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發者角度看 Web 3.0 ,元宇宙的重要基礎建設「所建即所得」

從開發者角度看 Web 3.0 ,元宇宙的重要基礎建設「所建即所得」

今年,所有人都把關注點放在了元宇宙上,但卻很少有人瞭解元宇宙的重要基礎設施 Web 3.0究竟是什麼?

人類的每一次重大發展都是在科技進步之上產生。

時間回到2萬年前,原始人的進步得益於一場雷電引來的森林大火。這場大火燒了三天三夜都未能熄滅,蔓延之處滿地都是動植物的殘骸。

也許比起對熊熊烈火的恐懼,飢餓更能讓人崩潰。在此時,一個飢不擇食的原始人,走向了那堆被烤的焦黑鹿肉,這味道沒有一絲血腥氣,讓他頓感不適,但慢慢地一股焦香隨著咀嚼的動作蔓延到了他的五髒六腑。

在那一瞬間,他悟了,甚至也不再懼怕那堆跳躍的火焰,還會主動把動物的肢體放在火焰上炙烤,隨後他還學會了保存火種和用工具生火。

從懼怕火種,到利用火種,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細枝末節的差距就可以讓時代前進一大步。

現在我們看見一塊石頭,你心里可能毫無感觸,但對原始人而言,石頭是讓他們進化為地球主宰的關鍵性工具,打得過凶悍野獸,蓋得起草窩帳篷,於是人類迎來了第二次技術革命。

有了工具的人類如虎添翼,在不斷地進化當中,人類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也開始發跡。

當痴迷煉丹的術士得出把鐵放入硫酸銅溶液中能把銅置換出來的公式時,人類在與其他種族的戰爭中便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與此同時工具的發展也到了更高的階段,遠遠勝過土石木棍的威力。

再把時間拉回到18世紀。1769年,瓦特在基礎上改進了蒸汽機的效率,推動了工業革命的進程,也帶來了能源的變革。

在此之後人類的生產效率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與之而來的是整個歐洲的崛起,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也戴上了世界霸主的名號。

時間再來到上個世紀90年代,網路的出現大大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我們開始進入所謂訊息時代。似乎只要是網絡能通及的地方,即使遠在天涯海角,也能做到即時聯系。而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所有巨無霸公司,全部都是在網路科技革命基礎之上誕生。

網路開發三階段

網路有三個分層時期。

用一個超級簡單的概念概括這三個時期分別是:

Web 1.0:門戶網站的內容為主,很少有互動;

Web 2.0:Facebook、部落格、微博等,使用者深度參與了訊息當中,互動變多;

Web 3.0:區塊鏈數據為主,創作者將會擁有網路(底層資產)。

Web 1.0,門戶網站,一度站在了網路舞台的中央。當無數條訊息流從我們眼前飛過的時候,訊息大爆炸時代誕生。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們所能接受到的訊息都是由網站運營者編輯發布,處於一種被動接受訊息的狀態。

隨著手機端的行動網路的誕生, Web2.0時代到來。這一時期,使用者與平台進行了大量的互動,進而改變了訊息生產和獲得的方式。

每一個人都深度參與在訊息當中這是 Web 2.0時代最大的特點。同時像部落格、微博這樣的產品誕生,使得使用者可以自己上傳發布內容。從那一刻開始,網路上的訊息量得到了空前的增長。光是一天的訊息流,就相當於前5000年訊息總和的1萬倍。

人類的本質是喜新厭舊,隨著人類對網路的開發越來越深, Web 2.0能帶給使用者的新鮮感就會越來越少。

行動設備無論怎麼更新,你也不會對它深度感冒,花樣再多的APP,你也頂多是已用無感。

創新之所以在 Web 2.0時代被打上死結,是因為當前底層技術急需被革新。

於是, Web 3.0出現了。Web 3.0和 Web 2.0最大的區別,就是生產關係的改變。

從開發者角度看 Web 3.0 ,元宇宙的重要基礎建設「所建即所得」

去中心化的回歸

雖然在 Web2.0 中的網路把每個人鏈接在了一起,使得訊息的流通速度和訊息量指數級上升,每個人都可以獲取訊息並享受網路帶來的各種服務,看著是挺公平的,但其實網路的管理要遠比你想像的更復雜。

舉個例子,以前我們在網路上頂多就是訊息的發布者和參與者,但我們能得到的反饋非常有限,既不能決定什麼,也不能改變什麼。

因為平台、電信商都對各自地盤上發生的事情有管理權和監控權。這就是為什麼川普的賬號可以那麼輕易就被推特封殺,這也是為什麼各個平台可以收集使用者消費習慣,再來一波大數據殺熟。

