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獲得美國艾森豪獎金,赴美深度交流參訪的青年領袖們在今日(1/17)齊聚一堂,共同為美國艾森豪獎金會最新推出的 The 2018 Innovation Program 創新學人計畫,公開徵求申請者。只要你年齡在 32-45 歲之間,在教育、生命科學、環境能源、設計、金融等各項領域的創新青年,皆可報名申請。
美國艾森豪獎金會(The Eisenhower Exchange Fellowships)簡稱 EF,每年均審慎地從世界各國遴選出具高度學識修養,且對該國有相當貢獻的青年領袖,由美國艾森豪獎金會贊助費用,赴美考察訪問七週,並與其專業領域內的精英進行深度、實質的交流。從 1953 年成立至今,已有 2318 位來自全球各領域的領袖人才及優秀學人赴美參訪。
而台灣則有 55 位政、經界的指標性人物曾獲得艾森豪獎金。
而在今天便邀請到四位台灣昔日的艾森豪獎金得主,分享過去他們赴美參訪的經驗。
TVBS 新聞總監 詹怡宜是 2016 年艾森豪獎金得主,詹總監表示在那 50 天的參訪裡,她獨自走訪在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傳媒產業,其中包含了經營百年的報社、電視台,其中也有新創的數位媒體公司、當地的新聞傳播學院等數十個傳媒單位。綜合大量豐富的經驗,讓她親眼見識到美國在面對數位浪潮下是如何進行改變的。
詹總監深刻感受到的還有在「創新學習」上,台灣媒體還是落後國外五到十年,這當中的問題她認為在於「整合」能力。台灣的創新能量充沛,一直不缺乏發明與創新的能力,但可惜沒有一個好的舞台,聚合這些人才讓這些創意可以被付諸實現。未來,包括她自己在內,所有臺灣媒體,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跟上世界變化的腳步。
去年獎金得主是 AppWorks 創始合夥人 林之晨,他是台灣第一位在網路與數位經濟領域的獲獎者;值得一提過去艾森豪學人大多都是政治、財經界的大人物,但林之晨的獲獎代表數位領域開始突出,從中亦產生了某些改變與翻轉,同年獲選的全球 26 位學人中,就有 4 位來自數位領域。
談及去年訪美,林之晨認為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美國對於 AI 發展的態度。他表示,在未來美國將減少約 30 %的工程師人才,因為許多大企業開發出來的 AI, 已擁有自動撰寫程式的能力;雖然過去許多人認為程式設計者、工程師的行業對未來是比較有保障的選擇。
但殊不知美國 AI 發展的腳步已經到了取代工程師的地步,近一兩年,各領域都在瘋談有多少種工作將被 AI 取代。林之晨呼籲台灣的年輕人,尤其是在數位創新領域努力打拼的,真的要趕快做好準備,海水正在上漲,大家都要努力地往更高的山頭上爬,才可以維持住自己在台灣、甚至世界上的競爭力。
今年得主(2018)則是創業家兄弟董事長郭書齊,是台灣第一位在「電商領域」獲獎的學人,郭董事長預計在今年 4 月赴美,他本人表示非常期待與世界各國的電商巨擘互相交流,期望能透過在公司創業和營運上的分享,激盪出不一樣的做事方式,進一步引領台灣電商產業找到新出口。
同時,他也將與美國政府及地方官員交流,了解美國政府扶植資金投入新創的策略方向。
而被問到在國外參訪的這些日子,有沒有想念台灣哪些好的地方?與會嘉賓們一致認為,第一個會想到台灣基礎建設做的非常好!諸如捷運系統說是世界上最頂級的也不為過;再來是台灣的服務業,和囊括了與服務相關的所有領域,再來就是治安很讓人安心。
這些「對比」都是出國後,才能接收到的強烈感受!以往你身在單一環境中,難免會身在福中不知福,這趟難得的參訪機會,除了能從各國精英身上學習到自己所欠缺的部分,更能從中反思台灣現階段遭遇的困境,以及如何從困境中掌握大家所看不見的機會。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