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洛杉磯的攝影師 Jaimie 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到底怎麼了。一切開始於在他擁有第一部手機後,起初只是感覺耳部有一種灼傷感,並伴隨著輕微的頭痛。後來家裡有了WiFi,他的這種不適感明顯加劇——在用筆電看電影的時候,他常常會覺得頭痛,無法集中思維和注意力,眼睛也會有癢癢的感覺。
Jaimie 最開始懷疑過是手機的問題,但很快打消了這個念頭,因為在所有人的認知裡,手機這個偉大的發明是非常安全的。他也以為可能是自己盯著螢幕的時間太長了,但讓他不解的是,當開車行駛在405號州際公路上,尤其是路過訊號塔時,自己也會出現一模一樣的症狀——這些已經對他的正常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
直到 Jaimie 幾年前聽到了一個詞「電敏感(Electro Sensitivity)」,他才終於把自己的「病」和電磁輻射聯繫在了一起。
他也發現自己不是唯一一個飽受這種病痛困擾的人,甚至有的人比他還要嚴重。比如有人會感覺前額灼痛,有人會有明顯的眩暈和疲勞感,還有人會伴隨心悸、肌肉震顫和呼吸困難,甚至出現想嘔吐的感覺……他們中有男性也有女性,有老年人也有小孩。
很多有著此類症狀的人都相信自己得了電敏感症,認為無線設備產生的電磁輻射是使他們痛苦的罪魁禍首——儘管當前世界衛生組織尚未將之正式列為一種疾病,也缺乏相應的診斷標準,以及證明無線設備電磁輻射確實會損害人體健康的足夠證據。
「微波輻射就是終極污染源,你看不見它,聞不到它,也聽不到她,但你確實能夠感覺到它。」一位電敏感「患者」說道。
無線設備的電磁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也是獨立紀錄片《眩暈一代(Generation Zapped)》試圖去探索和向觀眾呈現的主題。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傑馬耶爾(Sabine El Gemayel)是三個孩子的母親,「我深深地關切無線技術對孩子影響的陰暗面,」導演在影片的 Kickstarter 募資頁面寫道,「作為母親和公民,我也非常關心無線革命背後的商業倫理,以及它在學校、企業和家庭中的廣泛運用。」
這是一部研究無線輻射危害以及因無線輻射生病的人的紀錄片,「就像菸草、化學或製藥行業。他們告訴我們這些東西是安全的,幾十年後,你發現他們隱藏了所有造成健康傷害的證據」,傑馬耶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
面對正在到來的5G時代,《眩暈一代》這部上映於2017年的紀錄片也尤其顯得具有警示意義。
無線設備電磁輻射如何影響我們
無線技術是紀錄片《眩暈一代》講述的起點,這項技術也是給人類社會帶來一系列顛覆的重要前提。
它的進步性是顯而易見的——手機、筆電、平板電腦等無線設備永久地改變了人與人的交流方式,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61億人使用手機;截至2017年的數據,僅在美國,無線產業為人們創造的工作機會就有380萬個,每年帶來的產值高達1462億美元……
但就在我們沉浸在無線技術帶來的巨大便利中時,圍繞這一技術,始終有一片烏雲揮散不去——電磁輻射。在無線設備無處不在的今天,即使你是少數幾個不帶手機的人之一,你還是會經常暴露在 Wi-Fi 路由器和手機發射塔的微波輻射中。 根據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神經科學副教授 Olle Johansson 的說法,我們的身體要經歷比10年前高出百萬兆倍的電磁輻射。
因此,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電磁場的世界,電的使用,包括無線設備在內的各種技術設備的使用,太陽光的照射,以及特殊場所X光的應用等,都會形成電磁場。哪裡有電磁場,哪裡就會有電磁輻射,只不過能量不同,不同電磁場產生電磁輻射的大小也有差異。
理論上,一部分電磁輻射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被稱作「電離輻射」,它們通常會伴隨極大的能量,如太陽光(會造成曬傷乃至皮膚癌)、X光、宇宙射線等;另一部分電磁輻射對人體的影響則相對不那麼明顯,稱作「非電離輻射」,它們產生的能量更小,如收音機和微波爐輻射,以及,無線設備輻射。
從電磁波譜示意圖可以看出,無線設備輻射產生的能量介於同為非電離輻射的電視、收音機輻射和燈光、微波爐輻射之間。
也就是說,無線設備產生的電磁輻射理論上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在現實中,我們需要面對的是無線設備無處不在,以及由此形成的長時間人體暴露。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最初在面向消費者推出移動電話時,並沒有對這種「新產品」進行任何上市前的安全測試——1984年之前,無線技術僅為軍用,到1984年這一技術才逐漸進入商用領域——因為很明顯,那一年只是無線網路「擴張」的開始,而且是不是對人體有害,科學理論已經所說了答案。
