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說 CP+ 排隊人潮最多者,去年是 Pentax K-1,今年則非 Fujifilm GFX 50S 莫屬,雖然中片幅數位相機的市場相對較小,但「無反」化的 Fujifilm其受歡迎的程度從以更經濟的售價、輕巧的體積吸引了相當多玩家的關注,成為繼 Hasselblad X1D 之後更經濟的中片幅無反選擇。
由於 CP+ 會場也針對一般民眾開放的緣故,現場排隊體驗 Fujifilm GFX 50S 的人潮實在相當眾多,光是排隊加上體驗就要花掉一小時以上,筆者在會場也是先逛完其他品牌,最後有剩餘時間才敢體驗這台相機,好在現場提供的測試機都可插記憶卡實拍,文末也會附上我們的實拍範例給大家參考。
從去年 Photokina 發表,到預計今年 2017 年上市,令人振奮的是 Fujifilm 倒是很守諾言的讓它在 CP+ 順利亮相(不像某牌臨時終止上市計劃...)。GFX 可視為 Fujifilm 全新推出的中片幅系統,採用全新的 GF 接環鏡頭群、5,140 萬畫素的中片幅感光元件,以及更輕巧的無反光鏡結構與焦平面快門設計,對職業使用者、商攝從業者來說都是相當誘人的選擇,從討論的熱烈程度與現場排隊的人潮也可看出 GFX 50S 受歡迎的程度。
機身概觀
鏡頭取下就可看到非常大顆的感光元件,Fujifilm GFX 50S 採用的是 43.8x32.9mm 尺寸的 CMOS 感光元件(片幅尺寸與 Hasselblad X1D 相同),可記錄 14bit RAW 檔並提供 5,140 萬畫素、長寬比為 4:3 的照片(8256x6192),文末的實拍測試也是以此長寬比拍攝。感光度方面則提供 ISO 100~12800,可擴展下至 ISO 50、上至 102400,並具備 Auto ISO 功能。
Fujifilm GFX 50S 提供的照片長寬比:
長寬比 | ||
4:3 | ||
5:4 | ||
7:6 | ||
1:1 | ||
3:2 | ||
16:9 | ||
65:24 |
65:24 這是筆者看過最詭異的長寬比了,不知道這特殊的比例有什麼用途會用上呢?(例如印刷業?)
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明,但筆者認為 Fujifilm GFX 50S 的鏡後距比起哈蘇似乎較長了些(26.7mm),感光元件感覺上也較深入機身,這有可能是因為 GFX 採用了焦平面快門的緣故,但這只是筆者的主觀猜測,實際仍是要看數據考證。
令人驚喜的是選單還有繁體中文(正體中文)可以選,真的是超貼心...。這選單相信只要是富士用戶一定都覺得似曾相識吧!尤其 Fujifilm GFX 50S 又具備觸控螢幕,相信富士使用者用這台相機應該都能較快上手。
機頂的1.28 吋 LCD 讓筆者想到了另一台全幅無反 Leica SL,兩者實在是太像了,同樣都是黑底白字、正方形配置...但在佈局上還是有所不同。實際操作上,機頂 LCD 僅能提供較基本的參數,在拍攝時大多還是要仰賴機背螢幕。
相較於 Hasselblad X1D,Fujifilm GFX 50S 的機身明顯來的較為厚實,但 Fujifilm 優勢在於提供防塵防滴的規格,兩者帳面上重量的差距雖不多,不過握持感是屬於完全不同的類型,Fujifilm 厚實可靠,而 Hasselblad 則是予人輕巧的感受。
側面的兩具 SD 卡插槽都支援 UHS-II 規格,最大可支援到 256GB 的容量(SDXC),目前 UHS-II 的讀寫速度已達到 299mb/s,這樣的速度對職業攝影師來說應該是頗夠用了。
機頂熱靴可以安裝可拆卸的 EVF 電子觀景窗,這具 EVF 具備 369 萬點解析度、放大倍率達 0.85x,這是筆者試用過最大、視野最寬敞的電子觀景窗,一湊上 EVF 就可以感受到非常寬闊的視野,雖然 Leica SL 提供了更高的 440 萬解析度與略遜半籌的 0.8x 的放大倍率,但 GFX 乃是中片幅機種,Leica SL 則為全片幅,實際湊上眼就會非常明顯體會到兩者的差異。
有趣的是 Fujifilm 原廠也推出了電子觀景窗延長座「EVF-TL1」,使用方式是:機身先接上 EVF-TL1,再在 EVF-TL1 上面接上原廠電子觀景窗。
這款延長座可以讓 EVF 轉至垂直 90 度(腰平觀景器),並左右橫軸旋轉 45 度(下圖),這真是筆者看過旋轉角度最奇怪的 EVF...
