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大學裡「生死學」是一門十分受歡迎的選修課,這堂課教的是如何理解和面對死亡,而作業包括給自己寫遺囑、墓誌銘等。人生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但唯一的確定就是會死。如果有一天人類不必再面對死亡,那麼我們又應該怎樣看待生命的意義呢?
傳說幾千年前,秦始皇為了派了上千名童男童女前往渤海灣,找尋不老神藥。可「長生不老」往往只被當作一個荒誕不經的笑話,或者是不可靠的騙局。
然而人類從沒放棄過追求長生不老,眾多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長生不老並不違背物理規律。最近《自然》雜誌一項研究還首次發現人的生物年齡可以逆轉,這是否意味我們真的可以返老還童了?
《自然》雜誌:研究首次發現生物年齡可以逆轉
據 《自然》雜誌報導,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進行的一項小型臨床研究首次表明,用於顯示人體生物年齡的表觀遺傳時鐘(epigenetic clock)是可以被逆轉的。
在為期一年的時間裡,9 名志願者服用了 3 種常用藥物——生長激素和兩種糖尿病藥物。一年後對這 9 名志願者的基因組標記進行分析後發現,他們的平均生物年齡減少了 2.5 歲,同時免疫系統也出現了恢復活力的跡象。
從生物學意義來講,這 9 名 51-65 歲的白人男性年輕了 2.5 歲。
這個結果大大出乎了研究者的意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遺傳學家 Steve Horvath 表示,原本只是設想表觀遺傳時鐘的速度會放緩,從沒想過會發生逆轉,目前這個研究的結果已經發表在權威期刊 Aging Cell 上。
事實上,這一開始就不是為了實現「返老還童」而進行的研究。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測試生長激素是否可以安全地用於人類以恢復胸腺中的組織。
胸腺位於肺部和胸骨之間,對於免疫功能至關重要。白細胞在骨髓中產生,隨後在胸腺中成熟,形成特殊的 T 細胞,幫助身體對抗感染和癌症。不過到了青春期後腺體就開始萎縮,逐漸被脂肪堵塞。
而來自動物和人體的一些研究實驗表明,生長激素可以刺激胸腺再生,但副作用是會引發糖尿病,因此試驗同時採用了脫氫表雄酮(DHEA)和二甲雙胍這兩種常見的抗糖尿病藥物。
巧合的是,這兩種抗糖尿病藥物也被一些研究發現有可能對人體抗衰老有一定作用。
胸腺再生如果真的能提高人的免疫系統能力,對預防癌症和心臟病等與年齡相關的疾病將有重要意義,即便不能實現返老還童,也能延長很多人的生命,或者讓人更健康地老去。
值得一提的是負責這次試驗的免疫學家 Gregory Fahy,早在 1996 年 46 歲的 Fahy 就為自己注射了一個月的生長激素和 DHEA,並發現自己的胸腺出現了再生。
之所以要拿自己做試驗,主要是因為這類人體試驗需要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批准,要通過審核並不容易,這次的臨床試驗也在 2015 年才獲批。
這樣「神農嘗百草式」的自我試驗十分危險,但也可能「中頭獎」。一位給自己進行基因治療的微生物學家 Brian Hanley 查閱了關於的自我實驗的文獻,發現有 8 人死亡,10 人獲得了諾貝爾獎。
雖然 Gregory Fahy 這次的臨床測試結果令人驚喜,但研究人員也強調這次試驗的規模很小,而且沒有設立對照組,換言之「逆轉生物年齡」這樣的結果並不完全可靠,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來證明。
儘管「返老還童」還不現實,可過去這些年也湧現了很多「延長壽命」研究和技術,這也讓長生不老看起來真的有可能實現。
科學家已經能讓動物的壽命大大延長,那麼人類呢?
在很多研究者來看來,死亡其實也是一種疾病,因此生物學上的衰老是完全有可能避免和可治療的,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支撐這個觀點。
2012 年日本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憑藉 iPs 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這種細胞能夠分化成人體內任何一種細胞,這意味著人類有可能透過 iPs 細胞製造出自己的器官。
iPs 細胞是透過被命名為「山中因子」(Yamanaka factor)的 4 個轉錄因子引入老鼠細胞中誘導得出的,也就是說將成熟細胞逆轉回到了胚胎幹細胞的階段,實現了細胞的「返老還童」。
如果應用到臨床上,不僅急需器官移植的絕症患者不再需要大海撈針般尋找配型器官,當人的組織和器官生病或者衰老後就可以通過 iPs 細胞再造一個新的更換,人類可以不斷更換老化的零組件,從而永遠地活下去,這也是所謂的「再生醫學」(Regenerative medicine)。
當然 iPs 細胞目前還沒應用到人體,但 2016 年美國加州的 Salk 研究所透過「細胞重編輯」在老鼠中啟動了「山中基因」,使患有早衰疾病的小白鼠「返老還童」,衰老特徵消失,壽命延長了 30%。
Salk 研究所負責這次研究的 Juan Carlos Izpisua Belmonte 教授認為這項技術有望用於人類:
人體有極強的可塑性,透過不斷的調整,衰老可能被逆轉。
其實很多動物實驗中,科學家早就實現了「返老還童」和壽命的延長。
2014 年哈佛大學幹細胞與再生生物學的學者艾米‧韋傑斯在實驗中發現,幼鼠體內的一種名為 GDF11 的生長因子蛋白質,能讓年老小鼠的大腦變年輕,這種蛋白質多存在於年輕的軀體血液中。
