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近十年後,美國喬治亞大學和日本福島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個人們原先預想的「生命禁區」實際上已經變成野生動物的「天堂」
研究人員在不同地區拍攝了超過26.7萬張野生動物照片,記錄下了20多個物種,包括野豬、日本兔、獼猴、野雞、狐狸以及貉等。領導這項研究的野生生物學家詹姆斯‧比斯利(James Beasley)說:「我們的結果首次證明,儘管存在輻射汙染,但福島禁區內現在有大量野生動物生活。」
比斯利表示,經常與人類發生衝突的物種,特別是野豬,在人類禁區內常被攝影鏡頭捕捉到。他說:「這表明,隨著人類的疏散,這些物種數量正快速增加。」
研究人員為這項研究確定了三個區域,分別為:人類因高水準輻射汙染而被完全排除在外的無人區、人類因中度汙染而受到限制的地區以及有人居住的區域。在第三種情況下,由於環境中發現的輻射水準很低,人類被允許留在那裡。上述攝影數據就是從這三個區域的106個地點收集的。
在120天時間裡,攝影鏡頭捕捉到了超過4.6萬張野豬圖片,其中超過2.6萬張照片是在無人區拍攝到的。相比之下,大約有1.3萬張是在限制區拍攝的,7000張是在居民區拍攝的。在無人區或限制區出現的其他物種數量較多,包括浣熊、日本貂和獼猴等。
福島大學環境放射性研究所教授托馬斯‧辛頓(Thomas Hinton)說:「這項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因為它反應了輻射對野生動物種群的影響,而之前的大多數研究都是尋找對單個動物的影響。」
科學家們表示,儘管之前沒有關於輻射禁區野生動物種群的數據,但該地區距離人類居住區很近,而且景觀相似,使該地區成為研究的理想控制區域。研究小組評估了其他變量的影響:距離道路的距離,攝像機捕捉到的活動時間,植被類型和海拔等。
比斯利說:「山區和沿海棲息地的地形不同,我們知道這些棲息地支持不同類型的物種。為瞭解釋這些因素,我們在分析中納入了棲息地和景觀特性,如海拔。基於這些分析,我們發現,人類活動水準、海拔和棲息地類型是影響被評估物種豐富程度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輻射水準。」
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多數物種的活動模式與它們眾所周知的歷史或行為模式保持一致。浣熊依然在夜間活動,在晚上更活躍。而白天活動的野雞,在白天表現更活躍。然而,在無人區,野豬比在有人居住地區的同類更活躍,這表明它們可能在沒有人類的情況下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這些模式中有個例外,那就是日本髭羚,這是一種類似山羊的哺乳動物。它們通常遠離人類生活,但在農村有人居住的高地地區,它們最常出現在攝像機鏡頭中。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一種動物行為方式的自我調整,目的是避免無人區迅速增長的野豬數量。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