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先前分析師郭明錤就曾預測蘋果AR/MR眼鏡將於2023年1月發佈,但是在今年9月的蘋果發佈會,蘋果沒發表AR眼鏡還是讓部分果粉失望,也吊足了人們對於蘋果AR眼鏡的猜測。
蘋果對AR的關注始於2015年,那一年蘋果收購了德國一家虛擬現實技術初創公司Metaio,開始著手佈局AR藍圖。外媒也一直密切關注蘋果AR眼鏡的動向。在彭博社早期的一份報導中稱,蘋果AR眼鏡本計畫於2019年問世,沒想到這個時間點竟成了蘋果AR眼鏡「難產」的起點。
此後,這款眼鏡的命運一直曲曲折折,直至現在都沒能看到蘋果AR眼鏡的「廬山真面目」。
9月4日,彭博社古爾曼發文透露,蘋果首款智慧眼鏡可能會以「Apple Reality Pro」的名稱推出。同時,他表示,至少有三款蘋果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眼鏡裝置正在開發中。
但是,遲遲無法問世的蘋果AR眼鏡到底卡在了哪一環節呢?又將對AR行業產生哪些影響呢?
一、蘋果想要再造AR神話
蘋果的接力棒傳到庫克手中之後,這家公司便再無驚豔四座的產品問世。
這次發佈會上推出的iPhone 14在性能上依然看不到多大創新。晶片依然選擇了A15 Bionic,相較之下,降價之後的 13 系列性價比會更高。當然,這也是庫克的老套路了。尚能引起話題的也就是外觀設計上,iPhone 14 Pro和Pro Max系列取消了蘋果的「瀏海」,升級成為「藥丸」。但這些更新實在沒有給消費者多大的驚喜。
回顧賈伯斯時代,蘋果一代的發佈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通訊方式,迎來了智慧手機時代。隨之,蘋果接連推出IOS系統、Apple Store等功能,不斷完善蘋果生態。可以直言不諱得說,蘋果一直都是智慧型手機行業中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而近幾年,果粉也不得不承認,蘋果確實遇到了創新瓶頸。新品發佈會只能在顏色、外觀等無關痛癢的方面做文章,但在電池性能、功能開發等硬體和軟體能力方面卻屢屢令人失望。比如,蘋果的電池損耗一直是許多使用者頭疼的問題,而在新機上似乎沒有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不僅如此,智慧型手機賽道風雲變幻,蘋果在高階機方面的霸主地位開始搖搖欲墜。三星深耕摺疊螢幕,也已經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關注。最能直觀反映蘋果危機的資料是其2022財年三季報,雖然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830億美元,但確是蘋果自2020疫情以來的最慢增速,並且,連續六個季度銷售增長降速。
更令庫克乃至整個智慧型手機產業感到緊迫的是,全球經濟正處於下行期,疫情的侵擾加劇了生活的不穩定因素,消費者在智慧型手機的升級面前開始保持冷靜,IDC最新報告預測,2022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預估將減少6.5%至12.7億支,而且還會漲價6.3%。
智慧型手機在消費端開始逐漸冷卻,科技巨頭們也開始思考智慧型手機的下一種形態。AR眼鏡讓庫克看到了希望。
從便攜性上來看,與VR眼鏡的笨重不同,AR技術被壓縮到眼鏡的形狀中,攜帶方便。相對於智慧型手機時代而言,還解放了雙手,拯救了“低頭族”。
從使用情境上來看,AR眼鏡可以取代智慧型手機,承擔社群、娛樂、辦公等功能。
庫克多次在採訪中透露,AR前景令人期待。早在2016年,就有報導稱蘋果正在組建一支AR技術相關的高級團隊,庫克親自下場挖掘Magic Leap的高級電腦視覺演算法工程師。
先前彭博社的一篇報導顯示,AR產品研發團隊一度超過1000人。雖然坊間也多次傳出蘋果VR/AR團隊解散的傳聞,但蘋果始終沒有放下AR眼鏡的研發步伐。