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Google 資助抗衰老研究公司 Calico Labs 就透過基因編輯讓線蟲的壽命從三週提升到六週,後來研究人員已經將線蟲壽命延長 10 倍,小鼠壽命延長 2 倍。
但目前為止這些結果都還沒有在人類身上得到體現,頂尖的線蟲研究者 Gordon Lithgow 博士指出,僅在線蟲體內就有 550 個基因與壽命有關,而線蟲只有 959 個細胞,而人體細胞則有 40 兆—60 兆個。
因此要確定人體那些和長壽相關的基因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想要把弓頭鯨、海龜等動物的長壽基因用到人體上也不容易,哈佛大學遺傳學教授 George Church 表示:
你不能只從烏龜中複製單獨一個長壽基因,我們必須把人類基因組轉變成烏龜的基因組,然後我們就成烏龜了。
但這不能阻擋人們對於「長生不老」的追求,在矽谷還掀起了一股創業熱潮。
矽谷的「長生不老」夢
2015 年 2 月 《時代》雜誌的封面,就和長壽有關,封面文章認為人類能夠活到 142 歲,死亡不再是超自然的問題,而是一個技術問題。
這背後也是巨大的商業價值,《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也在一篇文章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假如一個企業能將人們的壽命延長兩年,那這個企業的價值就會超過一千億。
一大批研發永生技術的公司在矽谷出現,科技公司的億萬富翁成為了這些創業公司的投資者,比如表示想活到 120 歲的 PayPal 聯合創始人 Peter Thiel。
根據紀錄片《明天之前》裡提到的一項統計數據,2007 年以來,直接投資於延長人類壽命相關研究的資金,已經超過 40 億美元。
在這個領域裡,長壽逃脫速度(actuarial escape velocity)是一個時常被提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時間每推移一年,長壽研究取得的進展就使得人類平均預期壽命提高超過一年。理論上,這種趨勢將讓我們最終超越死亡。
儘管目標都是長生不老,但長生論者卻分為了兩個陣營。一種是追求肉體的永生,即通過生物科學技術更換生物元件,使人體脫離原有的衰老機制,讓人類將成為一種永生的「肉食傀儡」(Meat Puppets)。
另一種則是數位化的永生,這一派相信人類可以和機器人或者云結合,看過《黑鏡》第三季《聖朱尼佩洛》的讀者應該不陌生。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向,也誕生了不同的創業公司。
比如美國加州蒙特利提供「換血服務」的公司 Ambrosia,這家公司聲稱透過輸入年輕人的血液,能減緩衰老以及隨之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有部分研究顯示這種吸血鬼般的「換血」的確在老鼠中取得了顯著效果,但也有研究指出「年輕血液」並不能成為逆轉衰老的「有效藥物」。來自史丹佛大學的神經學家 Tony Wyss-Coray 也對 Ambrosia 的換血服務提出質疑:
目前沒有任何臨床證據(可證明這個治療有效),你們(Ambrosia)就是在濫用人們的信任以及公眾的關注。
至於數位化的永生,代表便是伊隆‧馬斯克的神祕公司 Neuralink ,透過腦機連接埠將人腦和電腦結合,長遠目標則是實現人和人工智慧的融合。
Google 工程總監 Ray Kurzweil 認為身體本質上是一台的電腦,可以透過重新寫入資料和更新程式來延緩衰老,他認為 2030 年前血紅細胞大小的奈米機器人就會遍佈在體內,治癒各種疾病,讓人類擺脫長壽逃逸速度,
到了 2045 年。我們的大腦會連接到雲端,人的智力迅速提升十億倍,非生物智力成為主導,肉體已經沒有必要存在。
2013 年 6 月 18 日,Ray Kurzweil 就曾在「2045 未來世界大會上」預言:
雖然人類尚未實現永生,但科技的快速發展使這一夢想與現實的距離越來越近。
人類應該追求永生嗎?
科學正在將「長生不老」變成一個技術問題,但是否應該追求永生則可能是一個倫理和社會問題。
隨著這類研究不斷取得進展,人們對於這些技術提出了不少擔憂。比如一旦人類壽命大幅延長後導致人口過度增長,地球是否能支撐龐大的人口,糧食等資源是否會出現短缺等。
以及如果這項技術可能只有部分人能享受到,死亡面前不再人人平等,可能會發展出比貧富差距更嚴重的社會鴻溝。
著名未來學家 Thomas Frey 曾撰文分析壽命大幅延長對整個社會、經濟體繫帶來的利弊。
其中積極的因素包括:改善健康、延遲死亡、智力顯著提高、發現新時代、新的社會結構、更穩定的社會、更加成熟、更多元化的經濟。
而不利的因素也不少:舊系統的崩潰、混亂的轉變、階層的進一步固化、超級老人控制財富、根深蒂固的政治制度、緊迫性的喪失、創新的喪失、嚴格的人口控制。
正如歷史上的每個時代,長生不老帶來的的好和壞都會十分突出。在紀錄片《明日之前》裡,一位科學家對於永生技術可能帶來的公平分配問題,表示「不能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醫保就否定醫保」。
BBC 一篇文章則認為資源緊張等問題未來同樣可能隨著新的技術而解決,如果當年疫苗和抗生素的研究先驅也被這樣的觀念束縛,那麼現在很多人可能都活不過 40 歲。
雖然目前長生不老距離我們似乎還很遙遠,但科技的發展已經讓它不再是天方夜譚,我們正走在這條路上。
如果給你一個選擇的機會,你會選擇長生不老還是自然死去?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