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打開你家客廳的電視機了?或是你家客廳根本沒有電視機?傳統的電視機,正處於一個尷尬的時期。人們依舊會沒日沒夜地追最新的電視劇,但用來收看的設備不見得是客廳正中央的那塊大螢幕;身邊的朋友談論的昨晚看到的趣味影片,大概率是從手機中的某個社群 APP 裡看來的。
市場研究機構 Zenith 公佈的一項預測資料就顯示,從 2019 年起,人們每天花在網路上的時間,會比每天看電視的時間要更多,差距也將越拉越大。
當我們的注意力被新的媒介形式所吸引,內容的傳播途徑也會發生改變,自然就奪走了原有硬體載體的生命力。一切都在潛移默化中發生,當忽然意識到的時候,可能已經不記得上次打開電視機是什麼時候的事情了。
但傳統電視廠商們仍在努力活化整個市場。在歷經 3D 化、HDR、4K 和智慧等等名詞一代一代的「進化」,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名詞上身,就是為了不讓電視機這個產品徹底消失。
摺疊、拼接、旋轉?就是要看起來不一樣
從最初的功能型手機,到現在的智慧型手機,螢幕主導了手機的變化,而作為訊息輸出的載體,消費者對於尺寸的追求似乎也永無止境。
這個情況同樣適用於電視和顯示器設備。增大尺寸、強化色彩、縮減厚度、消除邊框,所有需要拿螢幕顯示內容的電子設備,都逃不開這個魔咒。
但螢幕本身並未止步於只是改改尺寸這個程度,從 4K 到 8K ,從彎曲再到摺疊,當螢幕解析度已經遠超肉眼可見的極限後,電視廠商們也開始著眼於設備自身的形態變化上。
在今年舉辦的 CES 中,LG 的 Signature 電視便成為了最吸睛的裝置,其柔性 OLED 面板不僅足夠纖薄,還能像掛畫一樣捲起來收納在底部的箱子中。
隨之帶來的改變就是淡化電視機本身的定位。在我們的傳統思維中,電視在不使用的狀態下,只能以一塊黑漆漆的螢幕形象存在於客廳之中,就和家裡的沙發桌椅櫃子一樣靜靜佇立在那裡,區別在於形態單調談不上美觀不美觀。
但 LG 這款比較特別,它有三種不同的模式:在螢幕未展開時,你可以將它看作是一個音箱;而螢幕只露出上半部分,可以用來顯示天氣日期時間等基本資訊,算是一個大號的智慧顯示器;只有當螢幕完全展開後,它才是一台真正的電視機。
讓用戶來決定螢幕是否外露,也間接解決了電視機在閒置狀態下的尷尬存在。
同樣值得關注的還有三星。早在 CES 期間,三星展出的 Micro-LED 面板就嘗試將模組化的理念融入到電視產品當中。
這種面板吸收了 OLED 螢幕的自發光特性,同時還能做到儘可能的無邊框設計,這意味著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將螢幕拼接成不同的尺寸。
比如三星就曾在 CES 現場組成了一面高達 219 英吋的 The Wall 巨型電視牆。如字面意思,它真的就像是高牆般屹立在你眼前,蔚為壯觀。
另一款是三星在韓國發售的電視 Sero。為了吸引那些 Instagram 和短影片的重度用戶,Sero 還帶有一個可旋轉支架,所以你既可以橫向使用,也可旋轉 90 度觀看那些豎向影片,算是一種將傳統電視機與新潮流結合起來的混合產品,也悄然改變了電視機的用處。
加一點藝術和設計,融合現代家居
當代科技公司渴望將自己的消費電子產品包裝成一個時尚品,甚至是奢侈品,你已經能從智慧型手機或是可穿戴設備上看到類似的趨勢。
如今,電視設備也在儘可能地隱藏自己技術的一面,向著時尚新潮的方向靠攏。
在上個月舉辦的米蘭設計周裡,我們便看到了很多與家居結合起來的設備。如果你要為這些設備尋找一個共同特徵,大概是「他們都不像一台正經的電視機」。
