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net「自造邦」是一個今年二月才成立的一個創客平台,當國內創客平台大多走向創業、就業等導向的趨勢之下,Maknet選擇了一條比較不一樣的目標:For Fun。希望鼓勵更多的Maker或是打算跨足Maker領域的初學者,能夠先從中玩出樂趣,再來繼續往下走。
Make For Fun
講起Maknet的緣起,當然要從兩位創辦人講起。
創辦人之一Blinda(林虹君),她與Flyer(賴信吉)是在去年六、七月參加由 iiiNNO的舉辦的「百人pitch創業馬拉松」活動而認識,其中兩人原本所在的團隊不一樣,但是後來兩人由於概念以及興趣相近,因此決定要共同創業。
一開始,Flyer原本的構想是做一個Maker的教學平台,讓大家來分享教學資源。不過,去年年底Blinda去參觀日本的 Maker Faire 之後,深深感受到不同國家 Maker 文化有極大的差異,也體驗到「For Fun」的重要性,才會說服 Flyer 一起來開創一個以For Fun為目的的創客平台。
Blinda解釋,台灣的 Maker Faire 的特色是,國人比較注重技術、規格這方面。來參與的朋友,比較關注的可能是現在又有什麼新出來的技術,誰用的技術比較好,誰家的硬體效能較高,諸如此類 的。而日本的 Maker Faire ,你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看出來,他們比較注重細節、作品的呈現以及人的感受。
舉例來說,她當時就看到一個作品,比方說他們一對情侶分隔兩地,兩人可以做兩個LED燈,當你的手機轉到對方所在的方向之後,LED燈就會亮起來。這些都是相當觸動人心的作品,雖然乍看之下這個作品你可能不知道要幹嘛,但是總會有一群人因為這個作品而感動。
這些人不一定真的想要創業,多半都是For Fun,想玩想交流的朋友。事實上,有很多人想要當創客,並非是想要學習多麼高深的技術,也沒有太大的野心,但是他們就是想透過自己的作品與世界分享自己的想法,並且從中與其它人交流,獲得真心的樂趣。
從培養更多的領路者、提供資源來推廣Maker精神
不過,與其它國家比較起來,國內對於Maker的起步比較晚。
「Maker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美國提起的,但是在出現這個名詞之前,其實歐美國家很多人都已經是個Maker了。」Flyer表示。
歐美國家之所以會盛行Maker文化,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在於歐美的人工很貴,請水電工來家裡隨便修一個水管,可能報價都要上萬元台幣。再加上某些元件你根本就不知道要去哪裡買,因此只好自己動手。
此外,歐美國家地方大,很多家庭都有車庫或是工作間可以用來讓他們放手去做。因此在國外的大賣場也有提供相當齊全的工具,從木工到車床需要的工具都有,因此也培養了他們的Maker文化。
反過來說,台灣則是有很多東西太方便了,你只要走進大賣場,花錢就可以買到任何東西,因此也不會想要自己動手來處理。再加上也沒有地方讓你可以施展手腳,賣場也不會販賣一些專門的工具,往往就不得其門而入。
但是,台灣真的沒有Maker文化嗎?那也不盡然。回想在2000年以前,台灣幾乎每個學生都會組裝電腦,當時大家都湧向光華商場去購買主機板、記憶體、CPU等等,自己動手把電腦組裝出來,這不就是Maker嗎?當然現在也還是有人會去自己組裝電腦,但是數量相對來說少了很多,原因無他,就是現在電腦便宜了,既然有人家會幫你組好,你又何必自己動手來做?
