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元等級無線降噪耳罩式耳機選擇:6大「寂靜」關鍵、5款「好聲」產品

一萬元等級無線降噪耳罩式耳機選擇:6大「寂靜」關鍵、5款「好聲」產品

面對無處不在的噪音,許多人都希冀能有一個有效的方法來阻擋吵雜聲叨擾,尤其對於常常旅外或出差的商務族群來說,具有降噪功能的耳機成了不可或缺的必備品。然而,市面上主打無線降噪的耳機產品,價差從成千至上萬數之不盡,規格功能也有著天壤之別,再加上種類繁多常常讓人難以抉擇,究竟固中差異何在?我們又該如何選購?

本篇 PC home 採購單元將從無線降噪耳機基礎知識開始介紹,並且歸納出其中相關特色,同時亦精選5部一線品牌所推出的高階無線藍牙降噪耳機進行推薦,不論是面對開放式辦公室的交談聲、捷運大眾運輸工具刺耳的蜂鳴聲、或是搭乘長程國際線航班擾人的噪音,皆能帶來純「靜」好聲享受!

Q1:降噪耳機是什麼?ANC主動降噪與被動降噪的差異?

出門在外時,我們總會不自覺將耳機音量調高,試圖以高音量蓋過周圍的嘈雜聲,但耳朵長久暴露在高分貝的音量中,對於聽力和耳朵健康都是一大傷害,降噪耳機便是以此功能導向而應運而生的產品,強調有效降低外界噪音,戴上後耳機能依據當下所處的情境適當地過濾掉噪音,還給聽者一個相對安靜的音樂世界。

不過回過頭來,這類耳機如何實現降噪能力?一般來說,降噪耳機分為「ANC 主動降噪」和「被動降噪」兩種,前者運作原理主要是利用耳機內的麥克風,主動採集人耳可聽到的環境低頻噪音,然後將雜訊訊號傳至電路板、降噪處理器,並透過即時演算法,產生與噪音相位相反、振幅相同的聲波,讓外部低頻噪音相互抵消掉。

反之,主動降噪對於人聲和汽車鳴笛等高頻噪音消除的效果有限,因為一般人耳所能聽到的聲音頻率是20HZ-20KHZ,而人聲的頻率範圍通常在100HZ-8KHZ 間,相比市面上主動降噪耳機的降噪頻段落在100HZ-1KHZ 範圍內,很難完全覆蓋語音的全頻段,不過這也未必是一項缺失,因為大部分使用者最迫切需要的還是阻隔低頻噪音,另方面,高頻噪音則可透過被動降噪適度達成,其又稱為物理隔音機制,是利用耳機的耳塞材質、隔聲材料與貼耳密實度等物理特性,將外部噪聲與耳朵隔開來,藉此降低部分高頻噪音流入耳道之中。

一萬元等級無線降噪耳罩式耳機選擇:6大「寂靜」關鍵、5款「好聲」產品

ANC 主動式降噪技術主要藉由聲波疊加原理消除低頻噪音,透過耳機上的麥克風(上圖)採集環境噪聲,再由內建處理器(下圖)快速演算生成一段與之反向的聲音,以此抵消掉外部低頻噪音。

被動降噪的原理很簡單,其利用耳機本身的隔聲材料與貼耳程度等物理特性,例如耳罩中厚實的海綿,將外部噪聲與耳朵隔絕開來,對於高頻聲音的阻擋較為有效。

Q2:降噪、環境音與一般功能有什麼不同?

  面對目前市面上高端的無線降噪耳機,有一共通點是具備「降噪Noise Cancelling」、「環境音Ambient Sound」與「一般」功能,藉由耳機上的實體鍵,或利用手勢操作來達成三者切換。以「環境音功能」來說,主要針對人聲對話進行加強,即便戴著耳機也能聽清楚對方的問話,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相當實用;而「一般功能」又可以理解為將降噪功能關閉,好處是能清楚聽到當下環境中的各種聲音,當於戶外移動過程中使用這項功能,有利適度聽到車子行經聲,保持安全性與敏覺度。

