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 2018 年初,首次付費購買了 Google 雲端空間,而在 2018 的年底,也首度購買了 iCloud 容量,這讓人不禁反思「雲端」的訂閱費,是不是已經成了現代人不可避免的基本開銷?
你有付費購買任何一家網路服務的雲端空間嗎?無論是 Google 雲端、iCloud 甚至 OneDrive、Dropbox 及 BOX,你有在這些雲端容量中,付出任何的成本嗎?
筆者算是個電腦空間用得非常節省的人,筆電系統碟 128 GB 加資料碟 500 GB,三、四年來也沒有塞爆過。
由於電腦中裝的軟體不多,遊戲也打得有限(主要在家機上),更何況還有雲端支援,加上定期重灌卻懶得備份的習慣,對於儲存空間的要求整體偏低,於是好幾年前就將必須永久保存的檔案,放在免費的 Google 雲端硬碟上。
不夠用的免費空間
不過到了 2018 年,我突然發現自己的 Google 雲端空間快滿了。這說實在有點出乎意料之外,因為我以為自己從沒有丟那麼多東西上去,沒想到三、四年來,光僅需「永久保存」所累積的檔案,也可以塞爆 15 GB 的免費空間。
考量到未來的使用需要,筆者毅然決然付費購買了最低階的 100 GB 方案,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這些用錢買來的空間,似乎有一種「魔力」,會讓人越來越想把檔案保存上去。
如果要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表達,大概就是自身開始有了「買了不用太浪費」的心態,所以就為所欲為的,意圖想塞爆這些付費購買的空間。
截至筆者撰寫這篇文章為止,一年來我已經用掉了 Google 雲端硬碟 51% 的容量,大約 54 GB 左右,也就是 2018 年我一共丟了 52 - 15 = 37 GB 的檔案、照片與影片到 Google 雲端硬碟。
可是前三年合計我才用了 15 GB 啊!
理解到這個可怕的現實狀況後,筆者才開始反思,現代人對於雲端空間,是否已經出現了「無可脫離」的依賴,甚至必須將付費購買雲端空間的支出,算成跟手機月租費一樣,是「無法避免」的維生成本。
付錢了事放棄掙扎
正當我還在思考這個問題時,筆者突然發現自己的 iPhone 照片串流停止上傳 iCloud,難道……沒錯,我的 iCloud 免費空間不夠了!
由於筆者的 iPhone 6S 僅有 16 GB,所以對空間控管非常嚴格,不僅軟體裝得不多,就連照片我都不敢多拍幾張,手遊更是一款都沒有,平時 iCloud 對我而言的功能,即是備份整台 iPhone,以及同步部分尚未整理的照片。
免費空間只有 5GB 的 iCloud,其對拍照大戶來說不夠用,這是眾所皆知的事情;理論上,因為我的照片不多,只要稍微整理一下雲端,應該還可以再清出個幾百 MB,以利後續使用,至少以往我都是這麼做。
不過這次我打算採取另一個做法:付費購買最低額度的 50GB 方案。
為什麼我這次不選擇整理,而是直接花錢了事呢?第一,筆者發現自己最近比較沒有時間,去進行下載、備份整個 iCloud 照片的工程,「懶」成為了掏錢的第一個因素;第二,在付費購買 Google 雲端空間後,我得到了很好的使用體驗,「方便」成為了付費的第二個因素。
不過最最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在於那些不能沒有的 App,如 LINE、Whoscall 等,由於資料庫的增長,容量持續變得「肥大」,即便手機空間還夠用,但進行雲端備份時,卻也會占掉越來越多的空間。
付費購買 Google 雲端及 iCloud,給了筆者一個很大的啟示,那就是現代人確實很難脫離「付費購買容量」的行為。
為資料找一個容身之處
只要我們繼續在這個科技時代中生活,每分每秒所產生的資訊量,就會累積起來並變得越來越多,而「資訊」是會占據容量的,花錢為「資訊」買個位置,就跟停車要車格一樣,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換個方式比喻的話,就如同一個愛好閱讀的文人,家中的藏書也會時間過去,變得越來豐富,自然就得多掏點銀子,購置幾個書架,好好安頓這些精神食糧。
雲端空間的安全性和隱私性,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但消費者依賴雲端而付出的成本,卻常常受到忽略,就連斤斤計較的人,也或許不曾注意過。
「未來是否會花更多的錢在雲端空間上」?筆者認為這是每個人都該問自己的問題。最好的情況是,每個人都能進一步對自己即將產生的「資訊成本」,有著大致的規劃,避免發生「停車沒車位」、「有書沒書架」,有資料卻沒空間存,或沒錢買空間的窘境。
至於「書架會不會倒」、「車格會不會被塗銷」,資料有沒有可能存在雲端後,一去不復返?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