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機行動支付是未來趨勢?那些沒有手機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怎麼辦?

用手機行動支付是未來趨勢?那些沒有手機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怎麼辦?

不可否認,行動支付的普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們正在拋棄錢包,從吃飯、購物、看電影、菜市場買菜到坐飛機住酒店,很多消費場景最常用的支付方式已經變成了行動支付。

不過科技往往也是把雙刃劍,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行動支付帶來的便利,甚至還有一些群體成為了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

比如在英國,數位化支付的比例已經達到近 70%,這看起來不是什麼壞事,但卻影響到了一大批窮人、老人和無家可歸的露宿者等弱勢群體的生計。

用手機行動支付是未來趨勢?那些沒有手機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怎麼辦?

過去這個群體的一大收入來源就是來自售賣報紙雜誌,以 1.25 英鎊的價格進貨,再以 2.50 英鎊出售,英國雜誌 The Big Issue 表示自 1991 有超過 92,000 人參與到這種雜誌零售中,帶來的收入達到 1.15 億英鎊(約46億5千萬台幣)。

不過無現金支付的普及讓街邊售賣報紙雜誌的收入下降,59 歲的 Paul Logan 表示目前雜誌銷售收入很不穩定,有可能一天賣不出一份。雖然 Paul Logan 的熟客習慣了用現金支付,但如果只接受現金會讓他損失不少新顧客。

而且中國在菜市場都隨處可見的收款碼在英國基本還看不到,因此很多小商販都無法便利地接受數位支付。

用手機行動支付是未來趨勢?那些沒有手機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怎麼辦?

以致於一些雜誌甚至要自己為這些銷售者開發用於行動支付的設備,而 PayPal 旗下的支付金融科技公司 iZettle 也在開發類似的項目並開始試點,但顯然距離普及還有一段距離。

用手機行動支付是未來趨勢?那些沒有手機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怎麼辦?

如果不做生意就不會收到影響了嗎?並不是,之前英國一份研究報告表達了對無現金化發展太快的擔憂,認為對於 2500 萬英國人來說現金仍讓是「經濟必需品」,尤其對於 130 萬沒有銀行帳戶的人。

該報告指出無現金化會讓包括老年人、農村人口以及部分窮人面臨被商家排斥的風險。報告中有一半受訪者認為無現金社會會造成很多問題,其中有 14% 的人表示無法應對無現金社會。

用手機行動支付是未來趨勢?那些沒有手機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怎麼辦?

英國金融監察專員服務部前首席執行長 Natalie Ceeney 指出,大部分慈善捐贈仍然是透過現金完成,這對露宿者者和接頭表演者而言不是好消息,目前英國有超過 30 萬無家露宿者。牛津大學還為此推出了一個社會創新計畫——Greater Change,利用技術手段 讓露宿者可以接收非現金的捐款。

面臨類似的問題不止是英國,還有無現金化程度極高的瑞典,法國巴黎銀行的資料顯示,瑞典只有 2% 的交易是以現金形式進行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預計瑞典到 2023 年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現金國家。

用手機行動支付是未來趨勢?那些沒有手機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怎麼辦?

瑞典是是歐洲第一個發行紙幣的國家,不過現在瑞典 1600 多家商業銀行中已有 900 多家不再提供現金服務,連農村地區也不再保留自動提款機,越來越多的商家明確表示不再接受現金支付。

用手機行動支付是未來趨勢?那些沒有手機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怎麼辦?

但無現金化的快速發展也引發了擔憂和反對,瑞典國家養老金領取者組織主席 Christina Tallberg 表示,瑞典 1000 萬人口中至少 100 萬人沒有做好迎接數位支付的準備,其中 60 萬是老年人,其他包括殘障人士和難民。

我們並不反對數位化,只是認為它的速度有點太快了。

此外還有不少反對無現金社會的擔憂支付過度數位化帶來的安全問題,比如有詐騙犯通過系統漏洞騙取老年人的養老金,以及國家的數位系統被入侵後無力應對緊急情況,瑞典央行行長去年也發出警告稱「瑞典很快面臨支付方式被所有私人銀行掌控」的情況。

用手機行動支付是未來趨勢?那些沒有手機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怎麼辦?

有趣的是,去年 4 月一份民調顯示,在這個無現金化最發達國家,只有 25% 民眾想要完全實現無現金社會,近七成受訪者希望能繼續保留使用現金的選項。

這種情況在中國也並非不存在,儘管去年中國網路使用人口規模已經超過 8 億,且網路使用者透過手機連接網路的比例高達 98.3%,但這也意味著有 6 億人還沒使用行動支付,正在被無快速的現金化拋棄。

行動支付給生活帶來的便利,以及給商家帶來的商機已不需多言,只是當一二線城市居民已經快忘記上一次用現金消費是什麼時候,也不能忽略那些被無現金社會拋棄的人。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