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時代有意思的一點就是,誰更富攻擊性誰的發聲更多更大,誰就佔據了輿論的先手。 網路出身的小米自然深諳此道。只是在電視領域中小米電視一直處於沒有正面對手的情況,所以相對來說一直比較安靜。不過,最近在中國,小米電視 5 Pro 之前一直不支援 MEMC 功能的問題被對手拿出來批評,也因此「視覺動態補償」功能再度成為了話題。
認識 MEMC 是什麼,有什麼用處
MEMC 是簡寫,原文單詞為 Motion Estimate and Motion Compensation,國人多數稱為動態補償。
直白一點說,這是一種目前很常見的影片插幀技術,就是在影片的前後的畫格之間,插入一張畫格,以提高更新率。在電視的補償中其實一共大體出現過三種不同的類型,分別是複製補償、插入一張黑畫面、和插入運算畫格。
其中複製補償的效果最差,就是插入一張複製前一張畫格或是後一張畫格的內容,只是提升了原影片的更新率,但是對於影片的流暢度平滑度並沒有幫助。插入黑畫面也就是在其中插入一張黑色的畫格,的目的是減輕視覺殘留現象以減小拖影的感覺。而插入運算畫格則是效果最好的一種,隨著晶片運算能力的增加,這種方法效果也越來越好,同時插入的畫格數量也能支援到更多。
插入運算畫格的作用原理就是預估畫面中運動物體的軌跡,然後透過運算技術在兩個相鄰畫格中間插入一張經過運算後產生的中間畫格,這樣原影片的更新率就能夠實現翻倍,30 格速率的影片變成 60 格視覺上就會流暢平滑很多。
以現在電視顯示晶片的計算能力來看,很多電視早已不僅支援「倍速驅動」了,如今甚至能把影片插幀達到 200 格速率,同時結合多種插入的方法可以做到畫面效果的最優化,比如索尼的 MotionFlow 技術就是透過插幀和掃黑兩種方式來提高畫面流暢度與減小拖影現象。
不光是索尼,其實大多數電視品牌早就都上馬了類似的技術,只不過功能的叫法不太一樣,比如三星的叫 Auto Motion Plus,LG 的叫 TruMotion,東芝的叫做 ClearFrame 等等。中國像華為的智慧螢幕,和小米最新的小米電視 5 Pro 也都具備 MEMC 技術。
雖然大家都有類似的技術,但最終的效果卻可能仍然有很大差距,比如目前公認插幀效果最好的應當屬索尼的高階電視,而為什麼索尼的效果好,自然是因為運動估算的更準,計算產生的中間幀也更合適。
有一段是華為智慧螢幕和索尼 XG8500 在 MEMC 功能上的對比,透過慢鏡頭來看,左邊智慧螢幕的畫面抖動和流暢度都遜色於右邊,索尼電視明顯要平滑許多。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至於怎麼做到優秀,那就靠的是技術的積累和沉澱了。
在實際應用情境中,MEMC 在電視領域更多的應用案例是在體育賽事類節目,比如足球或者賽車競速之類。由於物體運動速度較快以及鏡頭擺動幅度較大,這類節目最大的問題就是畫面又糊又晃,而透過 MEMC 補償之後,畫面的流暢度的會得到質的提升,晃動感也會有所減弱。
MEMC 不僅用在電視上,現在手機上也有了
儘管 MEMC 在電視上使用的已經很頻繁,但是在我們每天接觸更多的移動設備上卻鮮有涉及。
插幀技術並不稀奇,但前提是需要具備獨立的顯示計算晶片,對於紅海競爭非常激烈的手機來說,多一塊晶片就是多一截成本,在大眾需求還沒有挖掘到這個領域的時候,搭載獨立的顯示計算晶片可能只是徒增成本。
如果把遊戲手機也歸類到主流手機中,可能只有黑鯊是較早在做 MEMC 補償的手機,這項功能在黑鯊手機裡叫做超級影院模式,本質上就是利用那顆 Pixelworks Iris 顯示處理晶片進行插幀補償,但是這項功能卻一直沒有出現在更主流的手機廠商中。
因此,中國手機一加最新的一場場螢幕技術溝通會就值得一提了,除了我們已經熟悉的 120Hz 高更新率之外,也正式公佈了支援 MEMC 功能消息,最高能夠將影片補償到 120 格播放。
手機上的 MEMC 究竟應該用在哪些方面,其實也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在手機上並非所有的 App 都支援高更新率,很多應用程式都是限制到了 60Hz 的最高更新率。
