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於追求極致遊戲體驗的玩家而言,電腦的硬體規格配置至關重要,尤其當前的環境與 AI 人工智慧技術緊密相連,因此更需新世代硬體作為後援,同時,可靠的散熱解決方案也是不可或缺,以便讓電腦裝置在高速運行時維持系統的高效穩定。
近期由 Acer 推出的 Predator Orion 7000 系列電競桌上型主機,一次滿足進階玩家最全方位的需求。除了全新 Arrow Lake 世代的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處理器提供優異多工處理性能並完整支援 AI 相關應用,最高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GPU 也提供頂尖的圖像處理效能、支援 AI 驅動的 DLSS 技術更大幅提升高解析度影像的動態流暢度,滿足玩家對視聽效果的期待。此外主機也具備高速連網能力,包括內建 40 Gbps 的 Thunderbolt 4 連結埠,以及支援最新的 Wi-Fi 7 無線網路。
Predator Orion 7000 整體設計也兼顧電競氛圍與機能性,其中全新打造的 Predator CycloneX 360 系統風扇,透過先進的三合一風扇與獨特的導流通道設計,創造最大的氣流、氣壓,提升熱能排出的效率;搭配 CPU 水冷式散熱系統,擁有 360mm 大尺寸散熱器與特製網格,結合強氣流的高效能散熱與更厚的 CPU 冷版提供卓越熱管理,確保機箱內的關鍵零組件維持穩定均溫,相較上一代機型,散熱效率升級 15%。
此外,Predator Orion 7000 內建的 PredatorSense 4.0 系統整合工具,讓玩家可輕鬆自定系統設定與效能優化,甚至能快速完成超頻設定,搾出系統最大效能,當然也能依個人喜好,自定機箱內不同分區的燈效,展現獨特的個人風格。
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特色搶先看
- 搭載 Arrow Lake 新世代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處理器,內建獨立 NPU 提供 AI 運算效能
- 最高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GPU,提供高達 1321 AI TOPS 運算能力,並支援 AI 與 RTX 加速的創意應用程式
- 最高搭載 120GB DDR5 記憶體
- 配備全新 Predator CycloneX 360 散熱系統,透過獨特風扇與開放流導結構提升冷卻效果
- 360mm 尺寸的 CPU 水冷系統,將散熱器結合網格最大化氣流,更厚的 CPU 冷板強化熱量吸收、增加輻射冷卻面積,搭配 3400 RPM 轉速的升級幫浦,提升冷卻效率
- 支援 Wi-Fi 7 與 Thunderbolt 4 等高速連線規格
- 採用永續環保的 PCR 材質
- 內建 M.2 SSD 熱插拔支架,輕鬆升級儲存設備
- 全機多達五個 RGB 照明區域,可精確控制燈光色彩與動態效果,總計 12 種全域照明模式
外型設計
全新世代的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延續過往 Orion 系列桌機科幻兼硬派的風格,直立塔式機箱採用兩層式設計,機身前側略為突出,黑色玻璃與網孔進氣區搭配三組大尺寸風扇能順暢地將冷空氣導入機箱中,同時風扇本身自帶 ARGB 燈光,開機後炫目的燈光與內部格柵造型的 Predator 掠奪者 Logo 形成豐富的視覺層次。
另外機箱頂部也保留水冷系統的出風口,讓內部的散熱器與特製網格能有效排出熱空氣,而外層的保護殼則使用永續 PCR 塑膠材質,兼顧耐用性與環保效益。
機箱頂部還設置了前置 I/O 埠,提供三組 USB 3.2 Gen2 A、一組 USB 3.2 Gen2 C 與獨立耳機、麥克風接口,方便玩家快速連結外部週邊設備,另外比較特別的是此處也規劃了一個獨立的 M.2 SSD 支架接口,支援熱插拔功能,讓玩家能進行 SSD 擴充,或快速取下 SSD 額外外接使用,這使得攜帶、交換資料變得非常便利。
機身後側的上方可以看到主機板所提供的 I/O 區塊,提供了另外三組 USB 3.2 Gen2 A 埠/ 兩組 USB 2.0 Type A 埠與一組 40Gbps 的 Thunderbolt 4 埠可運用,另外也有 2.5GbE 規格的乙太網路接口,以及獨立左右聲道的喇叭與麥克風接口。機身後側下方則是獨立顯卡所提供的視訊連結埠,共提供三組 DisplayPort 1.4a 埠與一組 HDMI 2.1 埠可以使用。
