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府專制小政府無能,看經濟學家如何走出第三條路

大政府專制小政府無能,看經濟學家如何走出第三條路

有些人儘管工作疲勞但仍然不會放棄上健身房,因為他已付了會費;還有些人願意到更遠的商店去買折價百元的千元商品,卻不願意花費同樣精力購買同樣折價百元的萬元商品。人們往往高估手上持有的資產,更厭惡損失,並喜歡從眾而低估可能的風險。行為經濟學揭示了很多我們在財務決策上的謬誤,但實際上它的貢獻不僅如此。

201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Richard H. Thaler 以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獲獎,掀起了一陣風潮,他的著作在台灣也有出版,其中一本名為《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也已經再版,有趣的是,台灣第一次把書名翻譯為《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第二次卻翻譯成《推出你的影響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然而事實上,Richard Thaler 與其他研究行為經濟學者最大的不同,是在於對公共政策的看法,而非僅個人理財管理,尤其是《Nudge》這本書在 2008 年出版後,獲得了各國政府的肯定,當然也包括當時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使其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而這可能才是他獲獎的真正主要原因。而在台灣的譯名卻似乎背離了他對公共政策的思想闡述,令人有所誤會。儘管他的思想有不少爭議,在其書中自己也陳列了不少反對觀點,但這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大政府專制小政府無能,看經濟學家如何走出第三條路▲ 台灣最新版的輕推理論。(Source:科技新報)

自由與干預─經濟學信仰之爭

政治經濟學經典《走向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 197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的知名著作,闡述了計畫經濟如何走向集權及專制道路,並堅持市場經濟才有民主自由。當時與其立場相左的另一位經濟學家 Karl Gunnar Myrdal 也一同獲得諾貝爾獎,儘管名聲較為不顯,但實際上,主張政府干預的經濟學家影響力也不遑多讓,如凱因斯學派,甚至共產社會主義,在現代也是蔚為盛行,兩者理念競爭之激烈已近乎成為一種信仰之爭。

不過如經濟大師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之所以主張政府干預的原因,到近代才真的被重視。雖然其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已揭示了動物本能與人類的非理性行為,並指出大多數個人的經濟決策都是被偏好及情緒衝動所驅使,所以市場是需要政府介入以避免失靈。但許多政客往往僅擷取其政府干預的結論為自己服務,而忽視其非理性行為之觀點。

儘管凱因斯為此發展出了市場偏好及信心等概念來闡述心理因素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但仍然不能更加明確的解釋,人類心理活動造成的理論偏差,光憑經濟人的假設相距很遠。不過現代的行為經濟學開始以心理學為框架來切入及解釋經濟活動。雖然在 Richard Thaler 成名前也常遭到駁斥甚至羞辱,但其觀點現已逐漸被接受,可以說,經濟學其實也就是一種人類行為學。

不理性才是常態-人類的認知偏差

人類的大腦是非常精妙的器官,可以進行複雜思考,然而事實上,它卻常常出錯。在認知科學的研究中,常常會發現,人類會出現許多與客觀現象不符的錯覺。例如下圖,其實 A 及 B 是同一顏色,但是因為不同的環境讓人類的認知產生偏差,而做出不一樣的反應,這樣的錯覺真實的令人難以相信,在沒有外在的提醒下,幾乎每個人都很難避免。

大政府專制小政府無能,看經濟學家如何走出第三條路

而 Richard Thaler 認為這是因為人類存在著兩種認知系統,一種是複雜、耗力、緩慢但可自覺控制的演繹性思考,其可以理解語言的複雜邏輯、設計程式甚至創造出相對論。然而另一個認知系統卻是很難控制、不費力、非常快速但無意識的自動聯想性思考,而這也是人類大腦最常保持的狀態。這通常可以在人類切換不同語言時可以觀察到差距,一般來說,使用本國語言時,大腦用的是自動系統,然而在說外國語言的話就需要更複雜的省思。

Richard Thaler 在書中還舉出了些有趣的問題讓大家嘗試在 10 秒內快速回答。

  1. 一支球拍與一顆球共售 11 元,但球拍比球貴 10 元,請問球拍應該賣多少?
  2. 當 5 部機器可以在 5 分鐘內做出 5 個產品,那麼 100 部機器要花多久才能做出 100 個產品
  3. 如果某個蟻穴規模每天擴大一倍,花了 48 天終於佈滿整個公園,那麼假如只佔半個公園需要花多久時間?

