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併購大王其實是 Apple,不是 Google

2013 年併購大王其實是 Apple,不是 Google

根據 AppleInsider 報導,傳聞蘋果第一季花了 5 億 9,500 萬美金在併購上面,這數字比 Apple 自己公布的多了將近 1 億美金,併購標的包括 iOS 行事曆開發商 Cue、以色列 3D 掃描技術公司 PrimeSense、社交網路數據公司 Topsy 外,還有進行中的記事工具開發商 Catch,以及圖資公司 Broadmap。

根據 Apple 自行公布的數字,過去五個季度當中共花了 111 億美金,外加 10 億美元現金進行商業併購。這個數字遠超過媒體所知道的數目,可見蘋果秘密收購案比外界知道的更多,以 2013 年來看,Apple 併購總金額 945 億美元甚至超過併購大王 Google 的 881 億美元。

仔細攤開 Apple 的財報,他們在併購上所花的錢大致分為三部分,一種是非折舊資產 (non-depreciating assets),譬如員工和技術;一種是固定資產,像是大樓建築物和設備;最後一種是被併購公司的商譽,這也算非折舊資產。其中後兩者的收購金額比大家熟悉的技術收購還要更多。

Apple 和 Google 對待併購態度大不同

Apple 併購決策精準又反應迅速,譬如 Apple 以 3 億 5,600 萬收購 TouchID 技術公司 AuthenTec 五個季度之後,即推出 iPhone 5s,iPhone 5s 不僅創下 iPhone 銷售記錄,最重要的是維持手機的平均銷售價格,和中低價充斥的 Android 手機 ASP 差距有 2.5 倍之多。

但不是每項併購案都能成為佳話,Apple 針對網路廣告的收購案則成效不彰,2010 年併購 Quattro Wireless 開發 iAd,至 2013 年為止,iAd 只替 Apple 進帳 2 億 5,800 萬美金,同時間 Google 的 AdMob 已創下近 31 億美元營收。

AppleInsider 分析兩家併購策略指出,Apple 併購的多是對其核心業務有利的、且便宜的小公司,如新app,新技術或服務相關,且低調以對,方式都是採入股取代收購,這樣選擇性的投資可避免受到原公司的人事組織等干擾,這些公司多是在蘋果嚴密的主導下運作。

Google 則是去買一些技術試圖拯救不成功的產品,譬如 Google Wallet、Google Wave、Google TV  與 Google+,且併購金額都很龐大,前年 Google 買 Motorola Mobility 就付出 125 億美元,並且將併購案不斷的對外發布,外界可就其併購足跡去拼湊 Google 的未來計畫。

併購策略起因於企業文化

科技新報認為,Apple 和 Google 對待併購的不同態度,正好反應兩家企業相反的企業文化,Apple 在賈伯斯時代就傾向極權式管理,以非常明確且目標導向的方式,按部就班的在市場上保持一定的完美形象,這是需要非常自制的企業管理才能達到的成就,當然不會大張旗鼓對待企業營業祕密的併購。

反觀一切以開放共享原則,憑藉網路資源而誕生的 Google,擘劃的是一幕幕的科技願景,包括 Google Glass、機器人、無人汽車,甚至替代能源都有 Google 的角色,不斷拋出前衛的議題維持企業形象,大肆的併購可讓市場對 Google 產生各種想像,是 Google 維持企業聲譽的手段之一。

因此,了解兩家科技巨擎的企業文化之後,就可以理解他們對待併購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態度了。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 Technews 科技新報

TechNews科技新報
使用 Facebook 留言
Winters
1.  Winters (發表於 2014年3月07日 14:41)
> Apple 併購總金額 945 億美元甚至超過併購大王 Google 的 881 億美元

945 億已超過蘋果 2/3 的現金資產了,881 億已超過 Google 資產了

應是 94.5 億以及 88.1 億 才對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