降噪耳機所具備的「降噪、環境音與一般功能」可隨時透過耳機外部的實體按鍵或手勢操控來快速切換。

如Q1所提及,現今主流的降噪耳機做法,大多是透過主動降噪測量、反向控制與聲場疊加三步驟,實現中低頻噪聲消抵的作用,另耳機大廠也將目光放在控制噪音源上,針對不同場景調整與周遭環境音傳入的音量,達到更好的聆聽感受,這也是目前高階降噪耳機,常見在「降噪功能」中額外搭載三種模式的原因,目前各家對其命名方式不盡相同,不過大致可以歸類出針對在室內環境、公共場所與通勤的情境,讓使用者搭配旗下專屬 App,依據目前從事的活動進行手動切換,滿足不同的降噪需求。

搭配專屬 App,使用者可自行切換與開啟三種降噪模式,滿足日常生活不同的使用環境需求。

此外,部分廠商甚至將主動降噪技術與 AI 智能控制技術兩者結合起來,例如 SONY WH-1000XM3搭載的 SENSE ENGINE 技術,以及 JabraElite 85h 最新 SmartSound 技術,舉 SmartSound 為例,啟用後,耳機內建的麥克風會取樣幾段當下環境聲音,並在手機中完成分析,接著自動依據所在環境,如公共場所、室內或通勤狀態套用最合適模式,當環境聲音改變時,耳機也會自動切換調整到其它降噪模式設定,將主動降噪系統的性能完整發揮出來。

除了可透過手機App手動切換三種不同的降噪模式之外,目前 SONY SENSE ENGINE 和 Jabra SmartSound 技術皆具有智能聆聽功能,依據所在情境自動轉換音效。

Q3:耳罩式、入耳式降噪耳機的優缺點?

以耳機種類劃分,放眼市場上的無線降噪耳機,大多為耳罩式與入耳式兩種,許多人會疑問究竟入耳式好,還是耳罩式更為優秀?事實上論降噪表現來講,在同為主動降噪技術的支援下,兩者對於低頻噪音屏蔽的能力差異不大,這裡主要反映在廠商研發無線降噪耳機的技術實力才會分出高低。當然,受惠於結構和適應性,耳罩式降噪耳機確實能比入耳式耳機帶來更好的密閉性,被動降噪表現略勝一籌,同時續航能力上也有顯著優勢。不過凡事利弊參半,也正因為耳罩式降噪耳機結構形態,在天氣炎熱的情境進行佩戴易感悶熱不適,對此,入耳式降噪耳機相對適合在夏日使用,而且外出攜帶的便利性也更高,因此,建議大家選購時,根據自己重視的需求進行選擇。

無線降噪耳機常以耳罩式與入耳式產品系列,兩者在音質、降噪表現、續航力、攜帶性與舒適度上各有優缺,孰優孰劣並沒有一定。

Q4:規格、調校技術為音質致勝關鍵?

以音質角度來看,主動降噪技術似乎成了一把雙面刃,由於在計算降噪訊號時會產生與音頻相位反向的訊號,而使訊號丟失並直接反映在音質上,不過主動降噪技術涉及的範圍很廣泛,其與傳統聲學、演算法、處理器、內部電路設計和實際環境的聲音採樣息息相關,也唯有具備強大技術累積耳機廠商才能兼顧降噪與音質,因此,消費者選購降噪耳機時,不免以國際著名耳機品牌為首要考量。

耳罩內部結構影響一副耳機音質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單體大小則牽涉著音場開闊度與性能,而單體型式又與音色表現和解析力息息相關。(圖片提供:SONY)

每當談到耳機音質表現力,總會稍加留意性能規格,其中一項常見的指標便是「單體」,一般來說單體越大則聲場越好,而受惠於耳罩式降噪耳機腔體結構大與頻響範圍廣,能為聽者帶來更真實和磅礡的臨場感,再加上振膜面積大,低頻震動也能很好的被表現出來,不過並非說耳機單元越大越好,通常單元越大,也較難被驅動且腔體內部細節要求高,所以目前頭戴式降噪耳機最常見的40mm 驅動單元尺寸,可說是一個比較平衡的結合點。

