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非唯一,豐田章男怨「實話卻遭砲轟」!鈴木、本田也站出來,他們的解方為何?

電動車非唯一,豐田章男怨「實話卻遭砲轟」!鈴木、本田也站出來,他們的解方為何?

七大工業國集團(G7)5月中在日本廣島召開年度峰會,這場聚集世界多國領導人的矚目會議上,如何達成脫碳社會便是主要議題之一,而以豐田為首的日本車廠陣營在這個時候重新向外界表明,電動車不是汽車產業未來唯一的方向,在這股電動車浪潮中逆勢拼搏。

日本汽車工業協會(JAMA)在G7峰會期間同步舉辦了一場展覽,重點在介紹脫碳社會下的汽車產業方向,除了電動車以外,還涵蓋了氫能源、碳中和燃料等內容。而今年4月才卸下豐田社長的豐田章男,正是JAMA的現任主席。

豐田章男近年持續向外界傳達電動車並非唯一出路,去年12月就再次強調實現碳中和不應該把籌碼全部放到電動車身上,而是多管齊下滿足各種場合需求,因地制宜達成脫碳目標,並聲稱汽車業界「沉默的大多數」和他有著同樣想法。

「我認為我說的是實話。」豐田章男在今年初和員工致上新年祝賀時表示,「我說了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卻遭到猛烈的批評。」

豐田帶頭反對純電動,多家日本車廠站隊支持

而豐田章男口中「沉默的大多數」似乎已經做出選擇。《彭博社》指出,日本多家車廠的社長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共識:只要電池材料依舊供不應求、充電來源尚無法全由可再生能源供應,那麼就需要多種動力系統、替代燃料來降低碳排放。

「認為只有一種解決方案是錯誤的想法。」鈴木汽車社長鈴木俊宏就認為,現在世界過份關注電動車。

他舉例,在印度等家庭電力尚未普及全國的開發中國家裡,電動車就不是一個好選擇,很難獲得消費者青睞。鈴木在印度的子公司風神鈴木去年曾透露將逐步利用電動化、壓縮天然氣、生質燃料等多種手段淘汰燃油車。

還有乘用車外的交通運輸工具,並不一定適合電池。例如五十鈴卡車Elf系列第七代貨車使用燃油擁有600公里的續航,然而純電版本則降到150公里,只適合短距離的貨物配送。

五十鈴社長片山正則也表示,日本車廠並不是想挑好走的路才支持多管齊下的作法,而是對於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目前仍然沒有確切答案才決定多方探索,「如果有人能準確說出應該是純電車還是燃料電池車,那我們就輕鬆多了。」

而本田雖早早就與通用汽車合資44億美元建立電池工廠、和索尼聯手打造電動車,他們也沒有放棄其他道路。今年2月本田在一場發表會上端出自家下一代的燃料電池,揭露直至2040年的燃料電池業務發展藍圖,目標達到數十萬的裝機量。

來源:Ken Wolter / Shutterstock.com即使是早早投入電動車的本田,也認為碳中和不是只有電動化一條路。今年2月接棒的本田新任社長三部敏宏則指出,他們的目標是實現碳中和,有多種不同的技術可以幫助他們達成這一點,並非只有電動化一條路。

而與大車廠相比相對規模較小的馬自達不敢全部押注在電動車身上,社長丸本明強調,他們必須關注市場與客戶的變化來做決定,沒辦法像大型車廠一樣果斷投入電動車。在他們的計畫,2030年時電動車將占其25%到40%的銷量,如此高的幅度也反應他們將視市場狀況調整投入的策略方向。

發展氫能卡車、電子燃料,豐田在氫能布局不斷

過去在豐田章男的領導下,豐田一直被詬病轉型電動車速度過慢,未來恐難以跟上其他車廠腳步,今年1月他震撼宣布卸任,交棒給長年來領導高級車品牌Lexus的佐籐恒治時,外界普遍認為這將是豐田加大投入電動車的轉捩點。不過佐籐恒治上任後儘管增加電動車投資,也重申不會放棄氫能車等其他實現碳中和的方向。

近日豐田在氫能領域可說動作頻仍。豐田旗下的日野汽車即將與戴姆勒旗下的三菱扶桑在明年底前合併,這次合併也是豐田擴大氫能合作的契機,聲稱將分享在商用車使用氫能的專業技術,為減少碳排放貢獻一份心力。

由於卡車及貨物的重量,電動化的難度更高,因此被認為是氫能較有機會的領域,且貨車大多在固定路線行駛,加氫站設置的問題也更容易解決。「透過四家公司的合作,我們希望在商用車領域加快氫動力的發展。」佐籐恒治表示。

來源:Toyota豐田在於靜岡舉辦的超級耐久系列賽中推出了液態氫能賽車Corolla H2 概念車。

甚至前陣子在靜岡的超級耐久系列賽中,豐田也推出液態氫燃料賽車卡羅拉H2概念車,這獨樹一格的氫能賽車自然成為場中焦點,雖然有人批評卡羅拉H2使用的是從化石燃料提煉、經減碳措施的「藍氫」,但不影響豐田藉由這次賽事展開的氫能宣傳,甚至法國汽車俱樂部de l'Ouest主席皮埃爾.菲永(Pierre Fillon)在賽後記者會上表示,2026年開始氫能車將能參加最知名的耐久賽事利曼24小時耐力賽。

豐田還藉著這個機會宣傳了自行研發的「電子燃料」──這是一種用捕獲二氧化碳及綠氫製成的燃料,仍可稱之為碳中和,向車主們宣稱即使邁入電動車時代,他們仍能保留自己的燃油車繼續使用。

資料來源:BloombergNikkei AsiaToyota

本文轉載:數位時代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