要成功,除了相關的法規要跟進以外,也必須搭配自身的感測技術、定位技術、決策技術,三者缺一不可。感測技術是指車輛要能夠即時偵測行駛間的週遭狀況、定位技術則是能確實把乘客在送至定點、決策技術則是綜合以上技術,做出適當的判斷。
事實上不只台灣對於「無人車」的相關概念趨之若鶩,世界各國皆是如此,尤其許多科技公司、汽車大廠無不投入無人駕駛車輛的研發,像是 Google、Apple、Uber、Tesla、B&W 等等,其中又以 Tesla 已經正式量產的「自動駕駛 (Autopilot)」車輛為最,雖然說還無法達成真正的無人駕駛,但 Tesla 的自動駕駛已經能夠預測陸上交通狀況,提升駕駛人的安全性。此外,近期 Tesla 又推出一款具有「列隊行駛」技術的電動卡車,標榜多輛卡車能「自動」緊跟前導車輛行駛。
無獨有偶,在 Tesla 推出新的電動卡車之際,Uber 則表示正在研發無人卡車,「未來自動駕駛卡車將和人工司機互相配合工作,由自動駕駛卡車負責主要的長途運輸,而卡車司機則負責將貨物運送至最終目的地。」
Gartner 表示,以目前無人駕駛車的發展來看,在 2022 年以前將有機會看到無人駕駛車在有條件限制、詳細規範且受控的狀況下行駛於道路上,但一般用途的自駕汽車,至少在未來五年內,可能仍是需要有一名駕駛座在駕駛座,以防無預警的技術故障問題。
3. 「物聯網」全面啟動
物聯網是近年來我國政府和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推動的一項新科技服務,台灣最大的物聯網產業活動「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在今年 2 月底時展開,年度主題是「以物聯網建設智慧城市」,吸引許多民眾和產業關注;而由中國主辦的「2017 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前陣子也剛落幕,中國工信部副部長羅文表示,預計 2018 年市場規模有望超過 1000 億美元,而 2021 年的全球聯網設備將達到 280 億台,其中有 160 億台將和物聯網有關。
現在的物聯網已經成為全世界公認的未來發展趨勢之一,正以極快的速度在社會得到普及,改變行業並將行業提升至新的高度。而在即將到來的 2018 年,物聯網的設備數量還會繼續增多,這裡指的將不只是手機和筆電,我們日常生活中將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智慧設備,例如智慧門、智慧門鎖等等,數量的增長將擴大利用物聯網的流程,從而使其更準確。此外,行動設備的使用範圍也將因此更廣泛,這個過程中,為了與不斷增加的智慧設備連接,人們必須具有用於管理智慧家庭的個人設備,智慧手機屆時將扮演重要腳色。
而在物聯網發展過程裡最讓人關心的安全問題,其實也是科技產業在發展物聯網時最注重的一環,尤其現今網路駭客、勒索事件頻傳,一旦有大量使用物聯網的設備出現以後,是否會導致嚴重問題,也是重要的討論題。因此,在實現現實生活中所有的創新物聯網計畫以前,首先要考慮潛在安全漏洞,確保數據安全,將是日後物聯網推廣和普及上,首要注意的要務。
4. 「語音助手」進駐家庭
智慧喇叭這一兩年來可說是聲控裝置上最熱門的產業話題,2016 年時,Google 推出 Google Home,獲得許多產業的關注,今年,Google 再出擊,推出 Google Home Mini,儘管冠上了「Mini」,但原本 Google Home 有的功能他也大致擁有,透過和許多家用的物聯網產品相連,讓使用者可以透過簡單的語音指令查看家庭狀況。另一方面,亞馬遜也不甘示弱,經營多年的 Amazon Echo 也持續在進化、改良,搭配語音助理 Alexa,也能達到和 Google Home 相同的效果,並且廣受歡迎。
時至今日,智慧喇叭這個領域在 2017 年可說是百家爭鳴,LINE 所開發的人工智慧助理 Clova,結合亞太最大訊息平台 LINE 和韓國第一大搜尋引擎 NAVER 的內容和服務,LINE 在今年 7 月時,開始推出其自家智慧喇叭 Clova WAVE 試用版,除了聲控功能外,也增加占卜、新聞閱讀與電視遙控器等功能,正式版的功能則是更豐富,不僅可以閱讀和傳遞特定群組的 LINE 訊息,用戶也能和 Clova 進行日常對話。另一方面,中國最大的搜尋引擎百度,從去年起就有消息指出將推出自己的智慧喇叭,前幾天終於正式亮相,推出 256 美元的智慧音響 Raven H。
智慧喇叭是 2017 年各家廠商都想爭奪的重要產業之一,隨著物聯網的蓬勃發展,智慧家庭未來將成為新趨勢,以滑鼠取代鍵盤的時代演變至今,智慧手機現在已成了人們生活上最重要的行動裝置,智慧管家未來更將解放雙手,透過語音辨識和聲音回饋,就能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未來電影《鋼鐵人》裡的 Jarvis 助理或許真的不再只是個夢!
5. 智慧手機「生物辨識」
蘋果年度旗艦 iPhone X 搭載了眾所注目的臉部辨識解鎖系統 Face ID,獲得許多產業和一般大眾的重視。但臉部辨識這項技術其實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2011 年成立的 Face++、2012 年成立的依圖和 2014 年的商湯科技目前都提供成熟的人臉辨識方案,主要應用在安全防護、門禁、零售等領域,和蘋果的 Face ID 相同,這些臉部辨識的主要作用都在於限定權限和保證安全。
在蘋果正式把臉部辨識應用在智慧手機上以後,未來的其他手機廠商也將跟隨這項趨勢,事實上,就在最近,OnePlus 才推出了最新的旗艦手機 OnePlus 5T,同樣也具備了臉部辨識系統,而且根據外媒的測試,OnePlus 5T 臉部解鎖的速度比 iPhone X 還要快上許多,由此可知,未來搭載臉部辨識的手機功能將會更加精準。
當年指紋辨識 Touch ID 第一次出現在 iPhone 5s 上時,其實後來也面對了同樣的問題:技術的改進,這個問題同樣也適用在臉部辨識上,手機廠商新推出的「第一代」功能往往做到的是領頭羊的腳色,後續的改進才會是增進生活便利的重點。
在智慧手機安全功能上應用生物辨識系統的今天,指紋和臉部都已經被應用了以後,接下來的安全關鍵又會是什麼?最近有消息指出,紐約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找到了一種解鎖手機的新方法:「汗水」,汗水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手機或其他穿戴裝置可以不斷學習汗水中的獨特性,並建立起對使用者汗液的識別能力,幫助解鎖,它們甚至預期,在未來五到十年內就有可能可以將「汗水 ID」實際商用。
當指紋、臉部、虹膜、聲音、簽名,就連現在汗水都可被作為解鎖智慧手機的生物辨識條件時,2018 年又將會再出現什麼樣「特別」的生物辨識方案非常讓人期待。
下一頁還有其他 2018 年重要科技趨勢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