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越來越短了,這是怎麼回事?

流行歌曲越來越短了,這是怎麼回事?

根據 Billboard 的統計,從 2013 年到 2018 年這 5 年間,百大單曲榜(Billboard Hot 100)的歌曲平均時長從 3 分 50 秒降至 3 分 30 秒,2000 年的時候這個數字還一度超過 4 分鐘。

時長更短的熱門單曲這幾年越來越多,去年 Billboard 單曲榜上有 6% 的歌曲時長在 2 分 30 秒以下,而 5 年前也只有 1%,在 2000 年之前榜單上甚至完全看不到這麼短的單曲。

以知名說唱歌手 Kendrick Lamar 為例,他 2013 年推出的專輯《good kid, m.A.A.d city》中單曲的平均時長為 5 分 37 秒,所有歌曲時長都在 3 分 30 秒以上。

到了 2017 年專輯《DAMN.》,單曲平均時長已經降到了 3 分 57 秒,其中單曲《HUMBLE.》的時長還不到 3 分鐘。

不過這張專輯卻獲得了 2018 年的普利茲音樂獎,而且 Kendrick Lamar 獲得的 12 座葛萊美獎都是在 2015 年之後,由此可見歌曲變短也不意味著品質縮水。

不僅如此,隨著串流媒體的興起,更短的歌曲往往有更大機會獲得更的收益,這或許才是流行歌曲越來越短最主要的原因。

根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 RIAA 的資料,串流媒體收入已經佔到音樂行業收入的 75%。你可能會說這跟歌曲變短有什麼關係,這得就看看串流媒體音樂的分潤模式了。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等串流媒體每年都需要支付高額的版權費用給唱片公司,同時也要與歌手分潤。以 Spotify 為例,每次播放歌手能獲得 0.004 美元-0.008 美元的分潤,不過只有播放時間超過 30 秒才會計算一次播放。

也就是說,無論是一首歌曲長還是短,獲得的分潤都是一樣的,而且時長更短的歌曲在單位時間內獲得的收益也相對更高。而串流媒體已經成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這些歌手也不得不去順應這個潮流。音樂評論網站 Pitchfork 的前任編輯 Mark Richardson 表示

從來都沒有如此多經濟因素給製作短時長的歌曲這麼大的動力。

更短的歌曲有更高的收益率,但前提是能吸引使用者聽完前 30 秒,因此歌手要在最短時間內抓住使用者的耳朵。可隨著娛樂方法越來越多樣,以及碎片化的影片和文字,人們的注意力越來越分散。

在留聲機、錄音帶和 CD 時代,使用者要跳過一首歌曲並不容易,可在串流媒體時代只不過是手指一點就能做到。那怎麼辦?前奏能砍則砍,直接上「高潮」。

在音樂心理學領域的同行評審期刊 Musicae Scientiae 2017 年的一篇研究中,分析了 1986 年至 2015 年的 303 首美國 Top 10 單曲,發現在 1980 年代歌曲前奏普遍超過 20 秒,如今基本已經縮短到 10 秒之內。

而且幾乎無論在哪個音樂 app ,少數的熱門歌手和經典歌曲都佔據了大部分的流量,比如 Spotify 上 99% 的播放量都來自 10% 的歌手。流量的激烈競爭也促使更多歌手製作時長前奏更短的歌曲,至少先「熬過」30 s 獲得分潤。

在串流媒體時代,要吸引使用者完整聽完一首歌越來越難了。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