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捕撈以及氣候變化接影響海洋生物體內的毒素污染,世界海產魚類汞含量普遍超標

過度捕撈以及氣候變化接影響海洋生物體內的毒素污染,世界海產魚類汞含量普遍超標

2013年,日本東京築地市場,一條重達222公斤的鮪魚最終以176萬美元拍賣成交,相當於每公斤7200美元。然而,不少像鮪魚等海產魚類,如今卻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汞含量水準持續增高的問題。而這背後,即便有降低汞排放以及頒布更嚴厲的法律法規等措施,但由於過度捕撈特別是氣候變化等因素的影響,這個問題仍然變得越來越嚴峻。

受鮪魚獵食對象的影響,其體內汞含量水準可能會進一步增高。圖片來源:KIM KYUNG HOON, REUTERS

近年來,有關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的故事好像越來越少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汞污染現象卻有所改善。汞,俗稱水銀,是一種有毒金屬,它主要來源於燒煤工廠等有關行業的排放,它可以在大氣中環流,也可以進入到海洋之中,並且對海洋生物造成危害。而最終,因為人類又攝入了海產品,這些毒素又進入了人體。

幾十年來,海洋魚類產品中的汞含量一直都對人體健康產生著巨大的危害作用,它可以對人腦產生長期危害,同時還可能增加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此外,它對胎兒的影響更大。因此,一直以來,孕婦都被告知不得使用汞含量超標的海產品,比如鮪魚以及劍魚等。

不過,從1995年至2010年期間,由於頒布了更加嚴厲的法律法規、煤炭使用的降低、以及眾多商品中都不再含汞等因素,北半球的汞含量下降了30%。2017年,全球第一個有關降低汞排放的締約也正式生效了。

你肯定會認為,在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海洋魚類產品中的汞含量肯定也減少了,而且還會呈下降趨勢發展。然而,哈佛大學的阿米尼亞·莎塔普(Amina Schartup)以及艾爾西·桑德蘭(Elsie Sunderland)兩位教授透過某項研究發現,未來的海產品中,汞含量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進一步增高。

而這背後也主要是兩個不同尋常的因素導致的:過度捕撈以及氣候變化。這兩個因素都可能會導致魚類去捕食污染更嚴重的食物。雖然大氣環境中的汞含量降低了,我們人類的行為卻導致像鮪魚等魚類其體內本來就有的汞含量很有可能會進一步增高。此外,我們排放至大氣中的碳,最終也會影響我們餐盤食物中的毒素含量。

氣候變化,「並不只是關於10年過後的氣候會變成什麼樣,」莎塔普說,「它也和5年過後你的日常攝入飲食有關。」

一旦汞進入海洋後,在海洋微生物的作用下,它就會轉化為一種具有神經毒素的環境污染物甲基汞,雖然再進入到食物鏈之中。所有的海洋動物,其捕獲的食物中都含有甲基汞,而這些被捕獲的食物,它們也靠其它含有甲基汞元素的食物而生,並以此類推。

因此,像鮪魚、劍魚以及大西洋鱈魚等獵食性魚類,往往體內的汞含量最高,毒素也最大。但最終,人類進食這些魚類食物過後,毒素也進入了人體之中。

在美國,80%的甲基汞暴露都與海鮮產品有關。其中,40%都來自於鮪魚。

圖片來源:unsplash @rresenden

然而,這些簡單的數據背後,也掩藏著更複雜的問題。

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在不同種類的魚類中,即便是生活在相似海洋環境中的魚類,其汞含量水準變化的趨勢也存在明顯的不同。

「當我們進一步觀察這些魚類體內汞含量變化趨勢後,會發現有一些呈上升趨勢,有些則呈下降趨勢,還有一些則保持著平穩的趨勢。」莎塔普說,「它們都生活在同一片海域環境中,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同呢?」

這個問題,也對行業監管人員造成了巨大困惑。在他們眼中,他們著實地希望,通過落實各項減排任務,也可以真正地帶來持續的改進。

為了進一步探索這個問題,莎塔普以及她的同事整理了緬因灣(位於大西洋西北部美國和加南大之間的半閉海)近30年來的魚類資源以及汞含量數據。

通過這些數據,她們還製作了一個模型,並模擬了該地區的食物鏈。在這個食物鏈中,虛擬的魚類生長在虛擬的海域中,並以虛擬的浮游生物為食,同時還不斷攝入虛擬的汞含量。

通過調整該模型,從而模擬過去半個世紀該海域的環境變化,她們展示了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相應含量的汞是如何進入到不同種類的魚類生物中的。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人類過度捕殺鯡魚,緬因灣的鯡魚種群急劇下降。而鯡魚本來是大西洋鱈魚以及白斑角鯊等魚類的獵食對象,在這種背景下,也導致這些獵食性魚類不得不捕獲其它的獵食目標。

大西洋鱈魚轉向以各種小型魚類為生,比如西鯡和沙丁魚,它們也含有相對較少的汞含量。然而,白斑角鯊卻開始以魷魚為生。魷魚主要以食物鏈中更下層的動物屍體為生,因此其體內的汞含量也相對較高。