在電視上 MEMC 最大的用途是體育賽事,但是在手機上儘管現在賽事直播很多,但真正用手機日常看球賽等體育運動的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少的,所以更多的場合可能是為看電影而服務。
把 24 格的電影看出 60 格感覺會更好嗎
回到標題的那個問題,如何將 24 格的電影看出 60 格的感覺?答案已經全在上面了。
當然,以現有的技術來說,其實直接拍 60 格電影或者更高的 120 格電影都不是問題,只是在製作成本上以及電影觀眾的觀看習慣來說,沿用了多年的 24 格標準依然是權衡利弊的最佳選擇。
比如電影中經常遇到需要進行單幀調色或者做一些複雜特效的情境,24 格的電影一秒只需要做 24 格的特效,而 120 格一秒就需要做 120 格的特效畫面,是 24 格工作量的五倍,同樣製作成本也會急劇上升。
另外放映端同樣是一個問題,導演拍出了 60 格甚至 120 格的電影時,許多影院因為放映機採用的還是 24 格標準的老設備所以不能播放,而升級技術設備對影院來說不僅是額外一筆開支,更可能面臨後續高幀率電影數量不足的放映問題。
以拍文藝片而聞名的導演李安算是個異類,從《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到《雙子殺手》,他兩次採用 120 格+4K+3D 的拍攝技術,但受限於題材和設備,兩部影片都不像第一個採用 3D 技術拍攝的《阿凡達》那樣票房全球大爆,也為超高幀率電影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對於電影本身來說,儘管最後壓制的時候基本都是 24 格,但不同的導演有可能會在不同的片段透過減幀的手段來豐富自己的表達手法。
舉個例子,《一代宗師》的電影中,有很多個鏡頭的格數明顯不足,比如在葉問在和宮羽田掰餅那一段,鏡頭切換很多,但一部分鏡頭的格數肉眼可見要低於正常的 24 格。
有人說《一代宗師》裡部分有「掉格」和噪點的鏡頭是技術瑕疵,也有人說這是王家衛的表達風格,在《重慶森林》和《旺角卡門》中都有過類似的畫面,具體原因如何王家衛肯定不會解釋,我們也就當做藝術表達手法就好。
其實這種藝術手法叫做「step printing」,既然有 MEMC 這樣的自動補償來提升流暢感,有主動抽幀來營造不連貫的迷幻感自然並不奇怪。抽幀造成的不連貫不光能營造迷幻,有些動畫電影甚至會採用抽幀來打造更獨特的觀感。
對於電影來說,MEMC 的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一不小心甚至就會「弄巧成拙」,因為插幀不完善而導致畫面撕裂的狀況時有發生,這個現象叫做「肥皂劇效應」(soap opera effect),形容的就是高速運動的畫面因為插幀不完善導致圖像像肥皂一樣容易撕裂。
所以對於許多電影導演和演員來說他們其實完全不喜歡插幀技術,甚至是厭惡。《星際異攻隊》的導演 James Gunn 曾公開發文抵制插幀技術帶來的「肥皂劇效應」,他還聯合了《玩命再劫》的導演 Edgar Wright,《星際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導演 Rian Johnson,《猩球崛起》系列導演 Matt Reeves 等一起發聲。
過高的幀數和過於平滑的效果也會讓電影本身產生一種「不像電影」的感覺,但同時也不像我們用肉眼去觀看世界,有時候會覺得有點兒像遊戲 CG,但畫面又過於真實,最接近這種感覺的反而是家電賣場裡那些高階電視播放的高幀率展示片段。
目前來說,MEMC 對中高階電視來說已經是必備功能,在電視上也已經十分普及。對於手機來說,MEMC 還在起步的階段,也更像是作為一個錦上添花的功能,在一加去年帶起過一波 90Hz 更新率後,這些更為專注特定領域的功能或許又能引發一次集體跟進。
因為從今年開始,更高素質的 OLED 面板將會比以往出貨量更多,在旗艦機顯示效果平均線提升的情況下,MEMC 這種高階功能就能夠為拉開差距添磚加瓦。至於會不會又是一個「真香」技術,今年的新機或許會給我們答案。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