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App都在偷聽我說話?竊聽疑雲全球密佈,科技公司連連喊冤

手機App都在偷聽我說話?竊聽疑雲全球密佈,科技公司連連喊冤

你是不是也有過一樣的疑惑?明明只是隨口提了一句「想要」,第二天手機 App 們就開始給你各種精準推薦。而且上網一搜,發現自己並不孤單。Google、Facebook就也被被「討伐」過,網友都懷疑自己在線下聊天,Google的廣告推薦竟然「心靈相通」了。

在今年上半年,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教授伯恩斯(Kelli Burns)發現一個詭異現象,每當和朋友討論完一個主題,就會收到臉書傳送剛剛與友人所討論的相關內容,越想越不對勁,於是進行了測試,拿著手機討論許多不同主題,果然發現臉書會立即推送剛所提內容的廣告。

而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Google,美國網友 Mitchollow 在他的 YouTube 頻道上傳了名為「Google is always listening」的影片,片名翻譯成中文也就是「Google 隨時都在監聽」。

影片中他在所有瀏覽器全關的情況下,對著電腦說著他有多愛他的狗、並想為牠買很多好的狗玩具 (Dog Toy) 等等的對白,說完後打開 Chrome 繼續瀏覽網頁,驚訝的發現旁邊的廣告出現了兩則狗玩具的廣告。然而,他其實並沒有飼養狗、也沒有搜尋過任何關於狗玩具的紀錄。這樣奇妙的巧合,不禁使他懷疑 Google 是否真的透過麥克風在監聽他所說的話。

 

竊聽疑雲

用「Listen」(竊聽)和「Phone」(手機)同時作為關鍵詞在 Google 搜索,可以搜出6930萬條相關報導。

Facebook、Instagram、FB等資訊類和社交類平台首當其衝,不斷有網友吐槽疑似手機遭遇竊聽,「可怕」、「詭異」、「震驚」成為這些事件的關鍵詞。

他們都遭遇了什麼?

美國媒體 Vox 記者 Kaitlyn Tiffany,講了一次「發現被監聽」的親身經歷。

Tiffany 和朋友在回家小聚的路上,經過一家雜貨店,想買點啤酒晚上助興。店裡精釀啤酒五花八門,少說也有幾十種,還都是他們沒有聽過的牌子。一番詢問後兩人買了1手。

到家開始做晚飯時,朋友打開了 Instagram,隨後驚聲尖叫。這個啤酒廣告赫然列在他的 Instagram 裡,朋友表示自己從未嘗試過、從未讀到過、從未購買過、從未聽說過,僅僅在打開 Instagram 前的15秒大聲讀出了它的標籤。

手機是在竊聽我吧?這讓 Tiffany 的朋友感到毛骨悚然。

不只 Tiffany 一個人這麼覺得。

在 Reddit 上的話題「Facebook與Instagram是否在監聽我講話」話題中,網友 happypants40表示,前腳在電視上看到了一個地方與家人談論,後腳就在自己的訊息流中看到了一個旅行廣告,而此前從未搜索旅行相關訊息。

無獨有偶,再一次和兒子聊天討論廚房的管道設備後,訊息流中竟然莫名出現一個廚房水龍頭的廣告。happypants40表示一開始還以為是巧合,後來想想真的「So fucking creepy(驚悚)」。

類似的網友吐槽開始在各大論壇上氾濫,網友集體向這些應用的公司討說法:你們到底是不是在監聽我?

 

「關不掉的麥克風」

 

臉書表示,只要用戶開放臉書麥克風使用權限,臉書便可收聽到附近人們的談話內容,但也否認收集這些對話跟推送廣告有關,這樣做是想針對使用者所在的環境和行為分析,是一項推動個人化功能的計畫,而且「並非無時無刻都在收聽。」

Facebook 表示這不是在「監聽」,推廣合作企業產品的廣告都是從滿足用戶需求的角度考慮的,並且也通過了相關統計學理論的論證,符合市場需要。

 

在這些大公司的回應中,針對「監聽」這件事只是寥寥幾句的否認,最後乾脆說道,你可以關麥克風權限。

相對於各大公司的回應,一些專業人士的說法,就顯得有理有據多了。

Facebook 廣告部門有一位工程師 Antonio García Martínez,在《連線》雜誌上撰文解釋了為什麼 Facebook 不能監聽用戶。

有三個理由:

第一,監聽用戶產生的資料非常多,Facebook 難負其重。

整個過程就相當於用戶在持續不斷地給 Facebook 打電話。以用戶使用半天手機來計算,這一過程產生的資料僅在美國就有20PB,是 Facebook 每天處理資料的33倍還要多。而且,在「打電話」狀態,也會影響手機的其他功能。

第二,像智慧助理那樣監控,Facebook 很難做到。

智慧語音助手都需要特定的觸發詞來喚醒,但 Facebook 沒有特定的喚醒詞,想從談話中獲取每一個對它有價值的關鍵詞,需要在本地(手機上)將語音轉換成文本進行識別。整個過程,就是算 iPhone X,分分鐘也得變成磚。

第三,用戶語音資料,對廣告商來說沒多大價值。人們還是太自戀了。

 

就算這個說法是真的,但仍舊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如果不是通過語音竊聽,它們是怎麼做到的?

 

「竊聽」無處不在

透過麥克風竊聽談話來獲取用戶訊息,只是萬千選擇中的一種。

各大公司想要「竊聽」一個人的訊息與狀態,有太多太多的方法。

比如你所處的地理位置、電子郵件上隱含的工作地址、你在社群媒體上的互動、發佈的內容,甚至你沒有連接上的 wifi,社交媒體上一個微不足道的一個讚等等等等。

這些中的每一個訊息,都能夠將你暴露在廣告商的目光之下,更何況這些大公司能夠把這些內容整合關聯起來呢?

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它們的「監視」之下。你的下一步,可能也在它們的預料之中。

回到上文提到的 Kaitlyn Tiffany 和朋友的例子。

他們已經在其他地方提供了大量的訊息,比如六個月前,她在那個雜貨店註冊了一張卡,她在一個以生產精釀啤酒而聞名的地方長大等等。

然後,再結合一些社交媒體上的資料,以及她這個年齡段的群體特徵,推斷出來他們買的什麼啤酒,並不算太難。

也許,這就是獲得效率的代價吧。

但誰又希望拿隱私方便呢?

 

PingWest中文網
作者

PingWest是一家全球視野的尖端科技媒體,提供關於中國與美國的最尖端科技創業資訊,致力於成為溝通這兩個全球最大互聯網/移動市場的互聯網社群。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