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款iPhone到底是「大更新」還是「小改款」?理解蘋果產品怎麼判斷更新節奏

下款iPhone到底是「大更新」還是「小改款」?理解蘋果產品怎麼判斷更新節奏

雖然並非果粉,這幾年你應該也陸陸續續從筆電、手機、手錶、耳機等幾個領域,逐漸認識了蘋果的生態。這些產品每年都會推出更新,有時被稱為「大更新」、有時被稱為「小改款」,你是否理解蘋果這些改版產品的節奏呢?

要說明白這事,就要先從蘋果的產品更新策略說起。

「大更新」還是「小改款」,蘋果產品應該怎麼判斷?

在蘋果的產品中,iPhone 的更新策略非常典型,在 iPhone X 出現以前,保持著一年「數字更新」,一年「S」更新的節奏,除此以外的蘋果產品都沒有這麼典型。但是在 iPhone X 之後,這個策略也變化了,因為下一代 iPhone 按照原本的規則應該是「11S」,但卻沒人這麼寫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早早就傳出下一代 iPhone 的模具設計將會變化,而這是「大更新」的標誌。

蘋果對 iPhone 的思維就是一年「大更新」,一年「小改款」,你也可以認為是一年對模具和設計進行改動,一年模具不變,主要對性能和功能改進。

分歧就在這裡產生,是買更改模具設計的設計款,還是買設計更穩,性能更強的性能款?很多人可能會直覺的想選前者是比較划算的作法,但實際上去經常頭腦一熱,買了並非自己最看好的產品。

「大更新」還是「小改款」,蘋果產品應該怎麼判斷?

比如前年買了 iPhone XS,去年買了 Apple Watch Series 5,今年在猶豫要不要買 iPad Pro 2020 以及更換 13 英吋的 MacBook Pro,但內心還有一個聲音說:再想想看。

如果你看蘋果去年和今年更新的幾款產品,其實會發現很多共同的點。我們把 Apple Watch Series 5、iPad Pro 2020 以及 13 英吋 MacBook Pro 2020 擺到一起來看。

第一個共同點是,它們都不是對模具進行了明顯改動的產品。甚至手錶和平板連處理器都沒有本質變化。

Apple Watch Series 4 以更大螢幕佔比的設計做出了手錶產品線誕生以來的最大改進,堪稱 Apple Watch 裡的 iPhone 4。

而下一代的 Series 5 完全沿襲了這個設計不說,就連一貫會有性能更新的處理器這次也沒了變化,S5 晶片相比 S4 晶片並沒有速度上的提高。

這一點放在今年的新 iPad Pro 上也是成立的。

除了鏡頭部分的變化,iPad Pro 2020 在外觀上沒有變動,另外 A12Z 這顆處理器就是 A12X 的完全版,只是把原先關閉的一個 GPU 核心開放了,本質上還可以算是同一顆。

MacBook Pro 讓人失望的點則在於已經傳出了 14 英吋版本的風聲,但實際發佈的仍然只是寬邊框的 13.3 英吋版。

對鍵盤和 Touch Bar 的改進也不能看做是新的設計變動方向,而是對之前蝶式鍵盤與 Touch Bar 存在問題的修復。

所以這幾款產品都應該看做是之前產品的小改款更新,Apple Watch Series 5 基於 Series 4,iPad Pro 2020 基於 iPad Pro 2018,MacBook Pro 2020 甚至可以和 2016 款仍可看做一代。

第二個共同點則更加有意思,也讓很多人嘗到了真正實惠的感覺,就是儲存容量的翻倍,但價格不變甚至還略有降低。

「大更新」還是「小改款」,蘋果產品應該怎麼判斷?

可能你不記得也不在乎 Apple Watch Series 4 和 Series 5 的內建儲存空間大小,因為大多數人還是連著手機用的,儲存空間變化影響不大。

但這一點卻實實在在的提醒著人,儲存容量的翻倍很可能意味著這一代產品的新功能賣點過於單薄,蘋果才會在儲存容量上加碼來營造「便宜又大碗」的印象。

同樣,這一點在剛才上面三個例子上仍然共通。

Apple Watch Series 4 的內建容量是 16GB,Series 5 則翻倍到了 32GB。iPad Pro 2018 款是 64GB 起步,而到了 2020 款則變成了 128GB 起步。

但實際的情況你們也知道,這一代 iPad Pro 在本體上的變化實在是乏善可陳,風頭全被巧控鍵盤配件搶走了,iPad Pro 反倒成了襯托。

MacBook Pro 也是如此,不提鍵盤和 Touch Bar 的變動,只看核心配置部分,八代酷睿升級到十代酷睿,8GB LPDDR3 記憶體升級到 16GB LPDDR4X 記憶體,256GB SSD 升級到 512GB SSD。

除了處理器,後面兩項最影響使用體驗的配置都是直接翻倍。

無論是模具更新還是變相降價,這兩點依舊是基於蘋果本身的策略來判斷的,從產品更新和銷售策略來看,蘋果的策略雖說還算穩定,但也有並不靠譜的時候。

「大更新」還是「小改款」,蘋果產品應該怎麼判斷?