這些問題其實並不困難,只要稍微花點時間思考都能回答出來,但若以直覺應對,通常會答出 1 元、100 分鐘及 24 天的錯誤答案,然而這就是經濟人假設的謬誤。因為現實中有著更為複雜的幻覺,更強烈的情緒衝動以及更多不具有專業知識的民眾。Richard Thaler 最有趣的設想就在於,如果這個世界能令民眾使用「自動系統」就能輕鬆過生活,那該有多麼的幸褔愉快,而這可能才是政府該做的,所以他提出了輕推(Nudge)理論。

自由的謬誤─總是選不對的選擇題

這位諾貝爾獎得主最常被攻訐的一點,就在於他認為太多的自由未必就是好的,因為人們往往做出錯誤的選擇。所以他主張,民眾應該更重視儲蓄而不是投資,一般人並不會因為多看一些財經新聞,就成為專業經理人,但市場散戶卻大多幻想著要戰勝大盤。若想要安穩退休,大部分人該做的是,想辦法最大限度填滿自己的退休帳戶(在美國稱之為 401k 計畫)。

其中最耳熟能詳的例子就是從眾心理,也稱之為羊群效應,這不管是在各個層面都常能觀察到的現象。例如在電影院,若大家都在笑,自己也會跟著笑。還有大學生的用功程度往往會被室友影響,注意不是學校系所,而是同寢室的室友。甚至政治傾向也是如此,假如週邊的多數人立場若與受試者不同,也會在投票中觀察到陣營偏移的現象。簡單來講,三人成虎是真的。

然而問題來了,這些催生行為的心理因素,往往對決策是弊大於利,在證券市場上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就算市場走勢總結而言其實只有 3 種結果,走高、下跌、平盤,明明理論上賠錢機率僅有三分之一,但眾多散戶往往都會選到錯誤的那個。就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aul Samuelson 所云,用射飛鏢選股票都還比較好。此話後來被金融業界引申為,猴子射飛鏢還比經理人厲害。 

▲ 1982 年,《華爾街日報》還真的舉辦過猴子射飛鏢選股大賽,圖為《華爾街之狼》電影截圖。(Source:via GIPHY

重點是,這並非人生中最困難也不是最重要的抉擇,人生中有很多問題超過 3 個選項,甚至一輩子也就只選那麼一次,例如該就讀哪個大學系所。當然,就算大家都不擅於選擇,那麼自己的人生就該被介入嗎?

自由家長制─政府的第三條路

像是婚姻也是個明顯案例,現代人崇尚自由戀愛,但古代講求門當戶對其實也並非錯誤。事實上,在現代要相親的男女也通常往往會尋找有合適物質條件的配偶,設置一定的門檻,尋求超越自己條件太多的配偶原本也不現實。先撇開自由戀愛有助於階級流動的外部性,講求門當戶對也的確是基於理性的選擇,但若今天政府強制介入個人婚姻,用資源分配的方式來決定配偶,大家的感覺會如何?

儘管這是用同一套邏輯下的行為,不過應該很少人會同意這些問題政府應該介入。而且就如同大部分崇尚經濟自由的學者所言,目前市場的尋價力量仍大於計畫經濟,不要說有效的分配,甚至對價格的管制都往往引發不好的現象。這也是許多經濟學家反對大政府的原因,政府的決策往往缺乏充分的資訊且沒有時間效率。

不過 Richard Thaler 強調,他所主張的「自由家長制」並非是要走向大政府,而是要擺脫無效率的管制,而增進政府效能。他指出,很多自由主義者有一些思維上的誤區,其實在自由選擇與單一命令之間仍有很大的政策空間,而盡可能擴大選項有時只會令事態過於複雜,太過執著於形式上的中立反而有壞處。