機背 LCD 為 3.2 吋、236 萬點規格,具備觸控功能、觸控點選對焦點功能、手指放大縮小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檢視照片與刪除照片按鈕位在突出的機背上緣,但這個位置真是超難按的,實在是很不人體工學的設計。
除了一般的上翻 90 度、下翻 45 度之外,它也提供了一個很特殊的翻轉角度:向右翻 60 度,這可以讓使用者在直幅低角度拍攝時仍可以順利觀看 LCD。
握持的感覺大概也就跟全幅 DSLR 差不多,機身重量 825g,含 EVF 920g,32-64mm 鏡頭 875g,手持機身的重量感大概也跟全幅 DSLR+標準三元鏡相去不遠。
GF 鏡頭群
與 Fujifilm GFX 50S 一齊展出的鏡頭有三顆,分別是:
- GF 63mm F2.8 R WR 定焦鏡
- GF 32-64mm F4 R LM WR 二倍變焦鏡
- GF 120mm F4 Macro 微距鏡
需注意的是,由於中片幅感光元件尺寸遠大於全片幅,因此這些焦距在全幅等效視野的換算下都是比數字上來的廣的(如果你有在玩中片幅一定懂我在說什麼),焦長轉換率為 0.79x,也就是說 63mm 實際上大概是接近全幅 50mm 的視野,以下是全幅等效焦距換算:
中片幅焦距 | 全片幅等效焦距 |
63mm | 50mm |
32~64mm | 25~50mm |
120mm | 95mm |
因此約略就是:標準焦段、標準變焦、百微這三顆鏡頭的配置。由於現場實拍場地的限制,我們僅能距離舞台一定距離拍攝 Model,相較之下廣角照片主題較不明確,因此以下的實拍會以 GF 120mm F4 Macro 這顆微距鏡為準。此外,另外一顆廣角 GF 45mm F2.8 R WR 則尚未在現場展出,而富士在將來還會再推出:超廣角 GF 23mm F4 R LM WR、人像鏡 GF 110mm F2 R LM WR 這兩顆鏡頭,屆時 Fujifilm GFX 鏡頭群可達到六顆之多。
實拍測試
以下測試照片一律未修圖、光圈全開拍攝,縮圖為寬邊 1280 像素尺寸,或是可至此相簿檢視拍攝原圖。
需要說明的是,受限於 CP+ 展場燈光雜亂且光質較差,這對仰賴控光的中片幅系統來說並不能完全反映畫質表現,同樣都是 5,000 萬畫素級距,就實拍畫質的細節與銳利度來說,頗不及筆者曾試拍過的 Canon EOS 5Ds、5DsR,但這是因為後者經過棚燈控光,而 Fujifilm GFX 50S 僅利用展場燈光拍攝所致,許多照片感光度都拉至 ISO 1000 以上,且這類型的相機大多需要經過後製才能展現更豐富的細節。
筆者必須說這樣的測試環境對 GFX 50S 實在相當可惜,但在視角、色彩、景深與微距的表現上仍是可供大家參考的。
▲Fujifilm GFX 50S 搭配 GF 32-64mm F4 R LM WR 二倍變焦鏡
▲Fujifilm GFX 50S 搭配 GF 120mm F4 Macro 微距鏡
32mm 廣角的視野是這樣(等效 25mm):
▲32mm f/4 1/125s ISO 1250(使用鏡頭:GF 32-64mm F4 R LM WR)
63mm 的視角是這樣(等效 50mm):
▲63mm f/2.8 1/125s ISO 640(使用鏡頭:GF 63mm F2.8 R WR)
120mm 的視角是這樣(等效 95mm):
▲120mm f/4 1/100s ISO 500(使用鏡頭:GF 120mm F4 Macro)
上圖擷取 100% 尺寸檢視(720x500 像素)
其他實拍照片:
▲120mm f/4 1/100s ISO 1250(使用鏡頭:GF 120mm F4 Macro)這張有比較明顯的旋轉散景(口徑蝕)
上圖擷取 100% 尺寸檢視(720x500 像素):
▲120mm f/4 1/100s ISO 500(使用鏡頭:GF 120mm F4 Macro)
▲120mm f/4 1/100s ISO 800(使用鏡頭:GF 120mm F4 Macro)
▲120mm f/4 1/125s ISO 1600(使用鏡頭:GF 120mm F4 Macro)
下列這三張是在接近最近對焦距離下所拍攝,GF 120mm F4 Macro 這顆鏡頭提供了 0.5x(1/2)的微距放大倍率,以及 450mm 的最近對焦距離,可以看看它在微距模式下的景深極淺:
▲GF 120mm F4 Macro 具備對焦距離切換鈕,微距模式下可將對焦距離限制在 450~900mm。
▲120mm f/4 1/125s ISO 1600(使用鏡頭:GF 120mm F4 Macro)
▲120mm f/4 1/125s ISO 1600(使用鏡頭:GF 120mm F4 Macro)
▲120mm f/4 1/125s ISO 1600(使用鏡頭:GF 120mm F4 Macro)
延伸閱讀:
★T 客邦的 LINE 官方帳號上線囉!趕快加入隨時獲得第一手 3C 科技消息!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