機身左側為透明玻璃側板,並壓印了 Predator Logo,能完整展現機箱的「內在美」,而除了剛才提到前側的三組自帶 ARGB 燈效的風扇,包括機身頂部 360mm 水冷排三組、機箱後側一組的系統風扇也都有 ARGB 燈效,其他像是 CPU 的水冷頭、記憶體模組與顯卡區域,都設置了可自定色彩與動態效果的發光區,讓玩家能自行設定出獨特風格。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具備出色的擴充性,在主機板上提供兩組 M.2 PCIe 的插槽,可支援高速的 NVMe SSD,機身底部也規劃了兩組 SATA 介面的 3.5 吋硬碟擴充槽,讓玩家可透過硬碟支撐架安裝並直接推入連結 SATA 介面,快速完成硬碟的擴充。
效能實測
除了極具特色的機箱外觀、完整的散熱系統與便利的主機升級擴充設計,Predator Orion 7000 的硬體規格配置也是目前數一數二的,其中最核心的硬體升級就是 Arrow Lake 世代的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處理器,不僅整合獨立的 Intel AI Boost 的 NPU 核心,採用台積電 3nm N3B 製程也進一步強化處理器的整體效能,以此次受測機配置的 Intel Core Ultra 9 258K 來說,即採用 8 P-Core + 16 E-Core 的 24 核心、24 執行緒架構,搭配 36MB 的三階快取與 125W 的 TDP,最大超頻可達 5.7GHz 的運作時脈,效能表現相當優異。
玩家最看重的獨立顯卡方面,Predator Orion 7000 搭配的是旗艦級的 NVIDIA GeForce RTX 4080 SUPER,具備 16GB GDDR6X VRAM,提供高達 836 AI TOPS 的運算效能,不僅能流暢運行 3A 遊戲大作,更能滿足各類 AI 應用的運算要求,也支援各種創作應用程式的加速,讓需求各異的用戶都能享有最佳的使用體驗。
重點硬體規格一覽
處理器與儲存設備效能跑分一覽
3D 效能跑分一覽
系統綜合效能跑分一覽
遊戲實測
緊接著我們透過四款 3A 大作內建的效能基準測試工具來實測 Predator Orion 7000 的遊戲運行效果,其中包括最新上市的《魔物獵人:荒野》,眾所皆知這款遊戲對效能的要求極高,其他像是《黑神話:悟空》也是很吃重硬體的動作型遊戲,另外還有競速類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 5》以及強調高自由度的開放世界大作《電馭判客 2077》。
PredatorSense 4.0 系統工具
Predator Orion 7000 電競桌機內建專為 Predator 電競系列產品量身打造的「PredatorSense 4.0」系統工具,將玩家所需要的系統監控、效能優化、燈效調校與功能設定…等需求一次整合,讓玩家能依照個人需求,打造出專屬的個人化使用環境。
結語:效能頂尖,整體使用體驗也屬上乘
作為一款頂級定位的電競桌機,Acer Predator Orion 7000 絕對稱得上是目前的佼佼者,憑藉最新的 Arrow Lake 世代 Intel Core Ultra Series 2 處理器與最高 NVIDIA GeForce RTX 4090 GPU 的強勁組合,能透過 AI 技術進一步強化遊戲運行效果,其中包括 DLSS 與畫格生成技術能顯著提升遊戲動態流暢度,NVIDIA Reflex 技術更對降低操作延遲有不小的助益。
此外,強強聯手的「CPU + GPU 雙核心」更是專為 AI 世代量身打造,不僅滿足電競應用所需,強大的 AI TOPS 運算效能也符合時下主流 AI 應用運行的基本要求,而針對內容創作應用的加速 (包括影音剪輯、3D 渲染與影像處理...等專業應用), NVIDIA RTX 技術也能顯著縮短處理時間,進一步提升作業效率。
Predator Orion 7000 的整體設計確實充分考量擴充性與便利性,如方便拆卸的透明側板,能快速進行內部零件的維護與升級,而機箱頂部的 M.2 SSD 插槽也滿足高效儲存的「無縫擴充」,甚至是檔案交換或攜帶的利器,可說是相當有創意的設計。而機箱內的 M.2 SSD 插槽與免工具即可安裝的 3.5 吋硬碟擴充設計,也讓使用者能以最簡單快速的方式自由配置儲存設備。
最後再提一下散熱,不得不說 Predator Orion 7000 在這塊相當用心,主打的 Predator CycloneX 360 散熱系統結合 360mm CPU 水冷排與高效能風扇配置,使整機在高負載運行下依舊保持穩定,確保系統能持續輸出最高性能。再加上機箱本身優異的氣流設計,不僅能很有效率地將機箱內熱能排出,系統風扇運行時也算蠻安靜的,即便全速運轉也不會有超惱人的噪聲。整體來說,無論是遊戲愛好者、內容創作者或需要高效運算的 AI 應用,Predator Orion 7000 都是一款很具吸引力的旗艦電競桌機,有興趣的人不妨參考看看。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