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巨人》結局是爛尾還是神作被吵翻,為什麼越是大作結局越無法讓人滿意?

《進擊的巨人》結局是爛尾還是神作被吵翻,為什麼越是大作結局越無法讓人滿意?

隨著前段時間《進擊的巨人》139話的釋出,這部從2009年開始連載了十餘年的漫畫作品,正式宣告完結。不過令許多粉絲無法接受的結局,讓這部曾一度被吹成了「五大名著」的漫畫成為了眾矢之的。

為避免劇透或者避免二次傷害,這裡並不想討論諫山創所畫的結局內容,以及想要傳達的某種思想。但全球已經有相當多的粉絲,表達了對這個結局的不滿,或是支持。不過,目前看來呈現五五波,算是一種兩極化的極端趨勢。而日本海外已經有粉絲發起連署,請求畫一個符合劇情走向的《進擊的巨人》結局。

在先前拍攝的許多訪談裡,諫山創曾多次表示想要通過漫畫來表達自己內心,不想一味照顧讀者口味。然而倘若我們從文創內容創作的角度來看,如果一位創作者是抱著這樣的心態去進行內容創作,無論這個結局會如何修改,其實都早已註定了它必定很難受到市場的歡迎。

《進擊的巨人》結局是爛尾還是神作被吵翻,為什麼越是大作結局越無法讓人滿意?

迎合市場,或是堅持自我?

到底是要「迎合市場」還是堅持「自我表達」,一直都是許多文創內容創作者內心深處最大的困擾。

在漫畫行業,很多漫畫創作者往往都會出於對個人生計、堅持創作夢想等原因,最終選擇向市場妥協。比如在漫畫市場領域,創作出《七龍珠》這部堪稱格鬥熱血漫畫里程碑作品的鳥山明,內心深處一直都是想要創作輕鬆的搞笑漫畫;而憑藉《電影少女》《I” s》等作品登頂戀愛類漫畫巔峰的桂正和,其實初心一直都是在超級英雄題材上……

雖然這些「被迫創作」最終還是成就了經典,但倘若你問這些漫畫家他們在創作這些經典時到底快不快樂,得到的回答應該是否定的。鳥山明就曾在一篇訪談中提到,在創作《七龍珠》時沒日沒夜地趕稿,還有漫畫編輯鳥島和彥(現集英社董事長)對創作近乎苛刻的要求,都曾讓他對漫畫創作產生了陰影。

《進擊的巨人》結局是爛尾還是神作被吵翻,為什麼越是大作結局越無法讓人滿意?

那麼,既然「迎合市場」往往會為創作者帶來痛苦,那麼我們是否能在它與「自我表達」之中尋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

遺憾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很難”。

放眼全球文創產業中,將市場需求作為內容創作導向,幾乎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類型」本身就是一種限制

電影市場裡有所謂「類型片」概念,就是這種內容創作方式的典型代表。在美國好萊塢特別常見的歌舞、喜劇、懸疑、科幻、劇情、動作等電影類型,雖然他們是由不同題材或技巧拍攝的電影,但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這些電影作品都是工業標準化生產的產物,大量迎合市場內容元素的出現,目的就是為了讓電影產生的經濟利潤最大化。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商業文創內容的創作,已經不再是一種個人的行為。在大型內容平台和商業公司的推動下,強調批量、流水線式且緊貼市場需求的內容創作流程,往往都能極大提高內容創作效率,有效降低內容生產和試錯成本。

不過,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內容創作,會讓產出的內容具備模式化、公式化的特徵——這正是許多創作者覺得痛苦的根源。所以按照自身對內容創作、市場需求變化的理解和預判,結合社會大環境的客觀發展來尋求新類型的內容,自然成為了許多創作者想要突破的重要方向。

「反英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內容突破方式。雖然“反英雄”在許多古典文學作品中早已出現,如《伊利亞特》的阿喀琉斯、《三國演義》的曹操,但這種與「英雄」明顯相對立的角色形象概念,卻是隨著現代文創作品突飛猛進地發展才迎來徹底爆發:

從漫威漫畫系列中出現的首個「變種人」納摩·麥肯齊,到電影《星際大戰》系列電影千年鷹號的船長漢·索羅,再到電玩《潛龍諜影》的「傳奇士兵」BIG BOSS,以及《Fate/Zero》裡登場的「魔術師殺手」衛宮切嗣……他們都是將「反英雄」為核心而創作出來的角色。

《進擊的巨人》結局是爛尾還是神作被吵翻,為什麼越是大作結局越無法讓人滿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這些角色確實都給人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但基於「反類型」而展開的新類型內容創作,往往都會因為頻繁使用和市場大量跟風,最終形成一個新的「類型」。

「創新」與「創作」是兩回事

換而言之,在商業文創市場中,創作者想要「自我表達」的渴望,很有可能只是他們的一廂情願。市場更看重的,歸根結底還是創作者講故事的能力。

更精確一點講,就是,很多人可能都有「創新」的能力,但是「創作」能力能不能跟得上這個創新,才是最大的考驗。

HBO出品的電視劇《冰與火之歌》,就是因為空有內容創新,但因後續創作能力不足而慘遭翻車的代表案例。

得益於喬治·R·R·馬丁創作的《冰與火之歌》系列小說,「誰像主角誰就要死」、「誰人氣高誰就要被捅」的故事設定,讓《冰與火之歌》一度引發了相當多的話題,並成為該電視劇系列最大的賣點。

可好景不長,由於後來電視劇的故事進度已經超越原版小說內容,《冰與火之歌》不得不從第六季開始融入部分原創情節。而電視劇版編劇對原版小說創作手法的拙劣模仿,直接導致該電視劇的口碑一路走低,並在2019年第八季的上映時,迎來堪稱「史詩級失望」的大結局,給無數粉絲和觀眾帶來了極大的傷害。

 《進擊的巨人》結局是爛尾還是神作被吵翻,為什麼越是大作結局越無法讓人滿意?

有趣的是,《進擊的巨人》漫畫作者諫山創,恰好就是《冰與火之歌》系列作品的粉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曾提到,他在創作時特別喜歡《冰與火之歌》所採用的“歸納法”:即在故事前期埋入各種伏筆,把各種要素展現給讀者,然後在通過故事的後續推進,通過伏筆的回收,把所有要素串連在一起。

事實證明,漫畫個人講故事能力的限制,或許就是《進擊的巨人》整個漫畫故事的最大弱點。諫山創在故事前期預埋的種種要素和線索,在迎來「真相大白」結局的那一霎那,到底有沒有滿足先前的伏筆以及線索,如果這結果與粉絲們的期待產生了極大的反差,其口碑自然一落千丈。

至於這位漫畫創作者內心到底在想什麼,對讀者來說,那不是他們要關注的。

我們可以預見的是,「自我表達」與「迎合市場」之間存在的矛盾,還會一直存在下去。創新和自由表達這份看似美好願望,顯然還需要更多趨炎附勢的痛苦創作過程,作為能力提升的代價。

 

  • 本文轉載自36kr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