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Steve Yegge 是一位在 Google 工作了13年之久的技術老兵,不久前,他從 Google 離職加。在這篇文章中,他分享了自己為什麼要從 Google 離開並加入東南亞創業公司 Grab,其中有很多關於 Google 的不為人知的秘密,相信會讓很多人會大吃一驚。(註: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
在 Google 工作了將近13年之後,我最終還是決定離開了。之前我從未想過自己會離開 Google。我一直認為我會死在 Google——要麼被公司提供的免費巧克力布朗尼蛋糕噎死,要麼被 YouTube 強制執行的越來越離奇的政策嚇得心臟病突發而死。但是,不管我是如何想像這個死神是如何追著我的,我總是以為他會用五顏六色的辦公家具、免費的食物零食以及一群天才員工將我團團困住無法離開
想從 Google 挖人其實並不容易。雖然這家公司已經有20年的發展歷史了,但是無論你用什麼標準來衡量這家公司,Google 依然是全世界最讓人神往的公司之一。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有關 Google 的精彩故事有很多。Google 應該不在意我分享有關它的故事,Google 也從來沒有完全禁止員工這麼做。事實上,我敢肯定的是:無論你是誰,這篇文章中的有些內容肯定能夠讓你大開眼界。
在分享有關 Google 的故事之前,我想大概分享一下我對 Google 的觀察和瞭解。這有助於你瞭解我為什麼會選擇離開這樣一家偉大的公司。
我為什麼要離開Google?
我離開 Google 的主要原因是 Google 已經不再創新了,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創新的能力。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相信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我在這裡將列出其中的4個主要原因:
(1)Google 太保守。Google 太專注於保護自己已經獲得的東西,害怕冒險和真正的創新。在 Google,甘心當守門人和規避風險是一種常態,而不是一種例外。
(2)Google 陷入了辦公室政治的困境中,這是任何大公司都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相比辦公室政治,唯一真正的替代選擇是獨裁,但獨裁也有它自己的缺點。正如 Google 的前 SVP Bill Coughran 所說的那樣,政治是人類在過去5000年的歷史中發明的用來解決資源爭奪問題的最佳方案。所以政治並不一定是壞事。但政治是一個繁瑣的流程,它會導致你你放慢速度,在執行上出現問題。
(3)Google 太傲慢。我花了好幾年時間才真正明白,即使一家公司裡的員工都是謙遜的員工,但這家公司依然會成為一家傲慢的公司。Google 的這種傲慢是一種「我們」的傲慢,而不是「我」的傲慢。當一家公司像 Google 那樣取得巨大的成功的時候,這家公司就會滋生一種不可戰勝的感覺,甚至會覺得這是天命,但是這會引發帶來悲劇性的結果:自大、無力發明症候群、失去與顧客的聯繫、糟糕的戰略決策。我喜歡 Google 公司裡的員工,他們大部分人都絕頂聰明,而且不管他們在自己所在的領域內有多麼厲害,他們都有一顆謙遜的心。
但是,這家公司的戰略卻是一團糟。在過去5到10年的時間裡,任何關注過 Google 發佈會的人應該都感受到了這一點。很長一段時間以來,Google 會做很多讓大家感到抓腦困惑的事情:選擇無法獲勝的戰鬥,然後試圖將產品強迫推給用戶使用(如 Google+);推出受到廣為詬病的產品(如 Allo);放棄並關閉很多用戶喜歡的服務(如 Reader 和 Hangouts);推出互相競爭但不相容的官方 API 框架(如 gRPC vs. REST);推出具有明顯競爭性但不互相交流的棧(如 Android native vs. Dart/Flutter),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Google 近10年裡在創新方面的努力讓人感到困惑,而且大部分的創新嘗試都是不成功的。Google 自己也知道這一點,所以它和各位一樣為之沮喪。
(4)Google 現在開始100%地關注自己的競爭對手,而不是100%地關注自己的客戶,這可能是最糟糕的一點。為了在這方面做出轉變,Google 做了一個微弱的轉變,即對公司內部的Slogan做了改變,公司內部的新 Slogan 是:「以用戶為中心,其他一切將會紛至沓來。」(Focus on the user and all else will follow)。但是不幸的是,Google 這只是在嘴上說說而。不是說 Google 不關心用戶,其中的問題在於,公司內部的激勵機制無法讓大家做到真正關注用戶,Google 太忙了,以用戶為中心這件事的重要性總是被忽略。光有一個 Slogan 是不夠的。Google 要做的是努力留出專門的時間讓員工和顧客交流。但現在,Google 玩的是一場更簡單但卻更危險的遊戲,它用對競爭對手的關注取代了對客戶真實需求的關注。Google 內部激勵機制也是圍繞這個來展開的。Google 激勵大家開發出成功的產品和功能,而實現這個目的的最簡單和最安全的辦法就是抄襲競爭對手。
如果看看 Google 在過去十年時間裡發佈的所有產品,你會發現基本上都是抄襲競爭對手的:Google+ (抄襲 Facebook), Google Cloud (抄襲 AWS),Google Home (抄襲 Amazon Echo), Allo (抄襲 WhatsApp), Android Instant Apps (抄襲 Facebook 和微信),Google Assistant (抄襲 Apple 的 Siri),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Google 深陷「你做我也跟著做」的模式已經有幾年時間了。Google 的 DNA 中已經不再有創新了,這是因為 Google 關注的一直是競爭對手,而不是用戶。
公平地說,也是有一些例外的。Google 的 Cloud Spanner、BigQuery、TensorFlow、Waymo 和其它一些產品都是非常具有創新性的產品,行業內的其它公司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才能在這些領域趕上 Google。但這些產品並不能為 Google 近年來推出的眾多失敗的消費產品進行辯護。
簡單地說,Google 已經不再是一個鼓舞人心的工作場所了。我喜歡我自己被工作點燃和激發的感覺,但是 Google 已經無法點燃我內心的激情了。
所以,和很多 Google 員工一樣,我近幾年來已經開始思考下一站該去哪裡了。但是究竟該去哪呢?要想成功從 Google 挖人,需要提供非常好的條件才行,不說別的,就說工作環境吧,Google 擁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工作環境,特別是對工程師來說更是如此。
典型的大牌科技公司基本都在西雅圖地區,但是我認為那些公司中的大部分和 Google 一樣都存在嚴重的大公司病。最近一段時間,Facebook 的大部分創新都來自它收購的公司(Instagram、WhatsApp 和 Oculus)。我自己不喜歡 Facebook 的文化,我是從在 Facebook 工作的朋友那裡瞭解到的 Facebook 文化。
Amazon 依然在繼續創新,但是,他們也在抄襲競爭對手的想法,而且經常欺負那些小公司。通常情況下,大公司都會喜歡欺負小公司。我很想在這裡取笑一下 Jeff Bezos,但是我聽說貌似沒人能連續取笑 Bezos 三次之後還能繼續活著講故事的,所以我也就放棄了取笑他的想法。但是,我曾在 Amazon 工作過七年,這次離開 Google 後我想嘗試一點不一樣的東西。甲骨文、Twitter、蘋果、eBay、微軟、Adobe、Salesforce,所有這些大公司看起來都差不多。
如今,你似乎只能從創業公司那裡找到能讓人振奮人心的感覺了。我差點就加入了其中幾家創業公司,但好像每一家都不是特別合適。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