例如 2006 年美國總統布希所提出針對 65 歲以上民眾的處方藥保險,便主打讓民眾自己選擇最適合的計畫。儘管當時的政策規劃立意甚佳,但美國政府對當時的老人家太有信心了。不僅官方拒絕將民眾的用藥史與健保計畫進行配對搓合,而採用隨機分配,甚至給許多民眾的預設選項居然是不加入,所以該政策後來並不受到歡迎。但學者研究指出,其實該保險設想的相當好,只要大家都是經濟人的話。

簡單來講,政府犯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計算保險這件事其實對大多數的人而言都過於複雜,遑論部分教育程度不足的人。而這些社會弱勢族群,往往才是政府應當優先關注的對象。過度擴大選項的結果,只會讓民眾做出對自己不利的選擇。反而適當的簡化選項才能讓民眾做出更好的決策。

管制的侷限─資訊不透明

例如,許多政府希望民眾能夠節能省電,便採取了累進電費的制度,亦即用越多電的用戶其度數費用也越高。當然這的確是有用的,但或許可以做的更好,因為民眾其實很難隨時掌握當下其用電量多少。就這點而言,現代的智慧電錶有類似功能,不過在此之前,就曾有一家南加州愛迪生電力公司發明了一種能源球(Ambient Orb),當用戶大量用電時就會發紅光,而平常發綠光,這個能源紅綠燈讓尖峰用電量下降了近 40%。

這就是輕推的力量。輕推並不一定是強制性的,光是做好資訊揭露就足以改變民眾行為,例如近期台灣政府提出「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禁止攜帶糖分食物進入校園,且《學校衛生法》也將全面禁止校園販售不健康食品及含糖飲料,引起許多輿論懷疑,這樣的管制到底有多少作用。

在美國也有類似的案例,而經濟學家認為,其實政府只要普及食品健康教育,讓民眾了解過度攝取糖類的壞處,並確實要求廠商明顯標示到底什麼食物含有高糖分或不健康成分就足夠了,就如同菸盒上的吸菸有害健康一樣,且事實上許多看起來不甜的運動飲料及乳製品含糖量也是相當驚人。可以說,輕推目的只是幫助民眾做出更好的選擇,但若民眾執意為之,就表示有其硬性需求的存在,政府應採取不同的角度來切入問題。

大政府專制小政府無能,看經濟學家如何走出第三條路

像是台灣面臨少子化,衛福部提撥了 6 億預算發送育兒箱,以期促進新婚夫婦的生育動機,這也算是種輕推,但恐怕這個問題還需要更多其他方面的考量。所以當單一輕推政策力道不夠時,政府也必須在各方面同時進行協助,令民眾自然就能憑藉自身理性做出更好的選擇,就像在罰單上貼出肇事車輛及車牌號碼的照片,可以促進罰款滯納及降低交通違規現象一樣。

定錨效應的威脅─過度複雜的市場

輕推的案例也並非總是好的,在行為經濟學中,定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制定政策很重要的議題。在資訊並不那麼透明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利用既有的片斷資訊(錨點)去做推理,但這可能與事實有很大出入,就會造成認知偏差。

曾有個實驗讓一群受試者在 5 秒內推算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8 x 7 x 6 x 5 x 4 x 3 x 2 x 1,當然一般人的計算能力不足以在短時間內計算出來,所以大家便採用估計的方式,有趣的是第一道題估算出來的平均值是 512,然而第二道題卻是 2,250,不僅如此,其實正解為 40,320。簡單來講,不僅開頭是 1 還是 8 會令評估有明顯差距,甚至兩者都還是離事實甚遠。

而這樣的謬誤在生活上也很多,例如近年來,在台灣最知名的定錨效應政策就是新鮮人的 22K 最低薪資補助,成功壓低了勞動市場價格。實際上,輕推只是一種工具,甚至也非政府所獨有,在商業上的應用更為廣泛。例如信用帳單上常會列出最低繳款額,但其實這是希望客戶少繳一點本金,多還一點利息,甚至某些業者自動付款的選項預設就僅是最低額。

