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的Facebook與許多人的生活已經密不可分,每天習於更新自己的動態,對於各式各樣的應用程式更是樂此不疲,隨著Facebook成員迅速擴張,磁吸力也愈加強大,原本不用Facebook的人因為深怕脫節而被排擠,也只好不免俗的趕緊在Facebook註冊。但Facebook這功能包山包海的社交網站,也掀起了不少人的反感,開始出現不少負面甚至抵制的聲音。
討厭Facebook的人最常抱怨永無止盡的應用程式邀請,「XXX也想要知道你⋯⋯按此作測驗!!」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心理測驗、遊戲塞滿了邀請欄位,即使可以設定全部忽略讓它不再出現,但又隱隱擔心是不是會錯失重要訊息,直到有一天終於忍無可忍,決定隱藏所有類似的邀請,才覺得如釋重負,發現沒有Facebook也能活得好好的。youtube網站有一部名為「Facebook Anthem」的短片,觀看次數超過五百萬,很適切地反映了對這些邀請的深惡痛絕。
▲不到2分鐘的MV「Facebook Anthem」,諷刺Facebook上太多的應用程式不僅無聊而且擾人,除了點閱人次多,累積的5000多則評論也有不少表示深有同感。
還有那些送禮、戳一下之類的虛擬親密行為,如果原本在現實生活就是換帖的,那還情有可原,為了不要辜負好友的熱切期盼還是會回應一下。但是偏偏Facebook上就是會有那些素未謀面的六度分隔朋友(註一),天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理由要跟你擁抱或是回送一顆柚子?另外,那些半生不熟的「好友」今天幾點起床刷牙、洗完澡好舒服這種沒有營養的垃圾動態不斷氾濫成災,也讓不少人開始厭煩Facebook以及其他微網誌。
擁抱、送禮、戳一下都不是由Facebook開發,而是外部設計的應用程式,類似外掛在Facebook上,因為只要按一下就能傳送動作訊息給許多人,每天都有大量的使用人次,以擁抱(Hug Me)來說,每個月約有300多萬的經常使用者。
▲Facebook的隱私權設定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聯絡資料、塗鴉牆等等訊息的讀取及搜尋權限,應用程式能否存取隱私資料等等,因為Facebook功能多,有關隱私的設定也會特別繁瑣,使得一般使用者不容易搞懂及設定,有心人士便有可能鑽漏洞取得個人資料。
前面提到的還僅止於讓用戶不堪其擾,但是近來最引起關注的是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如果沒有細心研究Facebook極端複雜的隱私權設定,很容易不自覺外洩自己或朋友的個人資料以及留言等資訊。有些功能雖然看似有趣、新奇,但卻可能侵犯了隱私而不自知,例如在一張合照上被別人標記名字(註二),全世界都可能知道自己那天去哪裡,跟誰在一起做了什麼事情,可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大方願意公開這些事情。於是個人隱私會不會曝光,成為Facebook最被質疑的焦點。
社交網站擴大連結了人際網絡,也產生了原本沒有的無用訊息氾濫、隱私權維護(註三)等爭議。開放的網路與封閉的自我空間交錯,如何在其間劃清界線,是web 2.0時代發展的關鍵問題。
註一:六度分隔朋友
簡單來說就是彼此之間有共同的人際網絡,但實際上互不相識。Facebook的主要功能以及賣點之一,就是可以藉此向外擴張社交圈,認識更多「朋友的朋友」。
註二:照片標記名字
使用者可以將上傳到Facebook的相片,標記其中有哪些好友,其他用戶即使不認識,也可能從照片人物的名字,繼而搜尋相關資料。如果不想自己被標記,可以點選名稱旁的「除去標籤」。
註三:隱私權維護
許多應用程式執行前會聲明「允許⋯⋯存取代表你同意該程式取得你的個人檔案、相片、朋友以及其他相關所需資料。」如果重視隱私又想執行程式,在個人資料中最好只留下願意公開的訊息,並且在Facebook應用程式集的隱私設定勾選可以公開的項目。
呵呵~知道它的威力後
只能說 還好我沒用
要不然自己的隱私都沒有了....
我也沒fb,只是有個朋友真的玩到瘋了,看到人就到處說農場多好玩,
長出來的作物多麼令人驚奇(例:種玫瑰,一般長出紅色,
可是有時候會是白色or其他顏色)!!還想拉我去玩 orz
對某些人來說的確會造成負擔,
但對另一批人來說它又成為擴展交友圈不可多得的利器。
這要怎麼說?? Facebook不過是個工具,端看人們怎麼去看待它、使用它。
就某些方面來說它的應用手法的確很殺,
用一堆很有效的方式來連結人際網(如介紹小遊戲、心理測驗),的確是很好很強大!
對我來說Facebook的確讓我跟許多較少聯絡的朋友們互動變好了,
但比較讓人擔心的是它對於個人隱私及惡意程式方面的規範是否完善,
我都留假資料,但很多朋友就大刺刺地將個資放到Facebok上,
真是令我不得不偑配他們的心臟有夠大顆.. 冏rz。
總之Facebook就是輕鬆玩、隨便玩就好啦~ 認真的話你就輸了 :D
所以個人通常就是看看就好 ^^
寫一首詩如何?樓上討論太嚴肅了。
對於個人資料,要有自我保護的基本觀念,
這也是我一直想強調的地方。
還有網路上的發言也要小心,因為網路警察
想查發文者背後本人是誰,透過 ip 很容易就把
人抓出來了。
所以不僅是個資要小心,發言也要謹慎喔!
或於沉迷或是深惡痛絕我覺得都太過
也有人非常討厭用提款卡 一定要用印章跟存摺的道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