一萬元等級無線降噪耳罩式耳機選擇:6大「寂靜」關鍵、5款「好聲」產品

不論是 AAC、aptX、aptX HD 或 LDAC 傳輸協定,都需要設備與設備之間的支援,否則恐將只得獲得 SBC 的傳輸體驗,選購時需特別留意。

再者,雖然目前頭罩式無線降噪耳機也支援有線連接,但相信多數人為求便利與無束縛感,仍會選擇以藍牙方式連接播放設備,這時耳機在無線傳輸過程中為實現較小數據量,會對原本高解析音檔進行壓縮,導致壓縮後訊息不足,在還原過程中產生失真問題。對此,耳機大廠與晶片商也力求解決方案,像是搭載新式藍牙編碼格式,包含可解碼48KHz/16bit 元件的 aptX、支援24bit 音質 aptX HD 或 SONY 獨家 DSEE 加強還原壓縮音源和 LDAC 高音質藍牙傳輸技術等,當與相對應裝置匹配完成,便能享受接近高解析音質的出色音質。

使用者也能藉由 App 中的 EQ 等化器工具,改變人聲和樂器的頻率特性的功能,並調成自己喜歡的口味。

除了硬體規格牽涉著音場的開闊度、編碼形式影響著音質解析度之外,有鑑於每個人對於音樂喜好不同,各品牌音質調校和聲學技術也值得關注,再者,原廠們也在 App 中結合 EQ 優化等化器,讓使用者自行調整聲音效果和頻率強度,修飾耳機不足的頻率,讓耳機的高低頻表現更完美。總歸來說,影響耳機音質特性的因素很多,如果最近正在物色降噪耳機,不妨實際走一趟門市親耳體驗看看!

Q5:無線降噪耳機的操控方式?

由於頭戴式耳機耳罩面積大,有利在外部面板上準確無誤地以「觸控」執行媒體播放與操控,考量到大多數用戶慣用右手,頭戴式耳機操控面板大多集中在右側耳罩面蓋上,不過也因右撇子比例高,因此慣用右手拿著手機或提物,而空出左手的一說,所以也有部分耳機廠商會將操作設定在左耳罩面,端看各品牌的配置與用戶的使用習慣而定,以觸控操作來說,大多採上、下、左、右滑動來實現換歌與音量調整功能,並利用點擊或長按中央位置來播放/暫停或接聽/拒接來電,基本上不難,唯需在使用前先學習與記憶。除此之外,另一種傾向採用「實體按鍵」,好處是按壓有回饋感,整體更為直覺、直觀,然而,不論是採用觸控方式或實體按鍵,無線降噪耳機都會配置一顆實體鍵,讓使用者能迅速開啟或關閉 ANC 主動降噪功能。

一萬元等級無線降噪耳罩式耳機選擇:6大「寂靜」關鍵、5款「好聲」產品

目前無線降噪耳機常見以實體按鈕或觸控面板來進行操作,另會額外配置一顆環境音/降噪按鍵,讓使用者隨時切換。(圖片提供:BOSE)

Q6:無線降噪耳機的續航力表現?

對於無線藍牙耳機來講,若想要聽得久,就要看電池給不給力,對於沒有使用線材連接的無線耳機,長效電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只要續航力足夠,馬上就能夠感受到無線耳機的便利之處,以高階款無線降噪耳機,在開啟降噪功能下,一次充電約可連續使用25至35小時,基本上足敷全天使用,若關閉 ANC 甚至可達40至60小時的長效續航,讓使用者不必到處找充電插座,就算是每天聆聽8小時以上的愛樂者,也能夠撐上五天以上,另外,在電量耗盡以後,完全充滿電約需花費3小時至4小時左右時間,至於有緊急需求者,也能換成有線連接,或者利用快速充電10-15分鐘,即可再享3-5小時的電力。

各品牌無線降噪耳機所提供的電力表現不一,不過基本上在開啟降噪下,足以滿足全天聆聽使用。

下一頁為你精選介紹5副高階無線降噪耳機

Shaoyun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前產業情報誌作者,主要負責耳機、音響、家電、智慧家居、按摩椅、電商、電子閱讀器等領域評測報導,並有軟體相關教學。在T客邦影新聞Youtube頻道負責影音主持。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