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效應」有偏見、可能正在扼殺你的創業夢想

「宜家效應」有偏見、可能正在扼殺你的創業夢想

企業家精神意味著創新和創造,但同時也意味著把你想做的工作和實際的工作分開。

什麼是「宜家效應」?

宜家效應是一個認知偏誤,簡單的說,就是因為你是自己動手組裝自己的家具,在你心中會認為這東西的價格會比較高。此效應最早於2011年由美國哈佛商學院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里發現。 並認為這就是宜家之所以會成功的原因。

行為經濟學家和 TEDx 演講者 Dan Ariely 為這種理念杜撰了一個術語:宜家效應。這個概念很簡單:你在一件作品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越多,你就會越喜歡它。換句俗話,就是「孩子是自己的好」。

對於家具製作和其他個人DIY愛好來說,宜家效應或許是好事,但作為一個有抱負的企業家,它就不能給你帶來正能量了。  

過度投入工作的問題就在於,你轉向或放棄一個項目時會非常痛苦。企業家精神意味著創新和創造,但同時也意味著把你想做的工作和實際的工作分開。  

如果你執著於自己的商業理念或行銷方式,那你就是在阻礙自己繼續前進。有三種方法,可以讓你從「宜家效應」的迷思中解脫出來。  

要多產,不要完美

“一萬個小時定律”最早是由已故的安德斯·埃里克森在1993年對小提琴學生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提出的。幾十年來,這個理念一直備受爭議,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最好的小提琴家——甚至是小有名氣的小提琴家——都是經過大量的練習方才成功的。  

我們都想生產出一款很棒的產品,但僅僅考慮完美的產品或原型是不夠的。我們得實踐一下,我們必須發布產品並將產品推向市場,這樣你才能知道自己的產品到底如何。正如領英(LinkedIn)創辦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所言:“如果你第一版的產品沒讓你出洋相,那你產品面市的時間其實已經晚了。”  

不斷地推陳出新可以幫助你獲得你下一步行動所需要的反饋。什麼有效果?什麼沒效果?如果你一直等到產品完美之後再發行,那麼你永遠不能確切地知道怎樣才完美。  

尋找能幫助你的回饋圈

許多有抱負的企業家——尤其是創建者——都有這種“飽受折磨的藝術家”的觀點(藝術家所遭受的磨難是其藝術的本源)。有一種誤解認為,要想創造出偉大的東西,你必須把自己關起來,不受干擾地獨自完成。這種觀點是有害的,它會阻止你獲得你需要改進和突破的有價值的反饋。  

與其害怕得到反饋,不如主動尋找反饋。從長遠來看,價值導向中的每一個漏洞都會讓你變得更加強大。  

記住,給你肯定的反饋是好的,但批評或不友好的反饋對你也是有幫助的。“徹底坦白”或其他一些殘忍的、不友好的批評看起來好像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條件,真正的教練或導師在你前進的過程中會打擊你,但也會支援你。

培養抗打擊能力

宜家效應最危險的一面是,當人們告訴你,你的作品糟透了,這對你會是一個打擊。如果你不習慣這樣,你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緩過來(如果有的話——很多人只是放棄了)。  

但換一個角度來看,這會讓你更有動力去嘗試新的產品功能或行銷活動。最壞的情況就是你犯了一個錯誤——這給了你一個練習抗打擊能力的機會,而且使你越來越有韌性。  

對創業目標感到興奮和鼓舞是很好的; 靈感是驅動我們在這條瘋狂道路上前進的燃料。然而,在你前進的過程中,要抵制那種掩耳盜鈴、閉門造車的思想,不要讓自己看不到業務的真相。從別人那里尋求反饋,致力於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成長,很快,你的自信心就會爆棚。  

本文編譯自 entrepreneur.com,原文標題為 Why the IKEA Effect is Killing Your Entrepreneurial Dream,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