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薪水究竟在台灣全體勞工裡算是高標還是低標?行政院主計處的薪情平台網站,規劃了一個「 個人薪情比比看 」的功能,只要輸入自己的年薪,就會顯示個人薪資在特定「比較對象」中的相對位置,讓勞工們試算自己的薪資水平。
首先,進入「 個人薪情比比看 」後,輸入自己的年薪,而為增加準確率,其總薪資的定義除了每月的薪資、固定津貼與獎金之外,還必須加進加班費、年終獎金、績效獎金與全勤獎金等的報酬總額,舉例來說:(每月薪資約四萬元+每月交通津貼1000元)*12個月+(年終獎金一個月40000元+總加班費約2750元)=$534750
接著,便在全年領的「總薪資」空格處輸入53萬4750元,並點選「與全體受僱員工比較」,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薪資在全體員工中的位置。
最後會出現 1 張統計學圖表,而全國受僱員工薪資統計是以十分位數法,分割成 10 個區間,其 D 的意思便是十分位數,我們以年薪 53 萬 4750 元為例,它位於 D5 到 D6 區間,也就是我的薪資大概高於 50% 的員工,低於 40% 的職場人士。
除了與全體受僱員工比較,還可以跟不同性別、年齡、學歷、產業比較。若以資訊及通訊傳播業業來看,年薪 53 萬在該產業的總薪資介於第 3 及第 4 十分位數區間內,並有 60% 的同業總薪資高於我的所在區間。我們可以利用這項功能,看到自己產業的薪資狀況,了解公司的敘薪是否合理。
不過須特別留意這項統計對象範圍僅包括工業及服務業場所單位所僱用的領薪員工,包括本國籍、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其餘如農業、政府機關、公私立學校、研究發展服務業、宗教、職業團體及類似組織等行業僱用的員工則不適用。
台灣人平均月薪 5 萬,屬荒謬之談?
另外,很重要一點是當查看統計數字時,不能只看平均數,還需要將中位數、眾數、標準差的數值一併考量進去,才可以準確判讀實際狀況。
回想去年,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在表揚全國 51 位模範勞工時說:「2017 年台灣人平均月薪已達 4 萬 9989 元創歷史新高!」這番言論立即引來網友批評「講幹話」,原因是台灣人薪資兩極化,平均月薪 5 萬並非多數員工的實際收入情況,而是被少數高薪族群拉高水平。
從 個人薪情比比看網站來看,月薪 5 萬(年薪 60 萬)在全體員工的相對位置,以及台灣人的薪資分配相當不平均。我們可以看到,年薪 60 萬位於 D6 到 D7 區間內,高於 60% 的全體員工。
以台灣薪資分布為例,平均值確實為月薪 5 萬(年薪 60 萬)沒錯,但以中位數(D5)來說,可以看到數值是年薪 47 萬,明顯低於平均值年薪 60 萬;若我們再看眾數,而這個數字代表著台灣多數員工的薪資,也反映著國人的「真實薪情」,其大概位於 D3 上,年薪卻僅有 35.3 萬元。
從分布方式也可看出,台灣人的薪資是右偏分布,並不是常態分配,也就是說少數的高薪人士拉高平均薪資,因此平均數無法真實反映台灣人的薪資水準,還需要搭配中位數等其它統計數字,才可以顯示真實的樣貌。若只用平均數字以一概全,那就會跟「人類平均有 1 顆睪丸」的論述一樣荒謬。
來源:行政院薪情平台
但眾數代表著社會的現實面,這個事實太殘酷
沒有政治人物敢掀開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