比如說 Bang & Olafsen 展示的名為 Beovision Harmony 的電視,它可以根據用戶的使用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形態。預設狀態時,那塊 77 英吋的螢幕會隱藏在兩塊由橡木和鋁合金材質打造的音箱面板後方,所以平時你並不會看到一塊漆黑的螢幕。
如果你想看電視了,可以按下面板頂部的按鈕,這兩塊面板就呈 V 字形展開,並帶動後方的螢幕升起。
繼續說回到三星。從 2015 年起,三星就聯合了法國設計工作室 Ronan 和 Erwan Bouroullec 推出了主打家居氣息的 Serif 電視系列。它的正面仍然保留了螢幕,但背面則採用了布料設計,同時頂部和底部也設有支架,側面看就是一個大寫的「I」字母。
在三星看來,傳統電視只專注於畫質和性能方面的技術,但對 Serif 來說,電視可以轉變成一種生活形態平台,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空間之中。
此時,電視機可能只是這款設備的其中一個定位而已。當它不被使用時,可以是一件家具,一面壁畫,甚至可以是一整塊玻璃,目的就是為了讓這些冷冰冰的設備變得更溫和,更自然,更容易融合到現代家居的環境中。
就像這台松下的電視機一樣,它和家具品牌 Vitra 合作設計了一塊「玻璃」,嗯,準確來說它確實就是一個玻璃櫃,外觀為木質框架,如果沒人告訴你,大概也不會有人覺得這是一台電視。
但實際上,這款玻璃櫃也融合了透明的 OLED 面板,所以如果你有看電視的需求,轉眼間就能拿來觀看各種節目,關機時則可以保持透明狀態。
除了新形態,電視也需要新內容
技術的革新,必定會促進一門產業的升級。彎曲也好,摺疊也好,螢幕形態的變化,其實也預示了所有帶螢幕的電子產品即將迎來的變革。
但比起形態上的轉變,如果我們還想保留電視的存在,也不能再固守於原有的內容標準之中。
曾經,作為各家各戶僅有的一塊大型顯示器,電視機是人們接收外界訊息的載體,我們會習慣性想著拿起遙控器,透過螢幕看到播出的清晰可見的畫面,這種視聽方式是報紙、收音機以及功能性手機都無法相媲美的,那是電視機的最大價值。
現在,我們早已被各種顯示器包圍,每個人都深陷在網路連接的世界中無法自拔,不管是觀看影片還是接受訊息,電視機作為一種傳統觀看模式,存在意義也不再清晰,會安靜地蹲坐在電視機前的人自然變得越來越少。
或許,只有當你想在一塊更大的螢幕上觀看你想看的內容之時,你才會想起打開客廳正中央擺放的那台漆黑的大螢幕。
若不然,可能你只是想要在做家事時來點背景音樂,或是偶爾陪長輩看看綜藝節目,如果它在你心中僅僅只是作為提升客廳格調的物品而存在,那其實和一件家具裝飾品也沒什麼區別。
對電視來說,如何改變這塊螢幕應該顯示的內容,會成為未來值得討論的話題。有人說要消滅影集間插播的電視廣告;有人說讓它像辦公室顯示器一樣,成為其它螢幕的延展;更有如 Netflix 這樣的平台不斷試水新節目,跨越螢幕,和用戶展開互動。
這些都是在讓電視螢幕的內容去迎合數位時代的新用戶習慣。
在 2015 年 9 月,蘋果 CEO 提姆·庫克發佈新一代 Apple TV 時,也曾表達過「電視的未來就是應用程式」的觀點。展開來說,就是根據不同應用,電視既可以是你的家庭影院,也可以是你的遊戲機,或者是一個智慧管家。
當看電視不再只和看新聞、看比賽和看影集這些單一內容綁定,電視機本身也就不必擔心會被其它螢幕奪走注意力。
等到那個時候,我們還需要清晰的辨認出那個擺在客廳中的物品,到底是不是電視機嗎?或許那已經不重要了。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