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編私房話:2019 年後我不再是果粉!iPhone 11 竟讓我跳槽到 Android,蘋果到底搞砸了哪些事?)
(第二篇:小編私房話:若要從 iPhone 跳槽到 Android,請先問自己這些問題)
(第三篇:小編私房話:真的從 iPhone 跳槽到 Android,我遇到了哪些無法解決的事情?)
告別蘋果前的三個問題
操作系統的穩定性與蘋果公司對新硬體展現的態度,使我開始認真思考,真的還有必要待在蘋果生態圈嗎?
為了釐清真正的需求與想法,我對自己提出了三大問題,順便也當作未來挑選手機的參考。
指紋辨識 vs 臉部辨識
首先,我是不是非得使用指紋辨識不可?蘋果推行以久的 FaceID 能否取代我的需求?
就結論來說,我無法放棄 TouchID。指紋解鎖是安全性最高的認證方式,這一點無庸置疑;此外,即便手機放置於平面,我依然可以用手指打開自己手機,免去輸入密碼的困擾。
TouchID 無論辨識成功或失敗,都有著顯著的回饋感,假設一開始解鎖不能成功,我會知道自己抬起手指後,再用其他的角度放下,就有高機率能解順利解鎖;一但狀況換成了臉部辨識,我就感到十分茫然,不知道第一次辨識失敗後,自己還能怎麼辦,難道是從臭臉改成微笑嗎?
另一方面,在行動支付或使用銀行 App 時,指紋辨識也有著更好的相容性與「操作意識」,不是讓若有似無,一直對著自己的前鏡頭,代替自己需要刻意放下的手指進行身份驗證。
到底需不需要耳機孔?
接著第二個問題是:我真的需要耳機孔嗎?在思考這題的答案時,我的心境有三層變化,最開始是「我一定需要耳機孔,沒有理由」,接著是「或許我不一定需要耳機孔,因為我有自己習慣的無線耳機」,最後居然是「耳機孔居然有著不可割捨的必要性。」但,為什麼?
首先,聽音樂可以靠無線耳機,這點本身沒有問題,畢竟我用無線耳機的時數,在去年已經超越了有線耳機,雖然於音質上依然有些差距,但增加的方便性可以蓋過這項缺點,不過一旦有錄音的需求呢?
雖然說手機內建的麥克風不算太糟,但如想要收到清楚、高品質的聲音,用於影片或其他地方,原則上還是得準備一隻外接麥克風。對於外接設備而言,有線連結還是比較穩定且相容性高的方式。由此可見,要獲得良好的錄音效果,耳機孔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蘋果專屬功能的必要性
至於第三個問題,其實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到底有多依賴蘋果的服務或功能?
過去為了節省 iPhone 6S 寶貴的 16 GB 空間,我很早就訂閱了 iCloud 雲端服務,而且定期有從 iCloud 備份照片到 Google 相簿的習慣,畢竟雞蛋別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所以對我來說,棄用 iCloud 的問題並不大。
其次,蘋果生態系的招牌 AirDrop,並不是我常用的功能,因為在台灣用 LINE 傳送照片太過方便且普遍,況且我沒有 iMac 或 MacBook,自然沒什麼機會使用 AirDrop。AirPlay 則是完全沒用過。
但是,我唯一難以割捨且猶豫的,應該是強大的 iTunes 備份功能,因為在 Android 手機上,沒有任何一種備份方式,能比得上 iTunes 完整、快速與簡單。對於一個年年重置手機,半年重灌一次電腦的人來說,有如 iTunes 這樣的「神器」,誰還會想手動備份整台機器?
探究需求後的確切結論
思考完畢上面的問題後,我發現自己並不是如此仰賴蘋果生態系,唯一會覺得放棄而感到可惜的功能,只有 iTunes 的備份能力,耳機孔對我來說也是必須。
最後,我決定挑選一台旗艦 Android 手機,帶有指紋辨識、耳機孔與主流功能,伴我度過未來的幾年時間。至此,我已經給了自己充分離開 iPhone、iOS 與 Apple 的理由,不再帶有任何疑惑。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
說得明白點,你只是自己無法接受新的技術,還停留在老的操作模式,然後在那邊回憶往日「美好」不斷mur mur罷了。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糾結 iPhone X 帶來的改變?
騙稿費也不是這種搞法。
iPhone 7就沒有耳機孔了(4年前)
iPhone X就臉部辨識了(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