所以最後一點就是需要更多從上游去看,那邊的消息更具前瞻性。

終端廠商的上游是什麼,自然是代工廠和組件供應商。雖然對於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沒有接觸供應鏈的機會,但許多著名的分析師和爆料者經常有著第一手的供應鏈消息。比如著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

舉例來說,在這一代 MacBook Pro 正式發佈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從供應鏈的消息傳出。

今年 3 月 8 日,郭明錤在報告中就提到蘋果將在今年推出六款新產品,其中就包括 14 英吋的 MacBook Pro,考慮到去年 11 月份的 16 英吋版本已經在實際上取代了原先的 15 英吋版,而 14 英吋的目標也是取代當前的 13 英吋版本。

「大更新」還是「小改款」,蘋果產品應該怎麼判斷?

但是最後我們看到,前幾天更新的版本依然採用了舊款的模具,並非傳聞中的 14 英吋版本。

另外郭明錤的報告中提到的六款新品將會採用 mini-LED 螢幕,包括 12.9 英吋 iPad Pro,27 英吋 iMac Pro,14/16 英吋 MacBook Pro,10.2 英吋 iPad 和 7.9 英吋 iPad mini。

原先預計這些產品將會在今年年底開始逐漸和使用者見面。但 5 月初郭明錤的新報告表示蘋果的 mini-LED 產品預計將會延期到 2021 年更新。

「大更新」還是「小改款」,蘋果產品應該怎麼判斷?

稍作分析大概可以推斷出,其實蘋果 14 英吋的 MacBook Pro 在設計等方面已經準備好了,但是在某些元器件上可能因為各種原因並沒有趕上目前的節點,所以才推出了一款更為樸實的 13 英吋 MacBook Pro,而下一代十有八九就會直接換成 14 英吋和 mini-LED 螢幕。

這個 14 英吋版本顯然會是一次較大的更新,在設計上會進入全面窄邊框的時代,並且螢幕材質比目前的 LCD 會有換代等級的提升,相比當下的款式有著較大的進步,足以擔當大更新的重任。

總結下來可以發現,如果蘋果對於當前產品在模具上沒有出現變化,那麼可以排除大更新。如果出現了加量不加價的情況,那說明這一代在體驗上的不足已經被修整的差不多了,基本上下一代很大概率會是大更新。

在蘋果策略的判斷之外,供應鏈的傳出的消息再進行輔助驗證,基本上就能準確判斷蘋果大更新的時間節點,進而為自己更新換代的計畫做準備。

34176BE3-9BFB-461D-A8C1-D937B8E2714F

當然並非建議大家都買大更新版本,因為變化有著也意味著更高的風險。比如從 iPhone 5s 更新到 iPhone 6 Plus 之後,這是我用過卡頓最嚴重的 iOS 設備,一年不到的時間就難以忍受,換了 iPhone 6s 之後反而可以用更久。

「大更新」還是「小改款」,蘋果產品應該怎麼判斷?

但另一方面,去年入手的 Apple Watch Series 5 對比上一代確實沒有足夠的改進,常亮功能因為對續航影響蠻大已經被我關了,還不如早買早享受一年。

「大更新」還是「小改款」,蘋果產品應該怎麼判斷?

今年的 iPad Pro 同樣讓人糾結,時隔一年半的更新基本上只是儲存空間大了,拍照和 AR 能力更強,但對於 iPad Pro 來說這些都不是必須內容,如果明年更換了更強悍性能的處理器和更好的螢幕,可能會出現沒有 18 款享受早,又沒 21 款享受好的狀況。

包括 MacBook Pro 也是,如果下一代更換了 mini-LED 螢幕,會不會出現各種奇怪的問題也猶未可知。

此外,如果對性能有更高的要求,那麼可以關注代工廠的技術更新節點和跟進處理器廠商的架構更新狀況。比如台積電 5nm 的進度,英特爾十一代酷睿 Tiger Lake 的性能躍進,吃技術和架構的性能紅利相比互動設計帶來的變化更加穩定可靠。

「大更新」還是「小改款」,蘋果產品應該怎麼判斷?

本質上說,這都是因為我們並不清楚蘋果的產品線路圖和工程進度,想要盡力縮小訊息不對稱的做法,而在攫取的更多產品訊息之後,爭取能夠做出對自己最中意的選擇。

考慮到一款產品至少也要用到一年,多的甚至三到五年,那花點時間來仔細思考一下還是很值的吧?

  • 本文授權轉載自:ifanr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