為何定錨能夠有用,其實也就在於市場過於複雜,導致民眾只能從非常片面的資訊去做不當的推理或反應,尤其在需要專業的金融市場特別嚴重。

無可避免的資訊不對稱─信用與大數據

在 2007 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就是如此,次級貸款雖然因為引發了金融海嘯而常被貼上負面標籤,但事實上,這項金融商品並沒有這麼糟糕,糟糕的是民眾的無知及業者的貪婪。雖然次級貸款的利率很高,但其對應的是貧窮客戶所帶來的風險,而這其實合乎市場運作,若善加利用的確能改善窮人的生活。孟加拉銀行家 Muhammad Yunus 就曾因推行幫助窮人的微型貸款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 銀行家 Muhammad Yunus 在 TED 上談微型金融。(Source:YouTube

據研究指出,當市場很複雜時,受害的往往是教育及判斷力不足的民眾,他們會為貸款付出更多利息。當原本應扮演諮商的業者角色動上歪腦筋,這些貸款就成為剝削窮人的工具。在其他金融服務上也是如此,缺乏專業知識的民眾常常被煽動去購買不適合的金融商品,根本是屢見不鮮的事。

在次貸危機爆發之後,曾有人提案要禁止這種掠奪性貸款,但實際上並沒有真的會掠奪人的貸款,只有掠奪人的人。而如今在大數據蓬勃發展的境況下,輕推的效用其實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可行,因為民眾的行為能逐一被剖析,且資訊不對稱的現象幾乎存在所有市場,因為沒有人真的能擅長每一件事。

所以政府若繼續自由放任、不加干預是否妥當?到底私部門與公部門的「輕推」哪個對社會更有威脅也將成為大哉問。

永遠的大石頭─輕推失靈的教育市場

綜合前文所述,協助民眾理性決策的要點,簡單來講就是簡化選項以及資訊透明。回過頭來看,前文所提到的大學系所的選擇,其性質其實與婚姻很像,不管到底合不合理,依目前的思想民情,過多的干預是令人厭惡也不合宜。但撇開特殊偏好,該如何選擇大學系所就讀,其本質上還是一個經濟問題。

大政府專制小政府無能,看經濟學家如何走出第三條路
▲ 現今的大學畢業生往往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困境。(Source:shutterstock)

理論上除了少數讀書只是不想工作的學生外,未來畢業後能投入更好的薪資或是更有興趣的產業,通常就是優先考量。然而事實上這並不容易,畢竟讀書需要時間,而產業變遷的很快,更遑論學校所教授的知識及技巧是否適用於業界也是個大哉問,儘管政府數十年來不斷強調產學合作,但成效似乎有限。

若從輕推理論來看,要解決問題,恐怕還是在於有效的資訊揭露。這個問題很複雜,對每個人生影響很深遠,所以政府應提醒學生即早思考準備。不管是為了就業、為了興趣還是把學校當作社交環境都是如此。先論就業,在基礎教育中,就需要培養學生去了解現在的國內經濟,對產業動態有所概念,甚至提供與業界接觸合作的機會,這才是產學合作在教育上應有的效果。

其次,加強大學系所的市場訊號,使學生及業者能夠清楚各系所的專業素養及專長特色,令教育評鑑不僅是考察論文數量,而必須表露出各系所更詳細的特徵優缺點,量化真正的目的在於提供更直觀的選項,而不是種比賽。不管是對怎樣動機的學生而言,教育評鑑的效用應在於訊息揭露,而非排名;學校不應是象牙塔,而是窺見世界的櫥窗。

簡而言之,在不適合管制的議題下,應以協助學生及產業做出合理抉擇為政策重點,減少勞動市場的摩擦及交易成本,方能迅速累積人力資本。當然淘汰及退場機制還是很重要,就如 Richard Thaler 所言,令市場有過多無謂的選擇並非好事。而實務上,非經濟考量的部分由政府依外部性衡量是否需要補助即可。

TechNews科技新報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