圖片來源:unsplash @gkumar2175

而在鯡魚種群數量恢復過後,它們又成了大西洋鱈魚以及白斑角鯊的捕食對象。所以,大西洋鱈魚又恢復到了甲基汞含量較高的獵食,而白斑角鯊則恢復到了甲基汞含量較低的獵食。

「所有看到這些趨勢變化的人都對我說,『你也並沒有多瘋狂。』」莎塔普說。

當然,溫度也是另一個影響因素。自從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緬因灣海域的水溫持續上漲,它是世界上變暖速度最快的水域之一。由於大多數魚類都是冷血動物,因此受海水溫度上漲影響,它們肯定也會覺得不自在。

而隨著海水溫度越來越高,它們不得不游得更快,並且更加活躍,這些活動都會消耗更多的熱量。因此,它們又會獵食更多的魚類食物,同時還會攝入更多的汞含量(雖然鮪魚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控制其體溫,但它仍然會受到汞含量增高的影響。畢竟,它們所獵食的其它食物,體內已經積累了更多的毒素)。

如果未來汞排放一直處於較低水準,但溫度持續不斷上漲,而且人類又再次過度捕殺鯡魚的話,又將發生什麼變化呢?對於這個問題,主要的取決因素還是在於魚類。

透過莎塔普以及桑德蘭搭建的模型,我們可以發現,大西洋鱈魚體內的汞含量水準可能會持續減少,但白斑角鯊體內的汞含量水準則會持續增加。

而對於大西洋藍鰭鮪魚而已,因為它們是汞含量暴露最嚴重的現有魚類種群,因此未來的發展也不容樂觀。雖然在減排的推動下,其汞含量水準的確有所下降,但隨著水溫的不斷上漲,到2030年時,這些下降的汞含量水準又會「捲土重來」。

根據最新的鮪魚事實數據顯示,兩位教授的模型是沒有錯的,而且「捲土重來」的汞含量水準,已經開始呈現出一定的趨勢了。

「即便我們將汞排放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但由於海水溫度的升高,我們還是會看到鮪魚體內汞含量水準的增加。」莎塔普說。

「對於監管機構而言,他們必須要知道,食物的汞含量水準降低速度並沒有達到其預期速度。當然,這也不是說,他們的監管出了問題。」莎塔普補充說,「如果他們不控制減排的話,可能情況還會更糟糕。」

相比於大多數研究獵食性魚類體內汞含量水準的研究,兩位教授的研究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們從更宏觀的角度納入了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研究。

「這項研究極具重要意義。它向我們展示了海洋生物的質量與整個海洋的緊密相關性。同時,也告訴我們,因過度捕殺以及氣候變化等人類行為相關的因素,也可以直接影響海洋生物體內的毒素污染。」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阿萊娜·佐伊(Anela Choy)表示稱。

圖片來源:unsplash @jakobowens1

當然,任何東西都有毒性,但是否真正構成毒物,則要視其劑量而定。

無論是現在,還是在將來,魚類中的汞含量是否都會和人體健康相關呢?對於這個問題,桑德蘭的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一直都將是肯定的。

根據有關流行病學的研究發現,汞環境暴露可能會導致大腦發育受損,同時會導致認知能力方面的障礙,特別是胎兒還未出生的時候(汞可以透過懷胎母親的血液循環而影響胎兒)。

「目前好像並沒有實際的解決方案。」桑德蘭說,「每個人都不希望海產生物中含有汞。它對人體健康也完全沒有好處。」

當然,減少魚類食物的攝入,看起來像是一個解決方案。但全球範圍內,卻有大量的人口都以海鮮為生。

「我們並不是提倡拒絕攝入魚類食物,畢竟魚類食物還是富含許多營養元素的。」桑德蘭說,「我們想表達的是,應該如何讓這些食物更加健康和安全。當然,這也離不開我們在氣候變化方面所採取的有關行動。」

如今,從政府角度而言,在汞污染方面的保護力度似乎在逐漸減弱。在川普政府的領導下,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似乎在進一步放寬歐巴馬當政時期為了減少汞對環境的污染而頒布的有關法規。

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署的說辭,這些法規導致煤炭行業的成本驟增。他們還甚至提交了一份法案,並希望透過該法案來改變監管機構在評估對汞的管控所帶來的好處及耗費的成本等方面的工作方式。

這份法案,很明顯就是為了惠顧煤炭行業而提出的,但其背後的代價,則是在環境和健康等方面的惡化影響。

「這必然會減弱現有法規的影響力,同時還主動地開啟了一扇後門,將來還可能出現更多的監管疏漏。」桑德蘭說,「這樣的做法,不會有任何好處。」

在現有的法規上倒退發展,還將造成巨大的浪費。之前在這項法規的推動落實上,就已經耗費了1800萬美元。此外,這種功敗垂成的做法,也必然是適得其反。正如莎塔普和桑德蘭的研究所述,關於汞排放的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加強,而不是持續減弱。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