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才剛過一個多月,鴻海連續兩度宣佈車廠重大投資,先是宣佈與飛雅特克萊斯勒合資,7日又宣佈與裕隆集團合作,華創車電以技術人才作價,鴻海出資79.44億元,雙方合作成立新公司。
裕隆集團去(2019)年推動價值鏈策略轉型,華創車電的汽車研發平台採開放模式,過去的「單一客戶、重資產」轉變為「全面開放、多元客戶」的開放平台新方向,提供客戶 total solution 的服務,而跟鴻海的合資,更等同於讓「新華創車電」除了現有納智捷品牌,將面向世界,爭取更多元車廠客戶。
2018年12月,裕隆集團前執行長嚴凱泰病逝,遺孀嚴陳莉蓮宣布接任集團執行長,站在第一線扛起重擔,成為台灣最大汽車集團掌門人,推動集團轉型。華創車電長年虧損,成為集團改造變動最大的部分,去年華創車電不僅實施「廠辦合一」,並推出優退、優離方案,大幅節省人力成本。
而此次鴻海出手與裕隆就華創車電技術與人才上合作,也難免令外界想到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與嚴凱泰之間的好交情,鴻海出手也讓裕隆集團的華創車電有了好歸宿。
鴻海與裕隆宣佈,雙方成立總資本額155.76億元的合資公司,共同推動汽車整車研發設計、開放平台共用化及生態。
鴻海要出手買華創車電傳言早在一年多前就曾出線,不過當時鴻海仍否認,不過鴻海近年積極布局電動車、數位醫療、機器人三大產業,在車用電子領域,也公開宣佈過將發揮供應鏈管理、汽車電子、自動駕駛等軟硬體整合強項,尋找戰略合作夥伴。
對於為何此次選擇跟裕隆合作?鴻海指出,主要是因未來將不僅專注汽車零部件,鴻海集團希望為汽車產業客戶提供 ODM(委託設計代工)及IDM(垂直整合模式)服務,所以需要具有整車設計能力的合作夥伴,而裕隆集團是台灣唯一具有整車開發能力的公司,具有完整的汽車自主研發資源、車輛專業團隊及相關軟硬體等車廠硬實力,將可加速鴻海集團投入汽車產業的發展速度與成果。
拚多元代工,裕隆轉型再下一城
這次合作案經過雙方董事會通過,鴻海將出資79.44億元,取得合資公司51%股權、裕隆以華創車電資產作價,相當價值76.32億元,佔股49%,共同成立合資公司。以華創車電目前資本額32.82億元來說,合資條件不差。
雙方表示,未來雙方將各自發揮所長,裕隆旗下華創車電,擅長整車技術開發;鴻海則擅長電子零組件的製造設計,車輛研發與資通訊產業資源彼此互補。合資公司會由雙方共同組成經營團隊,鴻海提供ICT產業供應管理資源;裕隆以華創車電的研發工程團隊為主。
裕隆集團近年投入新能源汽車、車聯網、自動駕駛等技術開發,嚴陳莉蓮上任以來,為了改善台灣納智捷銷量沒有起色,還連年虧損的慘況,積極推動裕隆多元代工策略,過去完全不接其他外部生意的整車研發中心「華創車電」,開始施廠辦合一。
將華創從新店移往苗栗三義與工廠結合,加強企業溝通效率;更重要的是,過去只為自家代工的華創,開始張開雙臂做外部生意,拿下義大利三輪重機商亞帝發(ADVIA)代工訂單,開放平台的策略的好處,能夠持續經營現有納智捷品牌運營,並爭取多元客戶。
裕隆認為,跟鴻海的合作,在資源上可以彼此互補,更有利掌握電動車商機。未來在策略上,歡迎其他供應鏈合作夥伴加入,培育更多本土車電研發人才。
裕隆已經擺脫過去只替自家品牌納智捷(LUXGEN)研發的模式,從與鴻海的合作,可以看出嚴陳莉蓮將「研發」視為重要發展策略。
合資案連發,鴻海猛攻電動車
鴻海日前在法說會中,明確宣示「電動車、數位醫療、機器人」三大市場目標。上個月,才宣布與飛雅特克萊斯勒汽車(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 FCA)簽署合作協議,同樣以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共同開發、生產純電動汽車,同時經營車聯網業務。
鴻海科技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汽車市場與產業已進入轉型快車道,通過平台化模式進行車輛設計已是大勢所趨。」鴻海的想法,是以過去在 ICT 產業累積的成功經驗,為汽車產業打造新的IDM(整合元件廠)營運模式,加速鴻海在電動車領域的布局。
SONY、Google、特斯拉等這些非傳統車廠的品牌,也都加速馬力投資大量資金、資源,發展無人車、電動車科技。全球最大汽車傳動系統供應商吉凱恩汽車(GKN Automotive),於上個月宣布跟台達電子策略合作;日本豐田汽車(TOYOTA)與 Panasonic(松下),本周也宣布合資成立車用電池製造公司,而「強強連手」,似乎成為產業巨頭共通的策略。
- 本文授權轉載自:bnext(數位時代)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