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人一支智慧型照相手機的現代,手機取代相機成為較多數人拍攝照片、留存回憶的選擇,雖然說在專業領域,相機因其感光元件的優勢、專業化的耐用性與操作性,以及可換鏡頭群的支援等因素,使之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性質,但在日常生活方面,智慧型手機已成為許多人用來創作拍攝的工具。
因硬體限制,手機在感光元件與光學元件方面仍不及專業化的相機,然而因應智慧型手機輕巧隨身的特性,加上並具備強大的處理器可支援計算式攝影的優勢,使智慧型手機仍然具備一部分相機難以達到的特殊特色與功能,若妥善運用這些特色,也能夠在平凡的日常中創造出不凡的影像。本篇「相機做不到的手機攝影術」就是要以每篇一招的連載方式,帶大家充分利用手機的特色,來拍攝那些相機難以做到的效果與畫面。
第一招:散景模擬
散景的原理
散景(Bokeh)是一種攝影效果,一般出現在焦點與景深以外的成像範圍,例如對焦在人臉上,背景與前景會呈現一定程度的虛化效果,這就是一般我們所稱的散景。在光學原理中,散景的虛化程度取決於三個要素,分別是實體焦距、攝物距離,以及光圈大小,一般在相機上面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做出散景與淺景深效果,通常只需要一顆焦段較長(50mm以上)、光圈較大的鏡頭,再拉近拍攝距離即可。那麼,相對於相機來說,手機的散景能有什麼優勢呢?
手機的散景
雖然手機鏡頭各各都是大光圈,F1.8也是十分常見的規格,但因為手機硬體的限制,它們的實體焦長往往極短(大約在4~6mm左右),相比起相機的散景效果其實並不出色,往往會拍出景深相當深、畫面前到後都清楚的照片,也較難凸顯出照片的立體感。然而這並不代表手機會在散景方面遜於相機,手機基於其計算式攝影的特色,能夠結合感光元件本身的測距功能(可能是用雷達測距,各品牌做法不盡相同)與演算法,分析畫面中各個景物的距離,各別分析不同的散景效果,計算出相當擬真的淺景深畫面。
運用強大的模擬散景功能
對相機來說,單一顆鏡頭的散景理論上來說是獨一無二的,縮光圈僅能讓景深變深,無法改變散景效果,若要換成另一種散景往往需要更換鏡頭才行。但手機並不需要這樣做,目前許多品牌的智慧型手機都在「人像模式」上面內建了散景模擬效果,藉此來重現獨特的散景。以三星為例,其散景就具備柔焦、旋轉、縮放、抽色等功能,而一些品牌也針對相機的光學原理模擬出相當類似的散景,例如Vivo就與蔡斯ZEISS合作,推出仿照ZEISS Biotar鏡頭獨特的旋轉散景,讓使用者即使透過手機,也可以體驗那些經典老鏡的散景韻味。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