但是話又說回來,當時之所以會每個人都能自己組裝電腦,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關鍵就是資源取得容易,一個電腦中的每個部件,小至記憶體大至機殼、風扇,在電子商場中你都可以找到,甚至還有多種型號可以選擇,降低了進入的門檻,這才是推動Maker的關鍵。
同樣地,看看對岸深圳,他們當年延續自己組裝電腦的精神,持續製作山寨手機,基本上整個深圳華強北就像是手機界的光華商場,什麼零件都有,每個人 都會自己組裝手機。雖然當時被其它國家的人嘲諷,但是整個深圳的maker風氣也就是這樣被撐起來了。現在深圳已經成為整個亞洲Maker的一個重要基 地,想要什麼零件這裡都有,而所有的人才也都聚集在這裡。
因此,現在要推廣Maker領域也是一樣,我們必須要提供給新手容易取得的資源,以及讓他們從自己動手學習開始做起,讓他們玩出興趣來。
▲照片提供:Maknet。
從培養種子做起
要讓國內想要跨入Maker的朋友,降低入門的門檻,當然可以做的有很多:推廣Maker文化、宣傳Maker的樂趣,提供相關資源資 訊等等,都是可以做的。
不過,Maknet目前比較優先的切入點是:聯合現有的Maker老師,以及培養那些想要成為Maker老師的人,透過這些種子,去 將Maker的精神擴散開來。
Flyer(賴信吉)本人曾經在工研院、奇景光電等大公司擔任過RD(IC設計)工程師,不過在2013年那一年,當時國內的Maker風氣剛剛興起,當時科技圈最熱門的話題就是3D列印。
雖然在那一年,3D列印的成本還是很貴,但是Flyer在當時覺得這個東西會像未來的電腦一樣,漸漸普及。未來每個人想要製作什麼東西,都可以在家裡頭自己建立。因此他當時就離開了原本的工作,一頭開始研究3D列印,並且在外面當起老師開班教課。
Flyer回顧當時的經歷,那時候自己一個人離開公司,自己出來教3D列印,才發現自己要面臨好多問題:學生不夠、教學以及教材資源不足、甚至有了學生還找不到場地開課的種種問題。
Flyer表示,當時國內的Maker的風氣才剛起步,雖然大家對於3D列印感到好奇的多,但是真正會想要學習的人少。有時他一班招到的學生只有四、五個人,但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願意參與,就算最後算一算可能不敷成本,都還是必須如期開課。
現在國內已經有人持續在關注Maker這方面的訊息了,想要參與的人多了,但是願意投身Maker教育的講師還是少數。而就算是你有一身的本領,還是會面對這些資源不足的問題,對於有心想要從事Maker教學的老師們來說,往往就為之卻步。
因此,現在Maknet的做法就是,為這些老師提供一個資源平台,提供課程、場地以及教材等等的資源,
▲Maknet的「創客新手村」活動。(照片提供:Maknet)
我們詢問Flyer:那麼,Maknet是要成為Maker領域的「巨匠」嗎?
Flyer說:絕對不是巨匠。因為去巨匠學習的學員,主要還是要去學習一份工作的技能,有某種壓力。而Maknet的目標,就是For Fun。他們唯一想要提供的,就是Maker的學習樂趣。
創客≠創業
Flyer 表示,當初設立「Maknet」這個名稱,主要是結合Maker與Net,概念就是由「Magnet」衍生變形而來,希望透過Maker的網路脈絡,讓喜歡動手做的Maker,與想成為Maker的朋友 前來分享與討論。Maker分享的精神有磁鐵般特性,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密吸引,越長越大,希望此平台帶給大家更多學習、分享與快樂的價值。
他表示,在目前的創客文化中,或許是因為媒體的報導偏重於創業的這一部份,導致一般人往往會誤會,誤以為創客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出來自己創業,把這兩件事情混為一談。
但是,創客是很純粹的,原始的動力就是For Fun。
很多男生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都會喜歡把家裡的家電拆解開來,不管有沒有本事把家電修好,能不能組合回去也沒有把握,甚至可能沒有任何的電機概念,但是在拆解、組合的過程中,就能夠得到很多樂趣。很多人天生都有自己動手做的慾望,可能只是沒有時間,沒有工具,找不到對的地方去實現。
Maknet 就是希望提供給這些人一個平台,一個空間,可以讓大家來這裡一起交流、一起玩。你不需要有多高深的程度,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本領,但每個人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樂趣。
「如果真的把東西做出來量產商業化,你就不叫創客,而是創業家。」Flyer表示,「當創業家對很多人來說,責任或許太過沈重。但是,我覺得創客的精神每個人都該有,每個人都該找到自己的樂趣。」
這就是Maknet的理想。
【Maknet自造邦】小檔案
Maknet結合Maker與Net,由Magnet衍生變形而來,希望透過Maker的網路脈絡,讓喜歡動手做的Maker,與想成為Maker的朋友 前來分享與討論。Maker分享的精神有磁鐵般特性,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緊密吸引,越長越大,希望此平台帶給大家更多學習、分享與快樂的價值。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