但這大概率又會是一個科學滯後於現實的故事。無線網路的覆蓋速度是驚人的,在美國,手機基地台的數量已經從1985年的900座增加至了2017年的21.5萬座,人類必須重新評估無線設備電磁輻射給人體帶來的影響。
1995年,美國無線產業曾嘗試引入「輻射吸收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簡稱SAR,即人體每單位生物組織的射頻能量吸收率)」作為手機上市前的安全測試標準。概括來說,人體體積越小,暴露在手機輻射中的部位就會越多,SAR越高,對人體健康越不利。所以,小孩相比於成年人更有可能受到電磁輻射的傷害。
為了方便測試,技術員們建造了一個名為 Sam 的人體模型來代替真人進行一系列實驗。
不過,這種方法遭到了一些專家的質疑。比如急診科醫生 Erica Mallery Blythe 博士認為,Sam 並不能代表所有人,因為該人體模型的建造參照的是90%軍隊新兵的體格,無法代表小孩、女性,甚至是大部分的普通人——Sam 僅僅頭部的重量就有5千克,比很多小孩的體重都重。
流行病學家 Devra Lee Davis 博士則指出了測試過程中的一個漏洞。在用Sam的頭部進行測試時,安裝在支架上的手機實際與 Sam 的耳部有6-10毫米的間隔,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手機廠商在使用建議裡提出,使用者在接打電話的時候要和手機保持一定距離,然而現實中,人們用手機幾乎都是緊貼著皮膚的。
「在這個星球漫長的演進過程中,人類幾乎很少受到微波輻射(電磁輻射的一種,通常由無線設備產生)的影響,而今天我們接觸到的微波輻射是過去的10億倍。」一名專家說道,「但我們的身體並沒有得到同步進化,形成保護機制來抵禦輻射的傷害。儘管輻射看不見,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環境污染物。」
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和商業進步的重要驅動力,科技在帶來巨大革新的同時,我們對它的瞭解還太少。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電敏感症,也是最近幾年才被提出和討論的一種健康問題。
陰影下的人們
儘管只是一部小成本紀錄片,也沒有在全球進行大規模放映,但這並不妨礙《眩暈一代》是一部極具社會意義的作品,它用更通俗的語言和表現方式向普通觀眾展現了無線設備輻射可能給人類造成的危害,其中就包括列舉了大量實際案例。
除了像攝影師 Jaimie 等人的電敏感症,無線設備輻射還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健康問題,比如癌症。Donna 是一名乳癌倖存者,就像很多美國女性那樣,過去她習慣於出門在外時把手機放在自己的內衣裡,方便藍牙耳機的使用,直到有一天她被診斷出得了乳癌。
但Donna的病很不尋常。一方面,她的家族從未有過癌症史,她也從來沒想到自己會和癌症扯上任何關係;另一方面,她所患的癌症並不同於一般的乳癌,醫生在她的右側乳房發現了多達5個腫塊。「那不只是一種癌症,更像是多種癌症的組合,是一種極少見的病例,我從來沒有見過像她這樣的。」治療過 Donna 的外科腫瘤醫生 John West 說道,Donna 的情況讓他震驚。
巧的是,Donna 胸部發現腫瘤的部位剛好在她手機最常放置位置的周圍,於是她猜測自己的病和手機輻射有很大關係。
手機等無線設備的輻射還可能導致腦瘤。
2008年一天半夜,Ellen Marks 的丈夫突然癲癇大發作,被緊急送往醫院,醫生檢查後告訴Marks,在她丈夫的右前額葉有一大片腫塊。當時他們的兒子恰好在參議員 Ted Kennedy 的手下任職,而 Ted Kennedy 剛剛也被查出患有腦瘤,兒子告訴她,內部消息說 Ted Kennedy 的病很可能與長期使用手機有關。
Marks 立刻將手機輻射與丈夫的腦瘤聯繫了起來,因為她的丈夫同樣是手機的重度使用者,而且腫塊恰好就長在他經常使用手機的右耳附近。
然而,以上種種將手機輻射和疾病關聯起來的想法都僅僅停留在猜測階段,目前為止,科學家們也沒有找到足夠證據證明手機輻射就是造成人類一系列健康問題的根源——儘管他們中的很多都傾向於相信兩者間是存在必然聯繫的。
難點在於,要搞清楚當中的機制是一件非常之複雜的事,需要做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以及找到足夠多的數據支撐。
「問題在於我們到底要花多久時間來證明這件事,這可能要花上許多年來做案例積累,」外科腫瘤醫生 John West 分析,「大部分醫生其實都不會問癌症病人 『你是不是經常把手機放在內衣裡』這樣的問題,很多時候都是醫生在做人為的關聯。而且這不像吸菸會導致肺癌的問題那樣(有強關聯性),我認為在研究手機輻射和癌症關係的問題上,我們花的時間還要更長。」
我們現在面對的,一邊是科學研究的滯後,一邊又是無線設備輻射可能還在不斷擴大的影響。
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是,我們的下一代怎麼辦?如今全球都在面臨著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已經有證據表明,長期使用手機的男性更容易產生畸形的精子——精子的活力會下降,也更容易死亡,進而影響使伴侶成功受孕的幾率。更可怕的是,受到輻射影響的精母細胞並不會停止分裂,而是會持續分裂產生精細胞,而這些精細胞很可能已經發生了突變。