去年,蘋果被爆出在世界各地註冊申請Reality OS的商標。今年二月,外媒透露,蘋果供應鏈傳出蘋果已經完成了其AR/VR眼鏡的第二階段工程驗證測試(EVT2)。三月,蘋果又申請了觸覺手套的專利,該專利申請涵蓋了一種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或混合現實環境中精準模擬使用者觸覺的裝置。
蘋果持續蓄力AR眼鏡,等待再造行業傳奇。
二、AR陷於技術瓶頸
但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是,現在的AR技術還只是在起步期中摸索。就連蘋果在內的科技巨頭在AR眼鏡這個問題上也無法交出滿意的答案。
AR眼鏡作為智慧型手機的下一代產品,在性能要求和使用者體驗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R技術是在現實情境之上疊加虛擬技術,增強臨場感。同時,作為可穿戴裝置,AR眼鏡的設計還需要考量到使用者實際的體驗需求,這意味著,AR眼鏡需要嚴格控制產品重量。
將晶片、電池等硬體裝置壓縮到一副眼鏡的形態和重量,技術上有著極大的壁壘。AR眼鏡最受關注的是其最終成像效果,而決定成像效果的則是AR眼鏡的光學結構。
目前市面上幾種常見的顯示方案主要分為棱鏡、自由曲面、Bird-bath和光波導技術。棱鏡價格便宜,體積小,但是視場角小,也就容易遮擋視線。此前,Google Glass就使用的這一方案,並沒有得到消費者的認可。自由曲面的對比度好且解析度高,但也有透光率較低的缺點。Bird-bath方案中鏡片重量十分厚重。
相對主流的AR顯示技術是光波導,輕薄和高穿透的特性使其極具發展潛力。微軟的Hololens 2 和Magic Leap One都採用了這一方案。但是光波導技術的價格十分高昂,一對鏡片將近台幣萬元元,量產成本壓垮了不少開發商。
三、賭注未來
從技術的成熟度來看,AR技術至少落後VR技術五六年的時間。
以Meta Quest為首的VR眼鏡在消費端已經實現落地。IDC資料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VR眼鏡出貨356.3台。對比之下,AR裝置出貨量只能用慘淡形容。IDC統計,AR裝置在2021年全年也只賣掉了28萬部,尚不及VR眼鏡季度出貨量的零頭。而且,AR頭戴裝置八成的出貨量都是企業使用者。
可以說,AR離消費端還有很遠的路。
但如果走不到消費端,AR眼鏡恐難以為繼。因為諸如AR眼鏡此類的硬體裝置成本本就不低,只能通過量產提升銷量進而壓低成本。
以VR眼鏡的發展路徑來看,Meta大手筆的利用價格補貼降低了VR眼鏡的價格。2021年,Meta將Quest 2的64GB版本直接升級為128G,並且加量不加價,依然維持299美元的發售價格。高性價比之下直接打開了消費市場。也就是在2021年,VR眼鏡迎來了市場爆發的拐點。打開使用者市場之後,內容生態自然也會隨之進行完善。
當然,這種大力度的價格補貼只有Meta這種巨頭公司才能撐得住。很明顯,國內AR明星公司Nreal想要復刻Meta在VR眼鏡領域的成功經驗,但產品端卻依然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匆忙推出的AR眼鏡被不少消費者認定為一款“半成品”。
除了產品技術之外,AR眼鏡在消費端還面臨使用情境受限的問題,換言之,消費者並不清楚到手的AR眼鏡能實現何種不可替代的功能。沒有剛性的消費需求,很難勸服消費者對並不低廉的AR眼鏡進行嘗鮮。目前,市面上推出的消費級AR眼鏡遠遠不能替代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情境。
資本和市場之所以密切關注蘋果的動向,當然也是期望曾經揭開智慧型手機發展史的蘋果能夠提供一份消費級AR的解決方案。但是頻頻擱置的蘋果AR產品,還是屢次給AR市場潑了一次冷水。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