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躉購費率首場公聽會25日展開,現場業者砲火連連,許多勞工身穿黃背心、拉布條表達不滿心聲,太陽光電業反應採樣數據的偏差,風電業則重申結構性的改變,影響投資。這場公聽會,業者、環團砲火四射,從他們的不滿情緒,聽見台灣推動再生能源的困境。
各國為獎勵再生能源發展,主要採用躉購制度(FIT),以採固定費率保證收購綠電20年,提供綠能業者長期穩定的投資環境,以促進能源轉型。不過2019年預告的躉購費率,太陽光電、風電都大砍1成以上,超過國際平均水準4.25%。
兩大計算失誤,造成光電費率大砍
追根究底2019年太陽光電費率大幅調降,歸因兩大因素。提供費率資料的研究單位台經院,在發票採樣上僅蒐集設備登記時所繳交的發票,沒有反應後續尾款項目,如台電審查費、電業查核成本、線路補助費,友達光電處長張淑雯估算,費率沒有反映實際成本,產生2成以上的落差。
加上受中國531新政影響,電池模組價格狂跌,造成嚴重傾銷,導致國際太陽能均價下滑,不過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郭軒甫強調這是「短期現象」,台灣模組價格已慢慢回升,並要求 VPC 高效能模組應從加成6%費率增至12%,才不會導致台廠大量倒閉,給予業者1至2年的緩衝時間。
看不見的溝通成本,快壓垮第一線人員
還有土地租金成本、投資升壓設備、農業回饋金等應納入期初設置成本考量,以及看不見的社會溝通成本。由於台灣地狹人稠,土地取得有限,在開發地面型時總要花很大的力氣向地主說明、解決問題,以及繁瑣的行政程序,讓站在第一線推動太陽能業者、地方政府、環團每一步都走得艱辛。因此不希望一方面幫國家推動能源轉型,一方面卻遭受低費率無情打壓。
風電計算公式的結構性調整,遭質疑有適法性問題
另一個關注焦點在於離岸風電躉購費率,日前經濟部才發澄清新聞稿強調2025年建置5.5GW離岸風電不會多花420億元電費,還會帶動9,625億元投資額、2萬個就業機會,被視為下一個明星產業。
現階段台灣僅2支上緯在苗栗外海的8MW 示範離岸風機,但在獲遴選的開發商一座風場都還沒蓋好的情況下,台灣整體投資環境出現重大變革。2019年躉購費率擬砍12%到5.1元,另取消階梯式費率、設下年售電量3,600小時滿發上限的結構性調整。
經濟部引用上緯2支各4MW 示範風機,年均發電量可達3,597度,因此考量發電效率技術提升,設下滿發上限來控制躉購費率的支出。即發滿3,600小時後的電,將不適用躉購費率,以台電簽約當年的迴避成本,意味著業者多發綠電反賠,形同不鼓勵業者強化風機技術進步。
2019年預告取消前高後低的階梯式費率,以2018離岸風電費率來看,開發商可以選擇階梯式(前十年7.1元,後十年3.5元),因此許多開發商都以階梯式費率計算成本。律師質疑有適法性問題,開發商在與政府簽署行政契約前,完全不知道有這項重大計算變動,有違信賴保護原則。
國產化成本重?官員:應提出更具體數據
另一個讓開發商擔憂的是國產化成本。政府希望外商蓋離岸風電,並協助建立本土離岸風電產業鏈,因此增加了開發成本。經濟部在評估成本上,算出台灣開發成本每瓩多出1.8萬元,不過有開發商提議,應把地震颱風、設置管架式水下基礎、海上施工天數不足等增加施工成本的因素考量進去。
針對業者的意見。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回應,未來在躉購費率審議委員會舉行前,會先開座談會,把業界的意見納入討論,避免出現取樣的偏誤(bias);他也認為風電業者應再提出更具體的數據,把量定出來,對於費率的計算才有幫助,正式的躉購費率預計2019年一月底前拍板定案。
從這場砲聲隆隆的公聽會上,可以理解躉購費率的下滑,已影響業者成本與勞工生計。但該如何取得合理的成本計算費率,支持業者推動能源轉型,又不會造成民生電價上漲的衝擊,顯然是審定委員需審慎思考的事。
- 本文授權轉載自:bnext(數位時代)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