但這種情況在 Web 3.0完全不同,它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讓數據所有權回歸到了每一個人。

2008年,有一個自稱是日裔美籍,名叫中本聰的人,在“metzdowd.com”網站的密碼學郵件列表中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

從開發者角度看 Web 3.0 ,元宇宙的重要基礎建設「所建即所得」

論文中詳細描述了如何創建一套去中心化的電子交易體系,且這種體系不需要創建在交易雙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之上。

中本聰所提出的這種新數據模型庫就是今天的區塊鏈技術。

後來,為了鼓勵更多人參與到區塊鏈當中,區塊鏈給所有支援者都發了一種貨幣——比特幣。只要參與者願意為區塊鏈的發展做貢獻(提供算力),就一定會獲得比特幣作為報酬,這就是所謂的生產關系發生改變。

除此之外,參與者還可以通過投票的方式來影響區塊鏈的發展,於是數不清的人加入了挖礦大軍,“礦工”這一職業就此誕生。

不過,比特幣只是建立區塊鏈的最基礎模型,它並沒有實際用處。在比特幣這條鏈除了挖礦,其他事情都不做了。

為了擁有更高的自由度,礦工們發明了新鏈以太坊。

在以太坊這條鏈上,除了挖礦之外,還能自己去開發各種各樣的應用,讓以太坊長成了一個可程式的平台。同時,在以太坊這條總鏈的下端,還長出了很多條子鏈,提供這些子鏈的人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報酬。

以太坊給人的感覺有一點類似於蘋果的 iOS 系統,每年的開發者大會蘋果都吸納更多有意義的技術融入到蘋果當中。但唯獨不一樣的是,iOS 系統永遠獨屬於蘋果公司,任何外部技術開發者都沒有話語權。

在 Web 3.0時代長出的以太坊則不同,只要你增加了以太坊的價值,就能從中獲取經濟收益。理論上來講,如果提供的價值足夠大,甚至個人都可以成為以太坊的主人。

這種形式有點像是在古羅馬時代,公民都可以在重大問題上投出自己的一票以影響重大決策的發展。這是因為 Web 3.0所帶來的改變是科技的改革,它可以讓數據和數據帶來的收益回歸個人,讓私鑰掌握在使用者自己手里,具有高度的自由。

做科技數據的主人

區塊鏈這一底層技術的改變,帶來的是人類思維方式和生產關係的改變,更重要的是它還重塑了世界科技的重心。

於生產關係而言,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完全成為了數據的主人,不再受制於任何平台或電信商的約束。

於思維方式而言,原本我們認為線下生活必不可少,但在疫情之後,我們更需要一個虛擬世界來完成生活的一系列活動,所以元宇宙概念才會在疫情之後變得勢不可擋。

與其在現實社會中瘋狂挨打,不如到虛擬世界里醉生夢死。疫情之前,上班打卡必不可少,疫情之後,遠程辦公成為大勢。近些年,“去中心化”被提起的次數越來越多。

人類之所以能在所有動物當中變成可以統治地球的物種,無非是因為人類要具有更高的創造力和適應變化能力。

疫情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為了讓生活能回歸常態,我們必須去思考更好的社會組織方式,這一切的改變既源於環境的變化,也源於科技的進步。

在 Web 3.0時代,如果你還把區塊鏈視作是割韭菜活動,或者說只會追漲殺跌炒幣,那麼你可真的太naïve了。

區塊鏈是人類在 Web 3.0時代最重大的科技創新。以區塊鏈為基礎,元宇宙會實現,去中心化的新方式也會出現,個人更會在真正意義上擁有你所參與的資產。

現在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代表這兩個核心主鏈,資產價值已經超過了1兆美金,況且這個數字還是在算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達成的,這魅力誰能擋得住。

從開發者角度看 Web 3.0 ,元宇宙的重要基礎建設「所建即所得」

從開發者角度看 Web 3.0 ,元宇宙的重要基礎建設「所建即所得」

現在的算力最起碼還可以提高1萬倍。在突破算力技術瓶頸且理想化測算的情況下,假設我們每3年可以把算力提升10倍,12年之後就可以實現算力提升1萬倍的目標。

到那時候,真正的新時代就會來臨,而時代潮流不可改變,我們能做只有緊緊擁抱它。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