自閉症患兒的增多很可能就與這種基因突變有關。科學家在越來越多的自閉症患兒身上發現了新生突變,也就是他們的父母沒有的遺傳特徵,這有可能就是手機輻射帶來的遺傳性損傷造成的。
對於另一些飽受電敏感困擾的人來說,很多時候他們不僅要忍受生理上的痛苦,還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有些人即便是知道有人患有電敏感症,還是會經常懷疑。」攝影師 Jaimie 的妻子 Amber 說道,「如果有人問這到底是一種心理作用還是生理疾病,他只要搬來和患者住一段時間就知道了,並不是說電敏感症患者先有了這種意識,才開始有了生理感覺,他們就是感覺到了難受才不得不採取一些措施。」
Amber 說,很多有著類似症狀的人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幾乎沒有醫生有治療這種病的經驗,而且收費還很高。為了有一個合適的住處,Amber 和 Jaimie 已經斷斷續續找了六年,「這個過程太艱難了。」Amber 說。
認清危險
除了以上提到的手機、平板電腦和筆電這些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無線設備,還有很多普遍存在的、我們又常常會忽略的設備在產生電磁輻射,慢慢影響著我們的身體,譬如智慧儀表。
越來越多的智慧儀表正在取代傳統的模擬儀表進入每個家庭,不論是智慧電表、智慧水表還是智慧燃氣表,它們當然便利了我們的生活——我們不必再大老遠跑到某個特定的繳費處去繳納生活費用,只需要打開手機、動動手指就可以輕鬆解決。
但問題隨之出現,一些家中安裝了智慧儀表的人也開始出現了類似電敏感的症狀,他們無法入眠,頭痛,甚至出現了抑鬱情緒。同樣地,這些症狀和智慧儀表的關聯亦未被科學證實。有專家指出了智慧儀表和手機等無線設備一個很顯著的不同——你可以決定手機的使用時長,但無法決定智慧儀表的,後者只能由電力公司這樣的機構控制。
不可否認,我們的生活和生產已經越來越離不開無線技術,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包含了商業和道德力量的博弈。我們無法要求中止社會發展的進程,但可以尋求更好的預防和自我保護。
在美國阿什蘭市,阿什蘭公立學校在當地教育基金會的支持下進行了一些嘗試,例如開展了名為「移動設備的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s For Mobile Devices)」的試驗,具體做法有關掉不使用的電子設備、WiFi 隨用隨開、在一個實體表面使用移動設備等等。阿什蘭公立學校也是美國第一家做此嘗試的公立學校。
還有一些國家對無線設備在學校的應用更加謹慎。如法國曾是世界上最早一批將 WiFi 應用於學校的國家,但當他們發現 WiFi 對人體存在潛在危害的時候,便立即撤銷了小學中安裝的 WiFi 設備。
然而上述只是針對學校的情況,學校之外,每個人都依然會面對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輻射。而且更糟糕的是,依然有相當多的人對電磁輻射的影響知之甚少。
在丈夫從腦瘤中逐漸恢復後,Ellen Marks 和兒子創辦了加利福尼亞州腦瘤協會,這不僅是因為丈夫從鬼門關走了一遭,更因為她看到有越來越多類似痛苦經歷的人。Marks 創辦這一協會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能向公眾普及無線設備輻射的危害,並且推動立法——強制廠商能夠在產品銷售階段就明確告知消費者可能存在的輻射危險性。
對於消費者來說,廠商是對無線設備電磁輻射最好的科普者。很多廠商其實會在產品的使用說明中添加和輻射相關的表述,例如 iPad 的使用者手冊裡就有如下說明:有極少使用者在使用 iPad 的過程中會有不適反應,如果您出現頭痛、暫時性昏厥、突發疾病、痙攣、肌肉震顫、失去意識、行為不受控制等等症狀,請馬上停止使用 iPad 並向醫生諮詢。但,幾乎不會有廠商把這些說明標註在顯眼位置,更不用說使用者會去仔細閱讀使用說明。
在 Marks 的努力下,加州最終通過了對消費者輻射知情權的立法,儘管過程非常曲折。
2011年,在眾多科學家的推動下,世界衛生組織將手機列入了「可能的人類致癌物」名單,這意味著在世界範圍內,提高公眾對無線設備電磁輻射認知度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有專家認為,無線設備電磁輻射在致癌危險程度上,還應該至少提高一個等級。
減少無線設備電磁輻射對人的影響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問題,它需要政府、廠商乃至消費者自身的共同努力,而認清輻射帶來的危害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好在這第一步已經邁出。
這也是《眩暈一代》這部紀錄片的意義所在。我們都傾向於擁抱科技進步帶來的便捷和享受,但常常因此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危險,《眩暈一代》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 本文授權轉載自:PingWest(品玩)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